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崛起与回归」。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医疗创新分会场,我们以「十年医健:积蕴与进化」为主题,邀请医疗行业领军者、知名医学临床/科研专家、著名企业家、医疗独角兽们一起,见证医疗健康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我们有幸请到了原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与投资副总裁兼CFO、明医众禾CEO姜强,为我们进行题为“‘互联网赋能基层医疗’的探索与实践 ”的分享。
姜总分享了以下三个方面:基层医疗的现状和影响,国家如何推进,以及明医众禾怎么做。
关于基层医疗的现状和影响,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非常多,但管了六七亿民众的基础医疗,软硬件的设施很差,整体的能力是比较弱的,本地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同时,基层买不到药的情况十分普遍,而且在医院开一个处方药,上面有医师、药师去审核指导,但基层的临床和执业药师基本是零。从长期影响来看,基层的现状就是基层民众最基础的门诊治疗都很难。从动态来看,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布局在城市,是按城市收入水平、增长水平定价的,所以农村居民感觉更贵。
关于国家如何推进,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很巨大。政策在加速推进,但我们在软件设施建设上还是相对滞后的。全国许多地方还没有连通,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统筹消费、结算,到现在没有数据支撑。国家从2017年起提出医疗“强基层”,有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我们梳理了基层医疗领域的五大维度,发现基本上都在变化。第一,医药的彻底分开,把药品打到地板价、脚踝价。第二,推进了分级诊疗。第三,强基层,推动资源下沉。第四,放开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的探索。第五,促进社会力量办医。
有关促进社会力量办医,姜强认为有两个维度。第一,机构办医比过去容易了,取消了一些区域医疗规划的限制。第二,医生职业的变化。推动四年以来,情况有所变化。第一,非公医疗高速发展,因为取消了机构设置的限制。第二,医保定点覆盖。第三,医疗能力快速提升。第四,患者流向变革。第五,年轻化的人越来越多。
关于明医众禾怎么做,姜强指出是“上山下乡走农村,用技术的手段赋能村卫生室”,有四个维度。第一,把基层医生的教育在线化。第二,把工作信息化,建立SaaS平台。第三,严选建立药品供给体系。第四,结合上端优质适合下基层的医疗方案资源,为他们专科专病专药领域的能力提升做转化。
姜强呼吁各方力量可以共同合作,探索强基层的方式方法。第一,大规格的药品。第二,适宜基层使用的诊断、治疗等小型设备,最好有AI辅助诊断+低成本前置硬件。第三,医康一体化的专病、慢病综合解决方案。第四,医教患教的IP资源、专家资源。第五,高端专科专病医院的绿通资源。
明医众禾CEO姜强
以下是姜强的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谢谢各位领导、专家,我在医疗行业做了20多年,五年前探讨用互联网的手段解决提升中国基层医疗的问题。像殷部长提到的,健康中国的建设是一个全民的事情,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里面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应该说医疗保障上,基层民众的基础医疗需求和城市居民相比,满足程度差距还是巨大的。怎么样去提升呢?我们在基层探索了五年,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伙汇报一下,我们所看到的、所想的一些变化和所走过的探索的路,到底基层医疗是不是有手段、是不是可以借助新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来提升它。
我想分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医疗的现状和影响。第二,国家如何推进。第三,我们怎么做。
