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法治题材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自4月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首播当日便位列电视剧黄金时段收视排行榜首,之后收视率和口碑都稳步上升,为观众带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法治盛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决定,法治中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阳光下的法庭》正是立足于这个时代背景创作的。该剧以一位共和国大法官、省高级法院院长为视角,全景展现了人民法院在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实践。这部剧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后,为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两会精神,推出的第一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现实题材精品电视剧,具有深远意义。
尽管这部电视剧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正”,但许多观众都被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剧播完了,很多观众感到意犹未尽,还久久沉浸在剧情之中。
缘何创作《阳光下的法庭》?
“时代变化了,我们要创作一部真正的法治剧,来反映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展现出当代法律人的职业风采。”该剧总制片人、编剧,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向记者说。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作为法院影视制作专门机构,建制上归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领导。这几年,他们坚持紧紧围绕法院中心工作开展影视创作,塑造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相继推出了电影《南平红荔》《邹碧华》、电视剧《小镇大法官》等,都在司法系统和影视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2016年3月下旬,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出品的电视剧《小镇大法官》同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对准的是法院最基层单位、一个基层法院的派出法庭,讲述了司法一线的法庭庭长王德忠如何在邻里乡亲之间权衡法律和人情。该剧由著名演员林永健、李小萌、陈瑾、韩童生等主演,用轻喜剧的风格表现严肃的法律主题,让观众眼前一亮。播出后收视效果很好,还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的表扬与肯定。
《小镇大法官》播出成绩虽然喜人,但同时给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带来了一些压力,因为系统内部不少法官认为反映基层尤其是农村法官的影视剧太多了,容易让观众对法官形象产生了误解,以为法官都应该是王德忠、法官老张那样天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领导对他们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除了反映基层法官的形象外,要尽快创作一些反映不同层级法院的影视作品,全面展现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法官的职业形象。
为了落实领导的要求,回应部分法官的呼声,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便开始着手启动以高级法院为背景的影视剧项目。因为工作关系,田水泉结识了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巨涛和总经理郑红星,他们也正准备有志于法治题材影视剧的发掘与创作。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共识。中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方向的创作过程。他们窝在青岛一处茶楼推演剧本大纲,为了赶时间,午饭经常买几个包子蹲在门口草草果腹。剧中多处出现了关于茶的知识,就得益于他们在茶馆搞创作的那些日子。
在得到有关领导明确指示后,他们最终确定了将大法官作为剧中一号人物,通过这位大法官的视角,展现出当代法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所具备的优秀综合素质,同时将人民法院近年来在司法改革中取得重要成果呈现出来。于是,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唯一的“大法官”形象——“东方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国家二级大法官白雪梅(颜丙燕饰),就这样走到了荧屏之上,走到观众的面前。
为了保证这部剧的专业高度,从剧本创作到拍摄过程中,他们都邀请法官和律师进行把关,确保不出现法律的硬伤和谬误。“法治题材影视剧承担着普法的使命,如果表达不准确就会给观众形成误导,那还不如不拍。”田水泉说。因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们第一考虑的就是绝对不能在法律专业性上出问题,这是他们坚持的一个原则底线。“我们要坚持深耕现实、坚持专业引领,做一部真正的现实题材法治正剧。”
不久前,《人民日报》刊文对当下充斥在电视剧行业的“伪现实”题材进行了点名批评。针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人民日报》评论称,不少影视剧是:“披着‘现实题材’的外衣,本质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偶像剧。”在核心创作团队的坚持下,《阳光下的法庭》完美避开了这个大坑,真正打造出了一部教科书级别的法治题材电视剧。
李巨涛董事长是该剧出品人,同时还担任了该剧导演和编剧工作。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为了保证法律专业上的严谨,保证不出现司法程序的瑕疵,该剧在创作和拍摄阶段,凡是涉及法院的戏份儿和场景,我们都会请专业人员把关。大到案件背后的法理,小到法庭细节,比如庭审中法官是先说话还是先敲法槌、法徽应该佩戴在什么位置等等,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李巨涛向记者透露:“在每次庭审戏的拍摄现场,我们都会请来真正的法官、律师进行现场指导,尽力做到和现实中的庭审现场一丝不差,令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刚开始时有的演员对这种太专业的台词不太认可,作为导演他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去说服演员,确保了这部职业剧里的职业人说的都是职业话,没有说外行话。李巨涛还介绍说:“我们这个剧还专门聘请了两位法律总监,一位是青岛中院执行局局长陈显江,一位是青岛海事法院副庭长李翊。其实给我们法律指导的不只是他们两位,还有许多没有署名的法院领导和法官、律师。另外,为了保证拍摄出庭审现场的逼真效果,剧中东方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大楼是在青岛海事法院办公楼取景;展现精彩法庭辩论戏份儿的大法庭,是青岛海事法院的大法庭,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外景则是青岛市中院的办公大楼。”
各级法院对这部法治大剧的拍摄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社长、本剧出品人倪寿明先后三次赶赴青岛,协调青岛市中级法院、青岛海事法院支持该剧的拍摄工作。两家法院都分别成立了协助拍摄领导小组,由院级领导任组长,对该剧拍摄工作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确保了该剧的专业品质。
创作团队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不少观众在看了庭审戏份儿后都感觉“燃爆了!”大呼过瘾。微博用户“网瘾少女的追剧日常”就在微博发文说:“看过不少TVB剧的我,还是头一次看到我们自己的法官和法庭,制服style+行业术语,感觉好燃!”
