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经开区紫荆夜市成了网红夜市。
万达商城特色餐饮吸引游客。
南昌市青山湖区699文创园音乐餐厅。
南昌市东湖区蛤蟆街夜市。本报记者朱文标摄
本报记者 张武明 万仁辉 邱辉强
从夜间市场商机的曙光初现,到各级政府促进夜间消费举措的出台,再到人们相继投入夜间经济的浪潮。夜经济,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这边,落日的余晖刚刚散尽,来自都昌的曹智伟就开始在南昌市经开区紫荆夜市摆放家什准备出摊;与此同时,赣州市章贡区渔湾里美食街“嗖粉”店店主林小军也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那边,工作的疲惫尚未卸去,人们纷纷钻进夜市摊、美食街,结伴走向电影院、健身房,相约来到书店、酒吧。在闪亮的霓虹灯下,在嘈杂的喧嚣声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享受夜晚的精彩。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各地夜经济形态更加丰富,夜经济蛋糕越做越大,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夜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五彩斑斓的夜生活将城市的夜空点缀得更加灿烂。
深夜食堂“跑火”的背后,是夜经济活力的迸发
从夜宵摊,到美食街,不断改头换面、升级换代的餐饮实体店,即使是在夜生活形态趋于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也始终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
八一桥附近的蛤蟆街,是南昌市老城区久负盛名的地标性美食街。近年来,随着市区各区域商圈的横空出世,这条街的“历史地位”受到冲击,经营状况一直不温不火。在外地游客眼中,这条街非常普通,道路指示牌上“豫章后街”的名字甚至让他们过目即忘。
乘着发展夜经济的强劲东风,把妇孺皆知的品牌重新立起来。今年夏天,在南昌市东湖区政府的主导下,在运营企业的精心设计下,这条老街焕发出了新姿:夜色下的路口,一块缀满灯管的引导牌闪闪发亮,“夜东湖蛤蟆街”几个大字,配上烤肠、酒杯、龙虾等图形,提醒着人们这条街鲜明的“夜市”定位。街道的商业布局被重新规划,40余家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店新近入驻。
耳目一新的改造效果,声名在外的招牌效应,让这条美食老街的人气迅速攀升。如今,每天17时过后,这条街就变得热闹起来。晚饭时段过后,人流变得更加熙攘,一些热门摊位前顾客排起了长龙。
“很多年没来这条老街,趁着夜市开街故地重游,感觉还是熟悉的味道。”南昌市民张女士搬入新城区后,很少再逛蛤蟆街,此次前来,让她颇为感慨。
与蛤蟆街承载几代南昌人的记忆不同,位于南昌市经开区的紫荆夜市成名较晚。
2007年,作为南昌市经开区第一条步行街,紫荆路商业步行街正式开街。因该街靠近江西财经大学枫林校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高校,光临者众,人气较旺,不少流动商贩每到傍晚就会定点来此摆摊。
自发形成的紫荆夜市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2014年南昌市出台《关于鼓励培育城区夜市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紫荆夜市顺利“转正”,越来越多的商户入驻,慕名而来的“吃货”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每当万家灯火亮起,在热气腾腾的烟火味中,食客们穿插于各个摊位之间,大快朵颐,纵情沉浸于美食的诱惑。
“每天从18时到次日凌晨3时,忙起来就停不下来。”曹智伟是最早入驻紫荆夜市的商户之一,亲眼看着夜市档口从原来的几十个增至现在的上百个。“特别是去年陆续有人把这条美食街上的热闹场景发到抖音后,这里一下子成了‘网红夜市’。”
新媒体的加持,让紫荆夜市知名度更盛。除了附近在校大学生和居民,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美食爱好者纷纷来此“打卡”,如今每天客流量可达四五千人。
从自发聚集到有序而治,现在的紫荆夜市,已经交由南昌市昌北开放开发区开发建设总公司统一管理。该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陶凯表示,夜市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00后”,倾向于选择不同于父辈的生活方式。张开怀抱迎接夜生活,在品尝美食间享受夜时光。
伴随着夜经济的升温,夜间餐饮人气火爆,深夜食堂已然成为全省各地普遍可见的一道风景线:
——声名鹊起的渔湾里美食街,已经成为赣州市年轻人聚餐夜宵的首选地。这条街以前是章贡区城中村内一条背街小巷,曾因脏乱差问题吓退部分租户。经过改造提升后,渔湾里美食街于去年10月开业,每天营业到次日凌晨,飙升的“颜值”、地道的风味和实惠的价格,吸引了大批美食爱好者,节假日每天的客流量可超上万人次。
——经过引导烧烤摊、夜宵摊“退城入园”,“藏匿”于虎形岭山体游园内的半山夜市,已经成为广受宜春市民热捧的美食“不夜城”。宜春市宜阳新区经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打造夜宵“圣地”,半山夜市免除三年店租,油烟免费处理。如今,这里的夜宵店通常是营业到次日凌晨还顾客爆满。
“规划图”上的夜生活,正在夜空下绚丽呈现
拥抱夜生活,对拉动经济有多重要?来自商务部的一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并逐步上升。
除餐饮、购物等传统形态以外,夜生活的面目正变得越来越绚丽多彩。
10月4日22时许,南昌市民邵女士和朋友在红谷滩新区铜锣湾广场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出影院时,发现位于该商场一楼的夜市街区依然十分热闹,创意餐车市集、文创市集、街头篮球区和购物中心内的网红餐饮吸引了众人驻足。
同一时间,在距离铜锣湾广场不到3公里的万达广场,一楼万达金街人头攒动,美发店、餐饮店、服装店内均有顾客流连;在位于红谷中大道的绿地缤纷城内,24小时不打烊的火锅店、咖啡店、便利店正对外营业。
