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跟不完美“共存”,于是,属于你的美好人生,才会开始。——《拥抱不完美》
《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改编自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的长篇小说《海蒂》。小海蒂自幼失去了双亲,从1岁左右开始就由自己的小姨抚养,5岁时由于小姨要去遥远的地方谋生无暇照顾她,所以将她送到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故事便由此开始。
小海蒂并没有因为失去父母而变得孤僻、难以靠近,反而是一个充满童真、善良可爱的孩子,并凭借自身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使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很美好的变化,比如将外人眼中冷酷无情的爷爷从“天上的雄鹰”拉回到人间;与牧羊的小男孩皮特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使得皮特以全新的视角感受这个世界;打开自幼便不能走路,又因痛失母亲的富家小姐克劳拉自我封闭的心门,重新获得快乐......
除了温情脉脉的亲情、友情的细腻体现,《海蒂和爷爷》的画面也相当治愈,在阿尔卑斯山场景中,几乎每一帧都让观众赏心悦目,不妨先看一看下面几张海报。
当然,《海蒂和爷爷》能够在国外上映后独揽各类国际大奖,并在豆瓣获得超过十万人评分还能保持9.1分的高分、跻身豆瓣Top250之内,除了能引起共鸣的情感体验及优美的画面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小主人公海蒂那肆意洒脱的人生态度,激荡起观众内心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涟漪,海蒂那一张天真无邪、感染力极大的笑脸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她欢快的脚步跑回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使得整日紧绷的神经在观影时得以暂时解脱。
在另外一个著名的改编版本——高畑勋拍摄的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海蒂被小姨送到克劳拉家的第二天,海蒂习惯性地打开窗户向外看,结果看到满眼的石头街道、石头房子和冷漠的人,见此情景海蒂失落地说:“怎么全是石头?好无聊哦!”看到这一幕时,我也随意向窗外一瞥,发现映入我眼帘也是同样的场景。钢筋混凝土之下,我们正在被传统社会价值观束缚,深造学历、谋职位、买房、娶妻、生子……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同样让我们焦头烂额,与此相比,带着一脸能治愈一切笑脸的海蒂远远比我们要洒脱自在。海蒂的生活态度让我羡慕,虽然是一个孩子,但是相比一地鸡毛的我们,她让自己活得更像个人,活得更加轻松自在。当我在思考如何才能像她一样时,首先映入脑海中词语便是“接纳”。
前几年曾读过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一书,这本书是侧重季先生谈论人生普世价值方面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季先生对人生的思考,探讨了我们普通人生活中都会经历思考的事情,诸如人生的意义、为人处世、成功与失败、朋友、长寿、伦理道德等等。读后第一感想便也是“接纳”二字。看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无论古今中外,几乎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并为之碌碌一生。然而,自古至今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一个所谓的百分百完满的人生。面对此种现实,想要活得安逸,活到最后能洒脱地说出“值得”也无非需要仰仗着“接纳”二字了。
想要做到接纳不完美并不容易,但也并不是无计可施。
爱回自己
雅号为“台湾叙事王子”的心理学博士周志建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对“接纳”进行了讨论,他认为想要日子过得“肆意洒脱”便要将自己从那些纠缠不清的情绪和经历中解脱出来,重新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多爱自己一点,将自己爱回来。
把自己爱回来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周志建老师在《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有详细叙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去阅读。周志建老师擅长故事疗愈,所以书里全是在讲自己和咨询个案的故事,以此引发读者共鸣和反思,最终达到疗愈自己的目的,所以书读起来非常轻松,并且不知不觉间就疗愈了自己。对于把自己爱回来这件事,这里总结为如下步骤:
- 正视自己
- 接纳自己
- 与自己和解
我们很多心灵创伤都是来自于童年经历或者说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多选择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可能曾经长期经历来自父母的忽视、暴力对待、语言虐待、性虐待等等各种各样的不幸,而大部分有过这些遭遇的人或者其父母亲人为了使受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的家庭看起来与其他人无异,便通过否定受害人感受等各种手段来掩藏这些曾经发生过是事实,反过来受害人为了能够继续获得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也学着将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隐藏起来。
我的姑姑是一位自私的母亲,这一点在她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之后体现的愈加突出,很不幸的是,家里四个孩子,我大堂姐则“首当其冲”成为最严重的受害者。据堂姐说,她从未感受过来自母亲的爱,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姑父在操办,就连这几个孩子小时候洗脸都是姑父在做,但姑姑却总在她们面前抱怨自己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为了孩子们付出了很多。而且姑姑总在挑剔姑父,致使两个人经常吵架,甚至多次掀翻了大年三十包好的饺子,导致堂姐现在一过年就紧张。
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堂姐的原生家庭角色错位,缺少母亲这一角色,当她发现这一情况后就不自觉地补充到了母亲的角色上,自小开始照顾自己的妹妹以及料理所有家务事,导致现在即使她已经结婚了,仍然以原生家庭为主。在两个妹妹组成的小家庭经济窘迫时,同时担负了着两个妹妹家庭的衣食住行压力,并供最小的妹妹上大学,重点是她从未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这次姑姑生病住院的时候,堂姐刚出月子没多久。由于病情并不严重,所以她们姐妹四人商量结果就是大姐在家安心带孩子,在本地的二姐请假与姑父加上我们这些亲人轮流照顾,远在深圳的三妹和四妹安心上班。但姑姑可能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强烈要求姑父以及四个孩子必须时时刻刻陪在身边,否则就不睡觉不吃饭。没办法,大姐只能家里医院两边跑,四妹请了一个月的长假侍奉在侧,留三妹在深圳继续工作。由此,姑姑开始抱怨三妹,逢人便说三妹不孝。