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非常多,因为管了六七亿民众的基础医疗,软硬件的设施很差。如果说中国最基层的硬件设施部分,在现代来讲还是老三样,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对现代的化、验设备配置率很低,空置率也很高,这样导致老百姓的就医半径越来越大,也就是小毛病也要往县城跑。实际上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60多万家,实际的执业点上百万。从基层医生来讲这个数量也是巨大的,整体的能力是比较弱的,本地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因为基层民众说的是方言,不是本地本土会听不懂。所以我们看到上百万的乡村医生,还是中国基层医疗的主力,跟很多人认知的现代中国医疗差别是巨大的,这些人的平均文化的素质也就是个中专水平。很多地方年龄大一点,也就是初中文化+,但却管着几千人的基层医疗的需求。
从政府角度来看,互联网发展今天,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很巨大。政策在加速推进,但我们在软件设施建设上还是相对滞后的。底层的上百万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的连通上还是各自为政,很多地方三条专线、四条专线,数据完全不集成。也就是硬件有人投,软件没人干。如何让这些数据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连通,可以跟上端的监管部门直连,其实是个非常难的事情。大伙儿知道去年从国家的政策上来看,取消了这10亿居民的个人医保账户,用门诊统筹来替代医保个账。但是我们看到基本上快一年过去了,我们在全国这么多地方还没有连通,也就是基层民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统筹账户上消费,到现在还是没有数据支撑的,我们也跟很多地方的医保领导聊过这个事情,到底怎么结算,没有数据,而统筹账户是延迟结报,一两个月以后才给机构付款,但是每一笔都要结报。
每隔一两年我们做一下调研,几千个诊所去走访调研,基层买不到药的地方太正常了。因为每一个机构三四百种药,配送周期、配送时间均长,配送量低没有人愿意服务的。另外一块药品短缺以后的补货的时间超长,老百姓想就近解决基层医疗的需求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在医院开一个处方药,上面有医师、药师去审核指导,但基层的临床和执业药师基本是零。因为村里就一个村医,谁服务这些内容呢?基本上没有。我们做了庞大的调研,因为也运营远程审方中心,聘用一些执业药师提供一些远程审方服务,基本上驳回率在前期都超过50%。也就是从药师角度来看,处方开得很要命。经历了几个月以后,还有百分之二三十的驳回率。我们看到基层缺医少药,这6亿民众的健康保障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从长期影响来看,基层的现状就是基层民众一个最基础的门诊治疗都很难。所以基层民众的就医是更难的,下面有几个数据,城市医院那么点量,却承担了中国44%的门诊量,消耗了75%的门诊支出。上百万的基层医疗机构,只剩20%的活。这样下去的话,每年80多亿次门急诊疗,搞得上面大医院门诊像菜市场似的拥挤,而基层医疗越来越弱化,百姓的就医半径越来越长,百姓间接就医成本(比如路费)比直接就医成本还高。
从动态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的增长和医疗上支出的增长、医疗价格的增长,到底谁感觉更贵呢?大家知道中国有六七亿人月均收入不到1000块钱,基层民众消费城市医疗的价格,而挣农村水平的收入,肯定感觉更贵。虽然有医保,但对农民来讲,剩下的部分还是付不起。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布局在城市,是按城市收入水平定价的。
这是现状,再看国家从2017年起提出医疗“强基层”,2017年是中国医疗“强基层”年。在系列政策上都在突破,如何构筑基层医疗的防线、如何进行提升。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政策陆续出台,大家在医疗行业都知道,最近五六年什么能把人累死呢?是看政策:凌晨两三点钟都能出好几个文件,频繁出。
