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珂
兴许“毒胶囊”、“明胶事件”已经被你遗忘了,但在那之后的四五年里,果冻行业迎来了一段最“黑暗”的时光。市场规模几近“腰斩”,企业营收逐年下滑,消费者信心泥牛入海。就连曾经助力行业发展的专家们在提及果冻行业时,也会由衷地感叹一句“市场太小,已几年没关注了。”坏消息是,近日发生的“窒息风波”,再次将这个“伤痕累累”的行业推向了“深渊”。
1、飞来“横祸”
上个月,沿海一果冻企业收到了某公关公司关于处理“负面消息”的“合作需求”。
在该企业明确表示没有合作意愿后,有关中国果冻在澳洲被召回的消息便迅速在互联网蔓延开来。到11月末,这个有关召回的“坏事”却已经“传千里”了。
消息的来源是澳新食品标准局(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的一则公告。该公告显示,名为My Queen Pty Ltd 的公司正对原产地为中国的360克装喜之郎什锦果冻和360克装喜之郎乳酸果冻发起召回,召回的原因是有关蒟蒻果冻存在“窒息危险”。此外,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委员会(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在11月18日发布了一则公告表示,召回巧妈妈品牌的迷你果冻杯,原因为“蒟蒻成分存在窒息风险”。
消息披露后,各路媒体争相报道。于是,“果冻会吃死人”的论调,再次甚嚣尘上。
“我们并没有开展澳洲业务,官方更不可能把产品卖到澳洲去。至于产品究竟是如何到澳洲的,无从得知。我们产品符合所进入国家的标准。”巧妈妈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食品头条记者采访时表示。
喜之郎也随即公开表示,澳洲方面禁止在果冻中添加蒟蒻,此次被召回的产品属于代购行为,并非公司行为,喜之郎产品符合中国标准,中国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不过,舆论并没有因为“官宣”而平复,甚至将有消费者将质疑的重心由单一产品延伸到了果冻全行业的生产标准上。
“虽然很难确认(合作要求)和负面信息在网络上的广为流传存在因果关系,但从时间节点上来讲,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一位接近上述企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柿子要捡软的捏”,而果冻,如同它本身的质地一样,已经成了那个最软的“柿子”。
“都在问,为何大家不爱吃果冻了?但这个问题真的该企业来回答吗?”一位从业者感叹道。
2、花样“自救”
当然,果冻行业已并非第一次“遇难”了。
2014年,央视曝光果冻行业某些厂家使用“毒明胶”,整个果冻行业霎时进入寒冬。而众多果冻企业中,因为“明胶事件”而一蹶不振的代表,当属蜡笔小新。
业绩报告显示,从2014年开始,蜡笔小新营收便连续下滑,至2017年才略有收窄。此外,从2015年至今,蜡笔小新一直处于净亏损状态。2018财年上半年,蜡笔小新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同比减少34.3%;净利润亏损额为0.53亿元。主要营收下滑原因为果冻产品、甜食及其他休闲食品销售下降导致,其中果冻的收益同比下滑了27.6%。
事实上,“明胶事件”之后,为了摆脱对果冻品类的依赖,蜡笔小新开始不断尝试推出非果冻新品,但收效甚微,果冻产品在蜡笔小新全产品系列中所占的销售额比例反呈上升趋势。至2018年上半年,该比例已经达到83.3%。
一位蜡笔小新前高管告诉食品头条君,蜡笔小新的创始人以及实际控制人是郑氏三兄弟。随着近几年郑育双就任蜡笔小新行政总裁,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管理风格就开始出现转变。负责了多年生产和供应链端的郑育双对产品的理念更多是跟随,而非创新与研发。
在过去几年里,蜡笔小新推出了各种非果冻产品,例如肉松饼、手撕豆干、糖果、饼干、烘焙蛋糕、饮料等。简而言之就是,“人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上述人士表示,为了应对销售的乏力,蜡笔小新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替别的企业OEM。“除果冻产品外,几乎全是OEM产品。”