《阳光下的法庭》温暖了谁?
4月2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专家研讨会”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在会上发言时表示:“法律本来就应当是一个普照的光,也就是阳光,它给社会以秩序,给人心以温暖。《阳光下的法庭》这个片名很阳光、很温暖,而又充满自信。”
这样的评价与该剧创作团队的创作初衷十分吻合。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促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素养并不高,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正因如此,《阳光下的法庭》创作团队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向观众传播正确的法治理念,培育观众对法律和法律人的信任和尊重,自觉地承担起了法治启蒙的社会责任。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就是展现了法治之美和人性之善。我们要让观众通过这部剧,看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原来是这么美好,我们的法官律师是如此可以信赖和依靠。这是我们创作法治影视剧的目的。如果影视作品将个别违法违纪法律人的行为当成主流来表现,观众看了以后怎么可能去相信法律和法律人?所以我们这部剧从创作之初就牢牢把握住了一个基调:展示法治之美和人性之善,塑造有职业操守和人格底线,可敬可信的法律人形象。”田水泉语气十分真诚地对记者说。
实际上,《阳光下的法庭》的播出效果的确实现了创作团队的初心,起到了温暖人心的效果。不论是同剧中职业一样的法官、律师、记者、企业家观众群体,还是普通观众群体,看完该剧后,心中都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剧中女主角、东方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白雪梅的感慨戳中了很多法官的内心:“一个优秀的法官,一定是个有心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很高的情商,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要能够感受到人间的疾苦和深情。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将温暖和正确的价值观带给每一位当事人。法官,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机器,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法律的诠释者。在当事人看来,他有温度,法律就有温度;他有深情,法律就有深情;他有正义之心,法律就有正义的灵魂。”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李建勋观看该剧后,对白雪梅的感慨有着切身体会:“看到剧中白院长蹲下来捧起河水的这一幕,我立刻想起了2016年保全变卖2.6万吨小麦那件案子。同样是俯下身子,同样是亲手查验,似曾相识的画面让我感同身受。为了及时执结案件,我们执行局几赴衡水粮库开展现场调查,引入第三方企业收购小麦、及时变现。看着60笔共近5000万元的变现款一笔一笔打入法院监管账户最终全部发还申请执行人,既是奔波的经历,也是回甘的记忆。”
剧中的公平正义体现在多处细节中。比如,白雪梅作为省高院院长,发现法院没有为律师提供停车位,而检察官却有专门的停车位,亲自过问给律师设置专用停车位。又比如,清水河环境污染案的审理与调解中,白雪梅对作为被告代理人的资深律师宁致远与初出茅庐的原告代理人鹿鸣律师,始终是充分尊重、平等相待。再比如,剧中有一次法院举行座谈会,邀请部分律师参会并对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从白雪梅的开头致辞及其对宁致远律师与鹿鸣律师的征询态度,充分体现了东方省高级法院对律师职业的理性尊重、对律师行业的真诚支持、对律师制度的高度敬畏。这些细节温暖了许多律师的内心,让大家看到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在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专家研讨会上,《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就从律师的角度谈了对《阳光下的法庭》的体会。他说:“前几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说过,法官、检察官、司法人员和律师应该建立一种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正当交往、良性互动的关系,这部剧里面就写到了这个关系。很多当事人是通过律师去感受公平正义的,为什么通过律师呢?因为司法过程是一门艺术,我们讲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就是从过程到结果的正义,正义就是一个结果,而很多过程是要靠律师来实现的,所以人民群众要首先通过律师来感受公平正义,这部片子就是通过律师来感受公平正义。”
谁是《阳光下的法庭》剧中人物原型?
