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点球战胜英格兰,为今年的欧洲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但作为一名球迷,却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欧洲杯不火了?是的。
或许很多小伙伴今年都有这个感觉,风风火火的欧洲杯,并没有像世界杯那样“红火”。大家都是在忙忙碌碌自己的生活,偶尔抽空关注一下这个四年一届席卷欧洲的赛事。而梅西终于封王的美洲杯,也仅仅是决赛时才泛起了一丝波澜。
早在小组赛的时候,就有媒体以此为题写了稿件,但该媒体竟然认为“从赛事本身到场外叙事,NBA 篮球背后的美式节奏显然要比足球背后的欧洲精神,更容易触达年轻人。”甚至将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称作是一个伪命题。
幸好,尽管该君文笔比我好,但选题没撞上,能从另一个角度说说……
弗洛伦蒂诺的焦虑
在欧洲杯之前,就有一个爆炸性新闻,这则新闻在球迷之中也产生出了两派非常不同的看法。
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致力于建立欧超联赛,理由是,疫情让俱乐部的收入大幅下降,经营状况不乐观。所以皇马、巴萨、尤文三支豪门牵头,组织了一个只有豪门才能参加的联赛。意图以精彩的比赛吸引流失的观众。
而且,豪门的日子都不好过,遑论那些非金字塔尖的中小俱乐部了。以豪门为首的俱乐部们仅能通过降薪来度过这一段“寒冬”。
或许我们可以将俱乐部收入下降的原因归因于疫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越来越不在乎足球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足球的影响力或许在变小,人们越来越容易被诱惑,人们也越来越挤不出整块的时间来看一场完整的比赛。
悲哀么?是的,很悲哀,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影响力在渐渐消退。
但相对而言的是,并没有哪个其他运动影响力在追赶并超越足球,网球没有,拳击没有,NBA也没有。而是,运动整体的影响力在消退。
弗洛伦蒂诺失败了,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他的做法是饮鸩止渴还是真正会为我们奉献出精彩的比赛了。
当饭圈入侵体育
有个哭笑不得的事情。
欧洲杯C罗被淘汰了,又因为他在发布会上挪可乐的事情是个热点,于是逗妹做在吐槽里了。然后后台的评论就,“你一定是个梅西球迷,梅西发挥不好你就一段,C罗有争议就大书特书,梅西发挥好你就大夸特夸……”
当然逗妹不愿意去给任何一个人扣上“饭圈”的帽子,这位后台评论的朋友相信也只是在对逗妹的这种遴选方式做个吐槽(如果他没有取关依旧看的话,希望他能看到)。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足篮球的几大豪门,还是网球的Big3,体育圈“饭圈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
或许我们应该能意识到,我在评论里说一句梅西这场踢得差,我不一定是C罗球迷;我说一句詹姆斯不太好,我也不应该被扣上“詹黑”的帽子。
这是因为“媒体的缺席”么?
十几年前,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来自PGC的内容,无论是电视台的新闻、报纸、大型网络媒体的编辑稿,他们的文章质量都是很有保障的。但在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是媒体,我甚至可以不客观,我可以用煽动情绪的方式让我的文章点击量变高,能赚钱就行。
之于逗妹,我可以篇篇文章吹C罗,跟从古至今的各大球星比较,比较一篇我出一篇文章,我还可以设计一个C罗的T恤卖,只要我能留得住一部分粉丝,这就够了,这几年我可以恰这部分流量衣食无忧。过几年?当他利用价值没有了以后,我换个人用同样的方式再来一遍呗。
逼格扫地
前两天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帖子。“为什么内马尔的数据比小罗好那么多,但很多人依然认为小罗比内马尔强?”
当然,不可避免的,帖子中当然撕起来了。“内马尔强”派被扣上了“不看球”的帽子,“小罗强”派被扣上了“远古吹”的帽子。
逗妹一直在思考,是逗妹自己有问题么,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孰强孰弱,很重要么?
体育和其他领域不太一样,因为体育是实打实出成绩的。
有句话叫装X是第一生产力,当你在其他领域喜欢一个小众的作家或者冷门的作家时,当你喜欢三岛由纪夫而非村上春树时,当你说自己看德里达而非尼采时,当你看贾科梅蒂而非毕加索时……
但或许这条不太适用于胜者为王的体育圈。
有个朋友,大概是入坑时间比较奇怪,他喜欢华金,还买了球衣。要知道,这种冷门球队的球员,你想找盗版都不太好找。之前他还喜欢去论坛聊,很多人很诧异,“你为什么喜欢他?喜欢XXX不好么,他比华金强多了……”喜欢一个球星,需要理由么?喜欢一个球星,是满足了自己,还是满足了别人?