专家表示,夜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夜生活的兴起成潮,是市民休闲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进而寻求新的消费亮点、延展消费时空的结果,更是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市场主体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并积极服务市场主体发展的结果。
“听说地铁延时了,我们现在还可以坐地铁回家。”22时10分,邵女士走进了铜锣湾广场附近的庐山南大道地铁站。
为方便市民出行、促进夜间消费,今年9月1日起,南昌地铁1号线、2号线正式启用新版列车运行图,统一调整为6时至22时30分,晚间运营时间延长30分钟。
南昌市大力服务夜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我省推动商贸消费升级的坚定决心和清晰规划。今年初,《江西省进一步激发商贸消费潜力促进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印发,其中就包括“繁荣夜间消费市场”的内容。
我省提出,促进美食名吃、演艺、体验娱乐、文化休闲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发展,引导餐饮店、便利店、娱乐场所等服务类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业时间,推出一批富有本地特色的夜间消费活动项目,建设便利服务型夜经济集聚区。
“到2021年,各设区市打造1个以上市级高品质夜消费街区,各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县级高品质夜消费街区。”朝着这个目标,今年以来,各地已经行动起来。
4月份出台的《南昌市进一步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就提出,2019年,以东湖区、西湖区、红谷滩新区三个主城区为重点,精心打造三个地标性的市级夜经济消费街区;其他九个县(区)、开发区(新区)全面启动夜经济消费街区的建设改造工作,每个县(区)、开发区(新区)至少启动一条区级夜经济消费街区的提升或打造工作,确保当年全市每个城区都有市民满意的夜间消费场所。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南昌市已有青山湖区699夜市、东湖区蓝海特色夜市街、青云谱区青云小镇夜市相继开街,主要依托文化创意园或购物广场,丰富市民夜生活。其中,今年夏天开街的青山湖区699夜市,分为文化创意园夜市和生活空间美食夜市两个片区。针对老年人、年轻人、儿童等不同年龄消费群体需求,该夜市分别打造了广场舞区、音乐区、娱乐区,全面提升夜间消费质量。
提挡加速建设的夜经济消费街区,正是各地市民拥抱夜生活、畅享夜经济的重要阵地。从我省总体情况来看,在有力的引导和服务下,夜经济已经从早期夜市地摊发展为多元夜间消费市场,消费主力、消费类型、消费期待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
另一方面,从吃喝玩乐购,到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日趋丰富的消费需求也在倒逼政府和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
补短板重培育,让夜间消费动力强起来
夜经济之所以受到各地高度关注,是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此,全国各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相继出台促进夜经济发展的举措,从餐饮、旅游、交通等多维度培育发展夜经济。
当前,江西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夜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指标,也是人们生活日益丰富的一个缩影。从我省推动夜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人头涌动、车流不息的场景在各地夜市随处可见,充分印证人们对夜生活有着真真切切的需求。
能不能搭建起有效平台与巨大的消费力对接起来,怎样把平台做实做大,是考验夜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附近公交或地铁最晚营运到几点?”“停车方便么?”“除了吃,还有没有别的特色?”……在我省,提及夜间消费,交通配套、消费特色等成为市民讨论的焦点。
停车难,是南昌市不少夜市面临的共同烦恼。以紫荆夜市为例,该夜市附近停车场车位不足,导致乱停乱放现象经常出现。为腾出空间增加停车位,有关部门建议将紫荆夜市整体往步行街南面移动。“目前迁移方案还处于讨论阶段,我们主要担心搬移后夜市不再沿街,人气受到影响。”陶凯说。
与紫荆夜市在成长中暴露出停车位不足的问题不同,宜春市在打造半山夜市时提前布局,规划了120个停车位分布于夜市商铺周边,为前来消费和游玩的市民提供便利。这个依山而建的夜市,在对污水、油烟进行集中处理的同时,还配备了消防通道、人行道、广场、公厕、体育设施等,为体量的进一步扩充和人气的进一步集聚奠定了硬件基础。
同质化,是我省许多夜市难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不少夜市的业态停留在吃饭、购物和其他一些传统娱乐活动方式上,夜间消费项目和产品内容趋同,特色不明显,文化、旅游、学习类产品匮乏,对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南昌市中山路、胜利路步行街等传统夜经济集聚区曾经红极一时,但由于消费产品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近年客流量逐渐减少,如今已难以再现往日辉煌。
此外,营业时间短、场所选择有限、载体不够丰富等时间性和空间性问题也是制约我省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除硬件保障、配套设施,作为夜经济的“硬核”,消费业态、消费模式能否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市场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四周,为发展夜经济,许多城市正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升级城市治理体系。上海由各区分管区长担任“夜间区长”,鼓励各区公开招聘具有夜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协助“夜间区长”工作;长沙出台方案,提出从时间、空间、质量、创新等方面深挖市场需求;更多的城市正在研究增加深夜公交车运营班次。
