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位太极宗师被一位格斗爱好者秒杀的新闻迅速爆屏后,不少网友都纷纷翻出前几年不少所谓武学大师被打假的“旧闻”,使传统武术是否能用于实战再度成为话题。
敝人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宅男自然不懂去分析这些专业问题,但倒是让我想起发生在1954年澳门的一场比武大赛,因为内地并没有媒体去报道,故知道这件事的网友不是很多。
和内地“打假赛”相似的是,这场比赛表面上是武术切磋,但内里夹带着私人恩怨,都是始于隔空对骂,最后演变成正式约战,擂台上分高下。由于双方都挂着武术名家的衔头,不好公开说是为了解决江湖争端,于是借着为香港石硖尾大火筹款而举办一场所谓的武术“慈善赛”。
那么约战的双方又因何故而结怨呢?
话说在国共内战期间,一批北派拳师组团南下到香港谋生,依当地的规矩,异地拳师若到此开馆授徒,必须要向本地的武馆“拜贴”、“摆酒”和“封老毛(红包)”,得到他们的承认后开店才不会被人找麻烦。可这些当过达官贵人座上宾的拳师仗着资历和身份,不太看得起香港的“二打六”,于是没有给足本地拳师面子。
更兼北派拳师中地位最显赫的吴公仪在香港出入时排场十足,又声称“由北到南未逢敌手”, 自然引起本地拳师们的不满。双方起先是用笔战交锋,随着火药味日益浓烈,北派拳师干脆向本地武林发出挑战,要在擂台上见真章。北派出战的自然是吴公仪,南派出战的是白鹤拳高手陈克夫。
吴公仪是吴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吴鉴泉的长子,因他曾出任过上海精武体育馆和黄埔军校的武术教练而名噪一时,许多名流都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太极拳。他早在1937年南下香港成立会社(1942年日军入侵香港时离开,1948年才随其他北派拳师返回),因此对当地的江湖规矩和风土人情比较熟悉。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弹丸之地的香港汇集了许多民间社团和帮会,时常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在街头巷尾掀起腥风血雨。至于表面上正经收徒的武馆,实际上内部运作与帮会无异,有时也会拿西瓜刀来解决武馆之间的矛盾。故此很多父母都不太愿意让孩子去武馆习武,担心他们会学坏。
由于香港武馆向来有“私斗”的传统,使得港英当局不允许华人拳馆进行公开比武,担心赛后会引发双方一连串的火并,继而影响治安。于是本地的一些头面人物去澳门找了“影子总督”何贤(何厚铧之父),由他出面以举办“慈善赛”为名提供南北拳师们解决矛盾的擂台。
虽然新闻报道说吴陈的比武并非出于私人恩怨,只是为了筹集善款,但双方赛前却签下生死状,表明生死各安天命,明显与“慈善赛”不符。1954年1月17日,大量港澳名流和市民聚集在新花园赛场,比武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开始。据知情人士透露,同样齐集澳门的还有两派数百人的弟子,全部上好了“架撑”,不管哪一方战败都有可能会酿成大火并。
最后何贤以第二回合双方“起脚”违反规则为由中止比赛,宣布赛果为“不胜不负不和”,避免了赛后有可能引发的火并。从整场比赛的情况来看,吴公仪比陈克夫年长(吴52岁,陈37岁),在体力和耐力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仍能势均力敌并首先击伤对方,于是本地武林佩服吴公仪有“真功夫”,双方遂握手言和,一场可能爆发的江湖大风暴在赛后悄然平息。
这场耗时并不长的比武在当时留下了不少佳话,背后的江湖故事更是让不少“老屎忽”们津津乐道。
敝人作为一名业余中的业余,整场比赛下来没看出白鹤拳和太极拳的影子,陈克夫无论是出拳还是步法似乎是西洋拳击,而吴公仪的招式看上去更像是“大摆拳”,也许正应了某位打假人士说,很多平时练传统武术的人一旦上了擂台就会转用其他适用于实战的打法,暗示传统武术没有实战功能。
甚至有评论直指吴陈二人根本没有实战经验,所以打起来缺乏现代搏击的速度感和冲击感,看上去更像街头的“烂仔交”。
在上世纪50-70年代,香港曾有武师到东南亚与当地的拳手比赛,均铩羽而归,说明传统武术的实战水平已经严重落后。为了保全“南北无敌”的“金漆招牌”,这些宗师们对公开比赛的态度是可免则免,绝不轻易与外人较量,然而长年缺乏实战锻炼的后果就是令门派的武术彻底沦为“花拳绣腿”。
这让我想起了《洛奇3》里的情节,话说洛奇在打败阿波罗后一直通过打杂鱼来维持自己不败的神话,并以此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富和地位,却不经意间被另一位锐意打磨拳艺的无名拳手克鲁伯超越,最终两人在擂台交锋时洛奇被对方狠狠地打趴。
知耻者近乎勇的洛奇在经历了短暂的失意和沮丧后,在曾经的对手阿波罗鼓励下重新振作起来,经过一轮刻苦的训练后终于打败了克鲁伯,重获冠军的宝座。
而吴陈比武那个“不胜不负不和”的赛果(排除江湖传闻的赛后火并说法)貌似是维护了两位大师的脸面,但实际上换来的只是门派继续活在“不败”的神话里,没有失败的教训,武艺何来有进步的动力?传统武术被经过大量实战打磨的现代格斗超越是必然的结果。
澳门那场比武之所以如此轰动是因为这是近百年来传统武术第一次举办的公开比赛,此后也成了绝响,那么可以想象,太极也好白鹤也罢,时至今天他们的实战能力还有多少呢?敝人只能呵呵了。
八零九零游戏时光专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ouxihuai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