更“惨”的是,相比研发产品,近几年蜡笔小新似乎对投资更感兴趣,有知情人士称,蜡笔小新一年的净利润有时候还抵不上其董事长一个投资项目赚得多。
相较之下,厂址与蜡笔小新一街之隔的亲亲果冻,则 “幸运”得多。甚至,“受益于”中国贸易摩擦,2018年至今,亲亲竟然实现了扭亏为盈。
12月11日晚间,亲亲食品公布,预期截至2018年10月31日止10个月将录得综合纯利,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综合亏损约人民币65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据亲亲食品的表述,主要是人民币(该公司财务业绩呈列的货币)兑港元及美元贬值,录得汇兑收益合共约人民币3100万元。而2017年度来自汇兑的亏损为人民币1260万元。
总之,以前累死累活仍然亏损的亲亲食品,今年“一脸懵逼”地赚了钱。然而,当年的亲亲食品也是受累于“明胶事件”而被母公司恒安集团剥离,并于2016年7月在香港上市。
近年来,亲亲一直在精简老旧果冻产品线,为更为健康的零添加和果蔬产品进行产品“让位”,并针对女性、儿童和运动人群细分市场推出功能性果冻产品,并同步减少相关产品的促销活动。
果冻虽然依旧是亲亲的支柱产品,但休闲零食、调料、糖果等产品依旧能占据一席之地。今年上半年,亲亲膨化食品的销售额虽然同比减少了2.4%,但依旧能突破1亿元;此外,膨化食品的毛利也高于果冻。
相较而言,亲亲的产品结构要比蜡笔小新更为“良性”,抵御风险能力相对更强。
3、“迎难”而上
同样是面临品类“寒冬”,另一家果冻企业巧妈妈,选择了“转型”:并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打造了企业的“护城河”。
2013年,巧妈妈切入果冻行业。随着“明胶事件”的爆发,巧妈妈反而逆势上涨。两三年内年销售从零做到了近四亿元。
巧妈妈创始人许树表示,2014年,果冻行业销售额平均下滑约35%,这反而促成了消费者对新品的需求。彼时,通过产品升级,定位高端,巧妈妈的果冻产品得以从果冻市场中脱颖而出。
不过,在果冻行业整体萎缩的大背景下,巧妈妈也遇到了自身的“天花板”。意识到果冻产品的增长乏力后,巧妈妈毅然选择了“去果冻化”,逐步切入布丁市场;先是稳固鸡蛋布丁和乳酸菌布丁等传统产品,在此基础上开发炒酸奶布丁、奶酪布丁果粒牛奶布丁、水果牛奶布丁等单品,并同步减少果冻SKU数量。
当下,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果冻和布丁的概念还相对混淆。但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两者的“护城河”决然不同。果冻的主体物多为胶体和水,而布丁的主体物包括牛奶和鸡蛋。涉足了布丁,也就是涉足了乳制品行业,这要求企业对供应链和生产环节有更高的把控力。但对企业而言,也能率先完成产品升级,构筑企业“护城河”。
转型初期,巧妈妈在产品上引进韩国的技术和理念,渠道上深耕KA卖场。但随着2016年“萨德事件”的爆发,“排韩”情绪增长,巧妈妈再次陷入了业绩波动的困境。
不过,巧妈妈随后开启了渠道转型和“去韩化”,进入了精品零食店和流通超市,逐步降低对KA卖场的依赖。“今年我们预期销售额的同比增率达到100%,而且我们的包装供应商实现了零库存,这在过去十年间,是很难想象的。”许树表示。
如今,休闲食品果冻已被贴上了“可能有毒”的标签,如何摆脱这个标签以及全面更新整改产品,是整个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虽然“很受伤”,但此刻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站起来”。想想隔壁“老王(霸王)”,在经历2010年“二恶烷致癌事件”后市值下跌几十亿,打了六年官司才赢了个诉讼费。如今也和流量歌星以及网络IP等打成一片,走起了“网红线路”,以塑造更年轻的品牌形象。
相较之下,毁灭果冻行业的真正“元凶”,难道是“明胶风波”或是“窒息风波”吗?果冻行业何以至此,这可能不是企业能回答的,但果冻行业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才是跻身其中的企业们应该深思的。
-END-
作者: 李珂 | 编辑:橘子
文由食品头条原创,首发于微信号:食品头条(fbc180)
欢迎关注我们,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