所以这里面的政策越来越多,我们梳理来看,在基层医疗领域这一块,基本上五大维度都在变化。
第一,医药的彻底分开,成为今年几次招标以后最热的话题,把药品打到地板价、脚踝价。
第二,推进了分级诊疗,真正在加速。
第三,强基层,推动资源下沉。但这块是最难,也是最慢的,因为基层承接不住。
第四,放开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的探索。
第五,促进社会力量办医。
促进社会力量办医,从我们的理解来看有两个维度。
第一,机构办医比过去容易了,取消了一些区域医疗规划的限制,过去想开一个医疗诊所不批,因为那边有卫生室。
第二,医生职业的变化。所以这几个维度上,国家在推进强基层。
推动四年以来,我们看到情况有所变化。
第一,非公医疗高速发展,因为取消了机构设置的限制。过去想去一个村开诊所很难,现在放开后有一些社会化力量开始进入。
第二,医保定点覆盖。也可以向私营医院购买服务,作为定点单位。
第三,医疗能力快速提升。
第四,患者流向变革。一些公立体系基本半荒废了,私立的力量解决百姓的基础问题,发展特别快。
第五,年轻化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些县医院、上级医院规范培训完以后,拿到处方权去村里开诊所,速度越来越快,这个速度一个月以几千家在增长。
在基层有新的力量注入,有医疗能力强的人注入,有资本的注入,有国家的政策推动,我认为在整个强基层路上,越来越明朗,它有巨大的爆发机会。从整个推动以后的变化是什么样,大家算过数据,在目前来讲医保的市场只有2.8万亿。这2.8万亿里面,真正医保出的钱只有2万多亿。大伙儿可以算出来中国标内的报销率已经非常高了,但是这里面现实的医疗的的盘子是4万多亿,就是现存的医疗的终端市场4万多亿。这里面标外市场有1.3万亿。
中国职工的医疗基础水准和居民的医疗基础水准差距是三四倍。如果这块就医上补充的话,这个量级非常恐怖,也就意味着基层民众有病没有治,这种情况我们看到的太多了。我是非医学专业出身,看到这些人是什么毛病,而且已经很重了,但是就拖着,没人治。其实有一句话不好意思说,基层超过60岁以上或者65岁的老百姓得了癌病,根本不治的,在家等死的大有人在。所以未被满足的医疗市场市场还巨大。这次国家医保局出手,在医疗领域、在器械、耗材、检查检验项目上动手,平均降价超过60%。这样在现有存量盘子里面,将有1.3万亿在现有支出的盘里面省出来。这1.3万亿会强基层,提升这10亿居民的医疗保障能力,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国家提出医养结合,快速发展。我相信随着国家这块的支付能力的增强,节省的1.3万亿可以做很多事。未来基层在资金保障推动下,会有快速的发展。
我们这几年做什么?上山下乡走农村,用技术的手段赋能村卫生室。我们是四个维度。
第一,把基层医生的教育在线化。
第二,把工作信息化,建立SaaS平台。
第三,严选建立药品供给体系。
第四,结合上端优质适合下基层的医疗方案资源,为他们专科专病专药领域的能力提升做转化。
长期来看因为基层这些小的医疗机构的支点,有医的能力,我们把社会上健康养护的能力,在这一个支点上用信息技术集成,为基层民众提供医康养护四位一体的服务,所以我们是一家数据化的公司。从政府来看小机构很难监管,也很难服务,政策很难落下去。所以我们为政府各地的三大部门:医保、卫健和药监,建立前端小微机构的监管数据的驾驶仓和服务平台,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数据化的公司。
五年下来什么情况呢?我们是中国基层覆盖最大,管十几万个卫生室、诊所,有几个向专科、专药、专检方向转化,服务的人比较多,我们还管他们药师的审核,用远程的方案解决处方药品审核的问题。
赋能的话,像超声设备之前在基层的配置是零,因为现在小型化,我们用资本的力量投放到基层医疗机构,用互联网医生来做诊断,这样基层医疗机构不需要投资,也不需要掌握全面的诊断能力。我们只是培训在不同的部位怎么扫就可以了。这样片子云端存储,互联网医院去解读,报告实时返回去,这样对基层民众来说,去了县医院一查160元,老百姓不去,而现在家门口几十元就可以解决掉。
从合作来看,路已经修得七七八八了。对我们来说,这几个方面的东西,如果各位专家有资源,我们可以一起去合作,共同探索强基层的方式方法。
第一,大规格的药品,因为基层是拆零卖的市场,现在药降到这个程度,药的包装成本比药贵。
第二,适宜基层使用的诊断、治疗等小型设备,最好有AI辅助诊断+低成本前置硬件。
第三,医康一体化的专病、慢病综合解决方案。
第四,医教患教的IP资源、专家资源。
第五,高端专科专病医院的绿通资源。
我简单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