立足本土优势,彰显江西特色,这是我省培育夜经济市场、擦亮夜经济品牌的有效途径。对于打造特色夜经济,有专家建议,要发挥省会优势,善于利用全省各地优势资源,吸引全省各地本土特色餐饮、文化优势品牌商品入驻南昌夜市,让外地游客充分品赣味、观赣景、购赣货,丰富南昌夜市特色。
“建议江西借鉴‘游云南’App以及石家庄开设夜经济微信公众号的经验,让‘智慧夜经济’点亮城市夜空。”专家表示,江西VR及物联网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可充分借助这一优势,打通夜经济“任督二脉”,让更多的夜经济目的地从线下走到线上,从而丰富夜经济载体,扩大夜间消费半径。
同时,在优化夜经济街区及周边动静态交通组织管理方面,加强“智慧公安”建设、合理划分夜间停车位,也成为建议之一。“可以考虑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等,鼓励夜经济街区周边单位的自用停车场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
拥抱夜生活,越夜越美丽。我们期待,红色、古色、绿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江西,书院文化、陶瓷文化、戏曲文化、革命文化等璀璨争辉的江西,能够亮出文化底色,为日趋火热的夜经济增添“火把”,为居民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专家观点】
夜经济又称夜间经济、夜晚经济或月光经济,以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其业态包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和休闲等,时间范围从18时到次日6时。目前,国内夜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有四川成都、浙江杭州,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
夜经济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既可以让本地居民在安居乐业的同时,更好地分享城市创造的成果,也可以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加完美的异地体验。近年来,南昌在加快推进夜经济发展、促进夜间市场繁荣、推进消费升级、激发英雄城活力等方面,频频发力。
尽管南昌目前的夜经济赢得了不少的点赞,但不可否认的是,南昌夜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必到”的特色夜市不多,综合型和专业型夜市相对较少。
建议进一步统筹规划南昌城区夜市街区,重点引导夜经济向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文体娱乐功能区和有消费传统的小街小巷等区域集中;在商业中心区、高等学校相对集中区域,规划建设一批综艺演出、VR体验馆、影剧观赏、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场所。
此外,还要结合南昌历史人文特色,以及“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等特点,策划组织一些读书、品史、听歌等活动,提升英雄城文化软实力;进一步优化夜经济街区附近公共交通线路设置,加密夜间运行班次,延长夜间运营时间;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鼓励扶持一批全天候营业的特色商业项目发展,以及规划建设一批地域化、个性化、市井化、草根化的特色夜市。
——省政协委员、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
【记者手记】
要盘活现有市场 更要布局长远未来
站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历史关口,透过夜经济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及对夜生活的更多美好期待,是各地挖掘夜经济商机、繁荣夜经济市场、满足人们对夜生活需求的火热实践。
对我们而言,夜生活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这些年来,摆地摊,逛超市,约好友进KTV一展歌喉,进酒吧释放白天工作的压力,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常规操作”。所以,当发展夜经济的思路被推出,我们在“吃吃喝喝”方面能够迅速与夜经济实现无缝对接,这是惯性使然,更是需求所致。基于现实的态度,应当是在熟悉的领域持续发力,摸清消费动态,瞄准市场走向,盘活现有市场,把夜经济中的餐饮、购物等领域做实做强。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对夜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夜经济的内涵正在升级,已远不是深夜食堂等所能涵盖。我们需要用改革的思路、超前的眼光,认真审视发展夜经济这个大课题。首先,针对夜经济新变化新业态,认清市场形势、优化产品供给、精准谋篇布局,把各方面优势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为夜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路径和参考;其次,要向市场释放一定的政策红利,该给的优惠不要吝啬,该管的地方不要偷懒,该放的权力不要贪恋,形成政府和市场互动的良好局面,为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再次,补齐短板不容忽视,要完善配套服务,针对公共交通、硬件设施、油烟污染、噪音扰民等各类问题,拿出“绣花”的精细劲,为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