同样的,现在篮球论坛中,很多人喜欢拿数据去对比球星。他拿到了XXX数据,他不强么?他应该有更高的历史地位的……但当这些数据到了威少身上的时候,“哦,他是刷的。”一个球星的历史地位高与低,与球迷关系很大么?
这个年代,我们似乎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去看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和一场超过2小时的篮球赛了。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更喜欢去看集锦,甚至集锦都不用看,进球动图就好了。
“社恐”似乎也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我在现实中一言不发,拿着键盘大杀四方。为什么球星比较的帖子多啊?因为不用动脑子,数据战报里就有,粘贴过来就行了。
现在似乎越来越少的自媒体愿意写比赛复盘了,这不仅要对战术有着相当的认知,也要耗费大量时间组织语言。发出来了之后点击量就那么点儿不说,底下再撕起来……没劲。
大版权时代
逗妹是举双手赞成版权的。
但或许有个直接的问题是,如果版权不分销的话,整个领域的影响力会急剧弱化。
当一个联赛无法在这个国家的国家级电视台收看到时,它的影响力就被弱化了一大半;同时,看球付费已经很违反现今球迷的消费习惯了,我还要因为看不同的联赛,而去下载不同的APP?那么有两种选择,看盗版,或者不看。
你可以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看盗版当然是不对的,但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我有更多元的娱乐方式。
当我上了一天班下班回家,我唯一想做的就是瘫在沙发上刷手机,19:30的比赛是没戏了,可能还没下班可能在路上。22:00的比赛,电视上有的话是最好的,我可以一边看一边刷手机,如果电视没有的话,我有三个选择——打几局王者或者吃鸡,刷一个多小时抖音,看一个多小时球,对此而言,看球的吸引力是不如前两者的。这还是我手机里的APP有这个比赛版权的情况下,如果让我新下一个APP并且需要付费……
版权方花钱买了版权,他们怎么运营当然有他们的理由。逗妹也不是为了给所谓的“看盗版”找理由,但事实是,如果版权不分销的话,那项目整体的影响力会变得很弱。大家可对比世纪初的F1和现在的F1……
“足球遗老”
“遗老”这个词好像常出现在游戏圈,很多玩家抱着一款老游戏一直玩,不愿意接受新游戏,甚至本系列的新游戏都不太能接受,被其他人讥讽为“遗老”。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它已“统治”了世界长达几十年。
不知道各位关注我的小伙伴都多大?从逗妹个人的感觉来看,可能80s-90s这个年龄段的朋友比较多,这个年龄段刚刚看球时,或许正是那个小世界杯的尾巴,巴西众星横空出世的年代。
那个年代,还能有三五伙伴,一起在还没有高楼如此鳞次栉比的城市中寻得一隅,夏夜晚上还能捉捉蛐蛐,逮个蜻蜓,下课四点多,找个空地拿书包摆个门,踢个把小时球,脏兮兮地回家,在晚饭前接受妈妈的“审判”。
那个年代,吃完晚饭,我们还能在电视上听到黄健翔的解说声音,有中国队,有甲A,而欧洲各队的消息,只能通过体育新闻来得知。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允许孩子半夜三四点钟爬起来看球的。
那个年代,对于爱体育的人,可以央求老爸在买《晚报》的同时多买一份《足球报》或者《体坛周报》,合情合理。那时《足球周刊》定价6块,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买不起买不起。
或许,也要归功于彼时的孩子娱乐手段匮乏,在那个全国都骑自行车的年代里,孩子们想要找个其他的娱乐方式,并不容易。篮球?比起篮筐,找个空地拿书包摆的球门要经济实惠得多。小霸王?Gameboy?这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的。
我们可能认为足球的传承就将要这么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时候,却发现时代变了。
有多少孩子现在宁愿抱着手机打一把游戏,也不愿意去楼下小区花园跑跑了?又有多少家长宁愿孩子在家看电视打游戏,也不愿意陪着孩子去球场踢会儿球了?
当青年一代走上工作岗位后,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流失,他们腾不出时间去看球了,他们有现实的压力,或者有更多元化的娱乐方式。这时候,更青年的一代会有新球迷补充进来。但是,现在更青年的这一代,他们被各种各样的其他娱乐方式所吸引。
足球断档了。
或许几十年后,当一些人拿着足球去体育公园时,会有人说,“哇,这些人竟然是去踢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