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听到孟子这个人时,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可能最让我们想到的是他的代表作《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最常熟悉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身取义
孟子,可算是先秦时期特别有激情,且文章写得特别好
文章突出一个“义”字,舍身取义,充满了一种人性的尊严,有一股浩然之气
古人讲,读其书,想见其人
我讲几个故事:
孟子到齐国去,去了之后应该是得到国王的接见,但是国王却派人对孟子说
很不巧,我受了一点风寒,不能亲自去接见你,你能不能到我这个地方来
孟子这个人是很讲究尊严的,他马上就对派来的人说
真不巧,我身体也不好,我不能去
我想如果是换别人巴不得赶紧就去了,但是孟子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讲究做人的尊严
那么他拒绝了之后,别人曾经问孟子
你这样做是不是对国王有点不尊重
孟子就说了
国王有的是权力,我有的是道德
国王拥有的是爵位,我拥有的是仁义
和国王相比,我缺少什么呢?
当我们听到这里是不是对孟子肃然起敬呢?
还有一次,孟子在齐国与齐宣王一次很有趣的对话
孟子就问齐王
有这样一个大臣,要出远门了,而且时间还很长
临走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托付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好好地照料
这位大臣回来之后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挨饿受冻
齐王你说这样的朋友可交不可交?
齐王就说跟他断交,这样的人肯定是不可交
孟子就接着问,有这样一位大臣,他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手下人
那么齐王你说这样的大臣你应该怎么办?
齐王就说罢免了他
孟子接着就说,好,那么我要问第三个问题了
有一个国王,他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您说怎么办呢?
于是搞得齐王很尴尬,顾左右而言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王顾左右而言它
这个故事说明了孟子是一步一步地引着齐王去思考
作为一个国君,你应该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你治理不好应该怎么办?是要反思的
齐王虽然很尊重他,但并未采纳他的政治主张,时间长了,孟子对齐国有些失望
他就提出要离开齐国,于是齐王就派人对孟子说
孟子你不要走,我们齐王要在城中给你盖一座房子
还要用万钟的俸禄供养你的弟子,请你留下来
孟子面对这样的优厚待遇不为所动,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齐国。
读完上面的故事,我们可能会想到,孟子的这种性格到底是如何养成的呢?
我想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应该很熟悉了
孟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妈妈一手把他拉扯大
所以孟子的性格特点,孟子的成长都与他的母亲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当然还跟他后天的努力学习也是分不开的
孟子的老师是子思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最崇拜的人物就是孔子
他以继承孔子学说为己任,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称亚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之精神,大丈夫的为人标准
几千年以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
我们知道的文天祥有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私,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认为投降是可耻的,那就是不义
所以在文天祥选择生与义时,体现了孟子所讲的舍身取义
戊戌变法的谭嗣同,变法失败后,本可以有机会逃走,但面对死亡他没有躲避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是从流血开始,中国之所以不昌盛,就是没有人流血变法
中国要想流血变法,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在他走向刑场就义的时候,大声喊道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他叫陆蠡
他被日寇俘虏之后,敌人对他用尽了刑罚
问他,你说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陆蠡义正辞严,慷慨激昂地说:绝对不可能征服
敌人残害地杀害了他,年近34岁
看来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时会遇到严峻的考验
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在生与义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如何去进行选择?
孟子给出了选择的原则:舍生取义
这是一种非常高的道德标准
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先哲们所追求的精神生命
面对今天我们的物质社会高度的发达
读读孟子的文章可以更好地给我们一些警醒,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