《阳光下的法庭》以全面推进司法改革为背景,剧情主要围绕清水河环境污染修复案、跨国知识产权案、陈年冤错案平反这三个案件逐一展开,全部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从根本上保障了故事的真实性,并在创作团队的努力下,进一步将其生活真实提炼到了艺术真实。
田水泉向记者说明,剧中他们选择的三个主要案件,是经过了一番认真思考的,这三个案件分别对应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生命权和社会的发展权等关键问题。“法槌一敲,可能决定人的生死,可能决定群众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和发展。通过这三个案件告诉观众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性和法官手中权力之大。”
除了这三个主要案件,剧中还反映了其他几个案件,比如执行案件、省长出庭应诉的行政案件等,回应了现实生活中社会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热点。该剧还把司法改革这条线作为一条副线贯穿,目的是告诉观众,法官权力虽然大,但有相应制度确保他们公正行使手中权力,比如通过司法改革实现的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通过员额制改革,确保最优秀的法官能够在审判岗位独立行使自己的审判权。另外,剧中展现的建立智慧法院、阳光平台建设等过程,也契合了《阳光下的法庭》的主题,让老百姓放心,法官权力虽然大,但是都在阳光之下运行,是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的。
由于剧中展现的大法官形象深入人心,使得观众们边看剧边不断猜测剧中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
对此,李巨涛也多次向记者解释道:“剧中的白雪梅其实真的没有原型,她是一个理想化和美好化的法官形象,是我们心目中大法官应该有的样子。如果非要探寻这部剧的原型,那就是对法院工作的高度还原。”许多法官观众反映,这部剧真正反映了十八大之后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有的还是正在进行的事。员额制改革、智慧法院建设、环保公益诉讼、攻克执行难、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和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等这些发生在法院人身边的事在剧中都有展现,难怪有观众打趣道:“我以为自己不小心看了一部人民法院工作纪实的纪录片。”
不只是对法院工作的完美呈现,剧中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展现也恰如其分。正如有的观众在网上留言所说:“剧中的律师形象儒雅、专业,表现了恰当的职业操守,记者追寻真相,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态应该有的样子。”
前不久,央视记者遭村霸扣押的新闻人尽皆知。缘由是央视《经济半小时》不断接到山西省洪洞县民众的举报,称该县有一家名为三维集团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违规倾倒工业废渣,大量污染农田,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汾河,对沿途村民的健康带来威胁,而且还造成该县赵城镇沟里村一名农妇的死亡。于是该栏目派记者前往调查,谁知遭到了村干部的阻拦,并被强行要求搜身。
现实生活中的这一幕与剧中记者形象宁佳怡(瑛子饰演)的受伤遭遇惊人相似。剧中,法治记者宁佳怡只身前往志成化工调查,被工作人员发现后,在推搡过程中,不小心头部受伤。但她没有退缩,依旧百折不挠,不断探寻志成化工背后的真相。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给予了《阳光下的法庭》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是一部在当下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具有独特地位、独特价值的重要作品。这部电视剧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大气,既从高处去深思、驾驭,又从细部去把握。对这部电视剧,不能只用一般评判标准去衡量它,而是要看到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部电视剧写的是省高院的一把手,在法官序列里是真正的大法官,关注的是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最前沿的东西,比如这两年法院大力推进的员额制改革、审判方式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是正在进行时,艺术表现正在进行时是需要胆识的。一杯茶,搁了一会儿,澄清了,但是刚给它冲下去,还在混沌状态的时候就要把握它、反映它,是要冒风险的,必须要有胆有识。因此,对这样的作品,要为它提供宽松的环境,要为它鼓与呼,不能用一般言情剧、公案戏的评价标准去苛求台词的生活化和情节的戏剧性,更不能用一般的收视率去衡量它,它担负的职责、它具有的价值,是其他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无法相比的。”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是迈向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阳光下的法庭》用心达成了这一要求。尽管该剧首播已经结束,但它的现实意义一定不会就此止步。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徐家新在主持研讨会时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加强法院影视创作的组织和领导,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与影视制作机构、影视艺术家的合作,健全符合艺术和市场规律的创作机制,为创作者和艺术家深入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更便利的条件,努力将人民法院司法实践中符合影视剧要求的资源素材转化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推出更多的讲品位、讲风格、讲责任的法院题材影视剧,展示法治之美,弘扬法治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我们的作品树立和培育起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
“前方的路何惧艰险,公道在心中,善恶分两边。别说你我多平凡,一身正气天地宽。”随着该剧片尾曲的唱响,我们期待人民群众心中绽放出法治之美,新时代法庭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
记者:孙洁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