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庆祝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 记者高勇 摄
21日,武汉市在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举办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同时市科技、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开展“三下乡”服务,启动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今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我市将开展系列庆祝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武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三乡”工程,实施“三风”行动以来的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记者在现场看到,文艺节目积极向上、生动活泼,既有传统戏曲《站花墙》,又有时尚舞蹈《抖音串烧》,还有诙谐小品《抢公爹》,抒发了农民群众同庆丰收节,收获物质、精神“双丰收”的喜悦心情,生动展现了我市基层农村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展区摊位上摆满各种江夏本土农副产品,法泗街特产桂子米、五里界特产界豆,梁子湖的螃蟹和湖鲜,琳琅满目,吸引参会农民和游客们驻足咨询。此外,来自江夏区科协、区卫计委、区妇联等单位进行“三下乡”服务,免费发放宣传资料,为农民答疑解惑。
展位上还多了不少现代科技元素 记者高勇 摄
记者发现,除农产品展销外,展位上还多了不少现代科技元素。在植保无人机展台,八只伸展的翼臂连接螺旋桨,机身下方悬挂容器,随着遥控缓缓升空离地数米,容器里喷洒出模拟“药水”。
江夏区植保站站长雷加坤介绍,过去农民要喷洒农药就将药水壶背着,一壶药水重15公斤,喷一亩土地需两壶药水。按一个人一天喷10亩地计算,需要背负300公斤药水,工作量非常繁重。
“人工喷药不仅特别劳累,效率低,还喷洒不均匀。”雷加坤说,从2014年起,江夏区采购了3台农业植保无人机,开始试点推广无人机喷药进行植保作业,主要运用在法泗、金口、山坡等农业街道。无人机一次可装载5公斤药水,可以喷洒10余亩土地,12分钟就完成了一个农民一天的工作量,不仅节约人力,更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科技运用到农业上是必然趋势,科技为三农事业造福,也是农民丰收的保证。”雷加坤说,目前江夏区的无人机主要用于水稻田,江夏水稻田面积约45万亩,今年无人机喷洒面积可达到5万亩,随着国家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未来农业无人机市场的潜力巨大。
武汉庆祝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 记者高勇 摄
为迎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武汉市各新城区都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蔡甸区将举办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十九届“莲花杯”知音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东西湖区将举办文艺进社区等活动;黄陂区将邀请省市作家、书画家赴姚集街杜堂村抒写“三风”行动;新洲区将常年开放农耕文化博物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将开展农民书画展、农民摄影讲座、农村文学创作培训班等系列活动。整个庆祝活动将从9月下旬持续到10月上旬。(长江日报融媒体 记者林敏 通讯员王夫之 刘龙腾)
丰收啦,看新洲农民如何分享丰收的喜悦
“这个瓜子怎么好香、好脆,味道好特别。”21日上午,新洲竹园村农民陈爱梅在龙丘瓜蒌展位前,边品尝瓜子边询问。
江夏区金口舞龙队表演的《草把龙》。记者高勇 摄
江夏区文艺表演队员在晒秋展区。 记者高勇 摄
武汉金全源农业科技公司蔡总高兴地说:“这可不是平常的瓜子,而是三店地方特产龙丘瓜蒌子,是休闲食品瓜子中的极品!”陈爱梅很惊讶,一下子就买了10袋。
为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新洲区三店街道21日在三店街第二中学校园内,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首届龙丘农耕文化节活动,集中展示农民丰收的成果,分享农民成功的喜悦。
早晨7时许,成群结队的农民就用竹筐挑着刚从地里采摘的瓜果蔬菜,用竹篮提着刚从窝棚收获的土鸡蛋、鹅蛋,用木盆盛着刚手工制作的龙丘豆丝、柳溪麻花,到活动现场的展位,展销大丰收的农产品。据了解,此次参加展销的农产品32种,特色传统食品12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职工、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了解农产品,品尝特色食品,抢购“便宜货”。
徐贵村农民陈金玉品尝玉如意公司葡萄后,连声称赞“好甜”,当即买了10串。不到半小时,玉如意公司带来的20件葡萄被抢购一空,只好派人回公司紧急调货。
三店街二中学生也将农耕园种植的茄子、红薯等用小袋包装,每份五元,满场义卖。
湖北省非遗传人黄新民带领少儿牌子锣鼓队,走上舞台,锣鼓庆丰收,锣鼓迎宾朋;三店一中的《龙丘故事》、三店二中《送你一枝青梅》,把观众引入久远的古龙丘。
龙丘农耕文化展览馆,作为三店二中精心打造的乡村博物馆,陈列有农具、器物、用品1000多件,也成为今天关注的“热点”。今年70岁的农民袁敦和拿着学校赠阅的《我的父辈/龙丘农耕》,深有感触地说:“今天在馆藏的古董中,看到往日的农家器物,好像又回到了童年,这个馆做得好!”(武汉晚报 记者李亦中 通迅员程书雄 黄元珍 徐元桥 李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