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总是相似的,丑却各有各的不用。
审美疲乏,翻一翻抖音上的猎奇段子。
你是不是也一面直呼“辣眼睛”、一面一面乐此不疲地为他们涨粉?
审丑,又爽又开心
丑角向来有市场,审美疲乏的人们借助这些视觉上的刺激感受美好的存在,补充内心的情感缺失暗自得意。
或许也会收到自信心加强的效果。
二人转扮丑逗你开心
这种感官上残忍的快感带来内心久久不平的刺激,作用于客体的感受,则是一种生机与活力。
美好总是相似的,丑却各有各的不用
进化进程中形成的健康的评判方式,成为区分美丑的一个特点。
卡西莫多,是残缺的“丑”。《巴黎圣母院》中对卡西莫多的形容是有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钟楼怪人。
这张并不惊悚的卡西莫多
也许是刻画在基因中的敏锐嗅觉,使得人们对残缺、不健康的审美有着一致的评价。作为优秀繁衍能力的外化,前凸后翘、强壮聪明的外观演化为美的代名词,不太健康的长相自然是可以用“丑”来概括了。
审美不仅是一种自然选择,也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息息相关。思潮演变、物质丰富程度,区隔表现为对资源的不同占有程度,另一方面区隔也表现为话语权,驱动了时尚的演变强固区隔的围墙。
时髦与土气,虽说二者不完全等同于美与丑,但在两个向量的重合程度显而易见。
年代感扑面而来
在染色技术不发达的时候,鲜艳的颜色便是洋气。
在历史原因与社会心理之外,作为一个价值判断方式,审美(判断力批判)同样属于思想的一种,自然也会有远超/落后时代的超前审美了。
是不是交口称赞,大家便觉得美了?
今日不同往日,乾隆年间的百姓不会称“瓷母”丑。
是施釉技法的汇总,瓷器中的游行花车
李朝时期的“白衣民族”恐怕也不能想象人们如今对其素雅的评价。
这背后的历史是,白衣多是因为不用染色便宜才被百姓所青睐。
不完美若此,寻寂
马戏团式的表演经久不衰,有一种审美,是以追求不完美为美。这种不完美是对本质的透视,是审美潮流疲惫之后的求真。
以侘寂闻名的日式审美,寻求的就是残缺、朴素、不永恒。
有观点将这种审美原因归于日本贫乏、单一的物质环境,缺乏丰富带来的华丽,自然发展为对顺应天命和对悲欢离合的平和。
枯山水、茶道、樱花情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是空寂,是对不完美、残缺的直面。
落樱最美,也是物哀的开始。
而白骨观,无论眼前的肉体有多美好,也会一视同仁地将它看成一滩白骨,可以称得上是“审丑”与“审美”相通的最佳方式了。
央美毕业展一角
而从外貌看,日本并不追求邻国的极致完美
简洁、极致、性冷淡
完美不长存,美与丑总是相对的,矫饰总会有欠缺。
在诸子看来,“道”是最高境界。
审美疲劳的我们,选择审丑,试试求真不求完美,自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