昨天在另一个群碰到一名同学,惊喜之余错把他当成我们毒药的周二,后来私信聊到凌晨一点钟,他告诉我写了十年剧本,一个都没有拍出来,感概之后我终于忍不住要写一篇文章,谈谈我对电影的看法。
因为我觉得很多编剧,包括曾经的我,其实不理解电影行业发展的经济学逻辑,以至于在黑暗中摸索了那么长时间,一无所获。
所以,请允许我诚恳地分析一下电影发展的经济学逻辑。
要理解电影行业发展,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电影的本质,电影本质上是一个带有文学艺术性的商品,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商品,既然是商品,按照马克思阐述的商品二重性,电影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我说的直白点啊,电影的价值就是这部电影值多少钱,使用价值呢,就是观众看了以后是否满足了某种心理需求。
我们来看看电影是怎么生产出来?
首先是影视公司立项,这个情况有点复杂:影视公司或者根据优质IP(《花千骨》《何以笙箫默》),或者根据导演偏好(《撒娇女人最好命》),或者根据资方订制,或者根据市场机制(去年什么赚钱了)去立项。
立完项,就开始融资,甚至立项前就开始融资,资方一旦有合作意向,才去立项。有很多项目,就死在这个阶段,因为资方不喜欢或者根本找不到投资,其实这也是个好事,因为在这里市场机制已经启动了,进行了第一次筛选,我从来不认为坐拥数亿身价的投资人比我傻,他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影视项目投票,一定比我考虑的更多,总有因素触动到他,才会买单,你要么是一个巨好无比的故事,要么是导演,要么是演员,他们的逻辑不见得符合艺术的标准,但一定有他的商业判断和道理。
融到启动资金后,影视公司开始启动项目,寻找编剧写出一个剧本,当然这个过程也相当复杂,搞到编剧泣血撞墙都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呢?都是为了投放市场时,获得一个满意地分数。这时候,看不见的市场机制再次启动,不合格不合适的剧本变成了废纸,真的感觉非常残酷。但没办法,电影尤其是不能活在自己幻想中的行业。
同时影视公司开始组建团队,可以说剧组没有一个无用的人,任何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大明宫词》和《花千骨》美到无与伦比,跟他们的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和王林增有关系,为什么电影电视剧是如此昂贵的商品,动辄几百上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投资,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成败,成功的作品几乎是要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
拍摄制作一样很重要,但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进入宣发环节,也是看电影收成大小的环节。一般电影收益来自于几个方面:
(1)植入广告
(2)国际国内电影节奖金
(3)海外版权销售
(4)票房分成
(5)网络点击收益
(6)央视电影频道一口价收购
(7)游戏改编权售卖
(8)衍生产品开发权售卖
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票房分成,所以经营好一部电影票房是重中之重。电影票房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是由观众自己的钱投票决定的,不是几个人或者一小撮人能够决定,所以符合大众口味,观众口碑好最重要。
所以,我觉得分析那些高票房电影的成功规律,或者研究一下好的电影如何提高票房,给未来影视公司、导演和编剧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编剧和影评人经常跟我争论:某电影那么好,为什么票房那么差,观众审美品味太低!
我觉得这种争论毫无意义,真的,因为你们根本不理解低票房背后的可怕逻辑:
(1)它意味着投资人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我听说过这样事情已经很不少了,不再点名;
(2)导演的艺术生命可能就此结束了,我不想说得再直白了;
(3)编剧可能被列入了灰名单;
(4)演员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好口碑,可能会一笔勾销了
(5)资本会减少对于影视行业的关注和投入
所以,我不得不说:一个电影能够赚钱是对商业伦理和金钱规则的尊重,促进了电影生态的良性发展。(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拜托不要反着理解,不赚钱就一定是烂片,我可没这么说啊!)
通过市场机制,自动CUT那些一无是处的炮灰电影,那些能够赚钱的电影对于电影生态就算及格了。
当今中国,我们进入了最好的时代,也进入了最坏的时代,商业乱世对于电影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编剧,要经常往上游想一想,考虑一下投资人、制片人和导演的审美诉求,也要往下游想一想,观众想看什么,市场喜欢什么,找找感觉,感觉找准了,机会无数,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多出精品,祝愿中国电影2016年再创新高。
未来世界电影的中心在中国,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迎接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到了那时候,猪都能飞起来,何况如此有才华的我们,让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