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内容
我们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时候,只提 “太阳病”这三个字,就应该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
但是在第六条出现了违例现象,即温病和风温,这便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便出现了偏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又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着郝老师的步伐探索一下吧。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温病和风温是太阳病分类提纲的第三种(前两种分别是原文(2)、(3)的太阳中风提纲和太阳伤寒提纲),之前说太阳病的成因是风寒外袭,而温病却是由温热邪气引发。
张仲景那个时代,所看到的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体表的阳气这类病很多,所以他有很多论述。但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体表的病呢,可能比较少。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热邪气它本身是阳邪,和风寒邪气性质不同,侵袭人体体表之后,卫阳起而抗邪,两阳相争,于是首先出现了发热。这和太阳中风证的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而发热的机理差不多。只不过温热邪气最容易伤人阴液,所以起病之初就出现了津液不足的口渴。
太阳病第一条就说“太阳为之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所以说是恶寒,是因为风寒之邪使太阳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但现在不存在这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问题,所以张仲景说“不恶寒”。
图:恶寒
那么现在就出现问题了呀!刚才说太阳病一定会恶寒,这才叫太阳病。可是在这里,又说“不恶寒,为温病”,那不就矛盾了吗?
郝老师对此是这样看待的。
这应当是仲景的学术局限所致,后世医家不再把这个病叫做太阳病了,而把它叫做“手太阴温病”。
体表的津液是靠肺来输布的,体表的阳气是靠膀胱腑来输布的,所以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叫做太阳病,而温热邪气伤人体表阴液的,后世医家就把它叫做太阴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候看到的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这类病并不是太多,所以暂时还是以太阳病来命名。应当说,在这里命名太阳病是不合适的。
再来看风温,原文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关于风温有很多说法,郝老师的理解是 “如果只从这句话来看,风温可能是温病误汗之后的变证坏病,但是下面接着“风温为病”,又把风温当作一个独立的病名。所以我们就可以这么想:如果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就叫风温”。
但是因为历史上对此众说纷纭,关于风温病的发展沿革,我们重温伤寒论的学习群里也过有热烈的讨论,下面便是大家发言的一些摘录。
温病、风温在《难经》中曾被看做是伤寒的一种病证类型。
《肘后方》中提出“疠气”与温病的关系,认识到温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气,具有传染性。
两宋时庞安在《伤寒总病论》中详细分析了温病的种类和辨证,自成一体。
金元时期温病概念独立,百家争鸣。
四时不同感受非时之气,或者六淫太过所致的一类温病,分为风温、春温、湿温、秋温、冬温、暑温、伏暑、秋燥。
风温是温病误治的变证,温病是风温的常证,这叫风温变证说。后世也有认为风,温邪两感后引发风温的说法,这叫风温两感说。还有风温伏气说和风温新感说等。
这些都是根据临床经验得出的结论,无论怎么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要知道的是,风温从一个证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病了。临床表现是以初期发热头痛恶寒自汗等肺卫表证,失治后逆传心包。在治疗上禁以温治温,仲师没有给出治疗方案,后世给予补充辛凉之法。
在此表扬大家的积极讨论哦~
那么风温这个病又有什么特征呢?接着往下看。
“脉阴阳俱浮”即寸关尺都浮而数,这提示了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是里热盛的表现。所以这个脉浮,应当是主热而不一定是主表。当然我们在临床上具体情况具体看了。
“自汗出”,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所以这个浮脉是主热的。
“身重”,我们后世一般提到身重,是湿邪弥漫,在《伤寒论》中的身重,却是热邪充斥周身,热邪弥漫,所以使气血壅滞而出现了身体沉重。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是什么意思?这是热盛神昏、热邪扰神的表现,也就是后世温病学家说的热陷心包的特征,是里热盛的病证。
接下来又是几个误治的情况。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这样一个里热盛的病证,里热没有成实,而本来风温这个病就要伤津液,现在又用下法,更伤津液,所以尿更少了,小便短赤。
“直视”是下焦肝肾阴津被伤,目睛失养,所以就出现了两目呆滞凝视的状况,这不是温热邪气下伤肝肾之阴的表现吗?
“失溲”溲在这里专指小便,不是大小便,“失溲”就是小便失禁了,这不是热盛神昏吗?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是误用火疗。在《伤寒论》以后会提到很多火疗,涉及到火针、火灸、火熨、火熏,用于治疗一些发热或沉寒痼冷类的疾病,可是这里是个热性病,还用火疗?用火疗,轻微一些的病人可能会发黄疸,严重的,就像儿童的惊风、成年人的癫痫一样,一阵阵的抽风。这不是温病后期,阴虚动风的表现吗?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火熏是火疗的方法之一,再用火疗的方法,以火攻热,以火攻火。“逆”者,错也,误也,错上一次,还可能让病人多活几天,再三的错误治疗,就会促进病人的死亡,缩短病人的生命。
而关于手太阴温病和足太阳太阳病怎么区分,郝老师讲自己是这么理解的。
风寒邪气容易伤人阳气,而体表阳气由谁所主?是由太阳所主。温热邪气容易伤人阴液,那体表的阴液是靠谁来布散的呢?是靠手太阴肺来布散的。
所以我们说伤寒起于足太阳,温病起于手太阴,温病学里就有了手太阴温病的称呼。
而且还有温邪上受,从口鼻耳入,首先犯肺。
小结
的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和太阳病总提纲相矛盾,这是仲景在当时的历史的局限。且(6)这一条在《伤寒论》中,从伤寒病的辨证论治这一条主线上来说,不特别重要。
但是换个角度看,它为后世温病学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创立三焦辨证带来了很多启示。
比如,温热病会出现口渴而不恶寒、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邪气容易导致发黄、容易导致动风等等。所以这里对温病学的辨证论治给予了很多的启迪。
点击查看详情
国医名师郝万山封闭式学《伤寒论》北京冬令营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