这样大概过了两周,姑姑精神状态良好,但就是一直说自己全身不舒服。二姐单位实在忙,无奈抽了一个晚上和第二天上午的时间回单位加班处理工作,下午来医院后被姑姑痛骂不孝顺,二姐站在病房外面哭,不敢离开。大姐回去喂孩子,姑姑嫌弃回去的次数多,让给孩子喂奶粉但大姐非要母乳,又大骂大姐不孝。四妹请假期限到,又延长了一周才走,走了以后姑姑说四妹在身边的时候总顶嘴,依然大骂不孝。后二姐做了手术,大姐照顾孩子,四妹回深圳,姑姑身边只剩下姑父,她们怕姑父自己照顾不来,于是三妹只能辞职回家照顾大姑。
现在大姑出院快一个月了,依然在折磨着这些孩子。堂姐实在受不了,因为我是学心理学的,所以基本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我能听出来她内心对母亲的愤怒和埋怨。埋怨自己母亲从小到大的自私,埋怨从未给过孩子母爱现在却无度索取,埋怨她们已经如此付出还落下不孝的帽子......埋怨过后依然时刻陪伴在母亲身边,甚至把刚出生的孩子都忘记了。至此我才猛然发现原来这些堂姐妹原来内心都掩藏着对母亲对这个原生家庭的怨恨,所以才一个个选择远离并且不愿意回家。
谈话中,我看到了深藏在堂姐内心渴望被爱的小女孩,但是她自己却没有发现。为了符合世俗的眼光,为了符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个价值观,她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藏起了那个难过、怨恨、无助的小女孩,也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否定而消失,只是像高压锅一样,随着情绪的堆积,压力越来越大,终于现在压不住了。
于是,找了一个下午,堂姐告诉我她要正视自己的愤怒,我与她重走了一遍她的童年生活。堂姐说了所有积压在她心里的那些怨恨和愤怒,哭哭笑笑说了一下午。发泄完后堂姐终于将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开始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考虑,意识到自己对母亲产生埋怨和愤怒的情绪其实无可厚非。最终,她分析了现在姑姑的情况和自己处在崩溃边缘的状态,决定爱自己一回——与要出差的姐夫去另外一个城市散散心。
堂姐要走的疗愈之路还很远,但距离接纳自己、接纳母亲的最终目标还是前进了一步。我在引导堂姐爱回自己的方法其实大家都可以用,那就是周志建老师推荐的故事疗愈法,也就是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并从故事过程中遵从本心,发觉并接纳自己的内在情绪,然后尽情地发泄出来,最后接纳如此的自我并拥抱自我。
故事疗愈
周志建老师在《拥抱不完美: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一书中将说故事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真情流露阶段、回观阶段及解构阶段,我们来一一解释一下。
真情流露
堂姐在那个下午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真情流露阶段。这一阶段她将自己所有的感受和情绪一股脑地道出来,毫无戒备地将真实想法不经加工、毫无过滤地说出来,哪怕是不被世俗接受的对自己母亲的怨恨和愤怒,统统都说了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彻底释放。我们会发现,随着情绪的不断消除,理智才会慢慢回归。当然,如果你说不出来,周志建老师还曾推荐过“自由书写”的方式进行情绪发泄,也就是将所有情绪写到纸上,同样能达到疗愈的效果。但是如果身边能够有同理心的人在身边会更好。
回观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重新审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这就需要从第一阶段逐渐显示出来的理智发挥作用了。此时我们需要理智地思考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同时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并同理心自己,让自己接纳自己,将自己爱回来。
结构
这一阶段就是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接纳整件事。仍然需要在理智的作用下对整件事进行思考,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流价值观综合考虑,以此便能进一步同理加害者的内心和感受,这样更便于我们接纳整个事件。比如我的姑姑,她便是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便缺少来自她的父母发爱,同时她也有一个同样自私的父亲,种种原因造就了如此的姑姑,最终这种模式的传递伤害到我们这一辈,其实姑姑不同样是受害者吗?
可实践的自我治愈方法
如果情况非常严重,已经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建议去找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医生进行治疗。如果想要提升自我幸福感则可以试一试故事疗愈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叙说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事或者通过自由书写的方式写故事,这些操作都能有疗愈作用。但在周志建老师的课堂上一般会将两种方法相结合,通常只这样操作的,案主先口述故事,然后写出来并念一遍,最后烧掉这张写满故事的纸,通过一系列仪式式的操作,让我们内心深处积压的情绪得以释放,最终达到接纳自己、爱自己的目的。我们私下可以这样做。
首先,找一个能够对你同理心、能够安静倾听并不好为人师的人,然后对着这个人安心地、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内心潜藏的故事,并表达出真实情绪以达到情绪发泄的目的。
然后,写一份信给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同样要毫无保留地将你内心所思所想以及所有感受都写出来,并出声地都出来。
最后,将这张纸烧掉。
中国当代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说:“不管你怀着多大的善意,仍然会遭遇恶意;不管你抱着多深的真诚,仍然会遭到怀疑;无论你呈现多少柔软,仍要面对刻薄……”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这是现实。做人只要尽力就好,放下“害怕不够好”的想法,接纳真实的自己,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快乐地享受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