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9岁少年每天玩手机10个小时,结果变成了斗鸡。
13岁留守儿童因在家疯狂玩手机游戏患上了免疫性脑炎。
在温州永嘉一个眼镜店,妈妈带高中生儿子配眼镜时,儿子正玩游戏玩的正开心,妈妈把回执单递给他时挡住了他的手机屏幕,儿子居然对妈妈拳打脚踢。
……
你家有没有这样一个孩子?一玩游戏深似海,从此爹妈变路人!
跟我们小时候沉迷于玩过家家一样,现在的小孩开始沉迷于电子产品。
不同的是,在人们心目中,过家家是美好回忆,而玩游戏成了万恶之源。
亲子关系差,玩游戏导致的。
学习成绩不好,玩游戏导致的。
身体素质差,玩游戏导致的。
……
“游戏”想说,这锅我可不背。
《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说,玩游戏是小孩的天性,也是小孩的成长方式。手机游戏亦如此。
但当全社会对游戏怀有仇视态度时,就容易把所有亲子问题一股脑推给游戏,而忽略了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妈妈吐槽:
整个暑假就是一场制止我儿子玩游戏的博弈,心累!
关在房间里写作业,其实是在玩手机。
睡觉前不盯着点就偷偷躲被窝里玩手机
一有空就拿起手机,要吃饭了还不肯停下来,被强制没收了就开始急赤白脸发脾气。
只能把家里的电子产品都藏起来,却总能被他重新找到。
有时候下班回家一看到他拿着手机在玩游戏,就怒火中烧只想使出关电脑,抢手机,拔电源这三连招。
有什么办法改掉孩子爱玩游戏的坏习惯,求各位大侠支招!
像上文中一样为孩子玩游戏焦虑的父母太多了。
我们见过太多“玩游戏“与”坏孩子“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的新闻,
也听过各种学者专家们对玩游戏的警告:
过度玩游戏,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孩子会出现焦虑,暴躁,抑郁,暴力行为……
然后投射到自家孩子身上,于是一看到孩子拿起游戏就焦虑上线,开始严防死守。最后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自己也筋疲力尽。
其实,新闻上见到的只是极端的个例,专家说的是长时间无节制的游戏确实会带来这些伤害。但日常生活中正常的游戏时间并不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大家大可不必把游戏当作洪水猛兽。家长只有先有正确认识,调整心态,才能引领孩子走上养成好习惯的道路。
专家学者为游戏点赞
牛津大学曾研究发现,与那些从来不玩游戏以及每天玩3个小时以上的同龄人相比,每天玩1小时以内电子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较同龄人更佳,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最高,所遇到的友谊及情绪问题以及多动的情况较少。
《游戏力》一书中也说到,游戏是孩子开展社交的重要手段,他们能从游戏中平静情绪,抚平创伤。
游戏不仅仅是消遣,也是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很多明星私底下切磋《王者荣耀》竞技技巧,无数玩家把《地下城与勇士》当成数学研究。
最近在湖南卫视《我家小两口》深受欢迎的电子竞技男神若风,就曾经是家长眼中的沉迷于游戏的“坏小孩”。他的一度很迷茫压抑,整天窝在家里疯狂的练习DOTA,拒绝跟父母沟通。后来他在游戏中释放了自己的压抑,也在游戏中证明了自己。这样一打就是好几年,最后打成了中国电子竞技史上少数几个堪称封神的职业玩家之一。
很多焦虑只是你的假想敌
当然,把游戏玩成职业的毕竟是少数人,这缓解不了大部分父母的焦虑。其实,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焦虑无非来自于这两个问题:影响视力和游戏成瘾。
关于对视力的影响,卓正诊所眼科专家王玲玲曾科普:家长担心屏幕对眼睛的伤害是来自于电子设备释放的蓝光,虽有实验室研究提示蓝光对眼睛有潜在伤害,但尚无充分证据能表明,日常的蓝光暴露对眼睛有危害。所以家长不必对屏幕产生的蓝光过度恐怖。
关于游戏成瘾,微信大号刘子墨从心理学上分析过: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只要不是智力缺陷,或心理缺陷,他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有度的。所以,只要亲子关系,生活环境不出问题,孩子在对待电子产品这个新事物上走完了爱上——体验——放下这个过程,最终都是放下。
单纯出于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不会上瘾,心理成瘾本质上是一种逃避。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游戏成为他们处理问题的手段,若风玩成了职业游戏玩家,也有很多人玩成了网瘾患者。
所以如果遇到非正常情况下的上瘾,家长就要开始思考:
孩子感到无聊的时候,你给过孩子及时陪伴了吗?你陪他“玩”了吗?你引导他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了吗?你带他看过世界哪个角落了?他之所以从现实世界逃避并沉迷于虚拟世界,根本问题在哪?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下手:
是否有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不是你拿着手机,摸着麻将,盯着孩子在旁边做作业,是身体力行的互动,用心参与他的活动,甚至是游戏。
我姐离婚后,孩子跟着孩子爸生活。我姐在外地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空见孩子一面。但是他们呆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是这样度过的:我姐在拿着手机刷抖音刷朋友圈,她儿子拿着手机在玩游戏或者看动画片。我姐刷着刷着突然意识到儿子看屏幕时间长了影响不好,于是开始粗暴制止。玩到正嗨的儿子当然不答应,于是开始了一轮争吵和打骂,来之不易的相聚时光总是充满了不开心的回忆。
正如美国作家詹姆斯·多布在《给孩子一生的自信》一书中所说,我们在孩子身边,可是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却没有给孩子留出一个位置。
如果你和孩子每天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弥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这种少量的时间变得更为高质量。这一点,娱乐圈中的逗逼夫妻邓超和孙俪是很好的榜样。
经常在外拍戏的两夫妇一有空就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呆在家里陪他们玩很幼稚的游戏。看他们两的微博,简直就是家庭笑话大全。邓超陪儿子画画写字,被女儿小花妹妹打扮成小公主直呼求救。孩子们说要在家滑雪时,立马开动手工,用纸箱做出几双雪橇来。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位爸爸既有爱又有趣,是他们最好的玩伴。
所以说,最好的陪伴,不是你在笑,孩子们在闹,而是和孩子们一起疯一起闹,一起享受亲子时光的乐趣。
停止唠叨!用特别的方式告知后果
曾在推特上看到过一个可爱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女儿总喜欢玩手机,妈妈跟她说玩多了会长黑眼圈。女儿不相信,于是在她睡觉的时候妈妈给她“画”上了“黑眼圈”。第二天起床照镜子的女儿被吓哭了,决定以后再也不玩手机了。
忍俊不禁之余,反思一下我们大部分父母的做法,要么像唐僧一样的念经似的唠叨,要么是大声呵斥粗暴制止。
我一外甥也是痴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有一天我问他:“你知道家里人为什么不让你玩游戏吗?”
他回答说:“我不知道啊,我也想不通,作业都做完了,你们大人为什么总是制止我做我喜欢做的事呢?”
我顿悟,原来我们一直念叨的话他打心里都不赞成,那还怎么指望他听话呢?
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些网瘾少年的视频给他看,里面展示了长期沉迷于游戏的孩子辍学,跟父母吵架,身体差的状况,我外甥看完后也深受启发,意识到了原来沉溺于玩游戏有这么大的危害,也开始慢慢接受我们对他游戏时间限制的安排。
约法三章,而非禁止
有一次在朋友家聚会,大家一起在看电视聊天,准备关电视吃饭的时,我朋友家6岁的儿子突然开始对他妈妈拳打脚踢起来。原来他怪妈妈突然关掉电视。孩子平时被妈妈妈妈严令禁止看电视等一切电子产品,突然今天因为聚会可以放肆看动画片,情绪变得又放纵又紧张。一向性格乖巧的他也变得暴躁起来,谁跟她抢遥控器就跟谁急。就好像得来不易的珍宝被人掠夺的感觉。
对于电子产品这种新鲜事物孩子有天然的兴趣,想要绝对禁止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一种新事物,你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尝试。你越是限制,越是想放纵。所以不如在玩游戏这事情上让它变成日常安排的一种。让孩子觉得不那么神秘,不那么遥不可及,孩子才能用平常心对待。
这就需要在操作之前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玩,什么场景下可以玩,一天玩多久,有哪些弹性的可商量的空间……这些都需要再制定之前跟孩子民主沟通,充分讨论,而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出版过一本《玩得开心、玩得安心——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书中建议从家长管控游戏设备和游戏行为这两方面入手。
对游戏时间的最好安排是,7岁之前的孩子每天15分钟,7岁到13岁左右的小学阶段是每天半个小时,到了中学可以延长到一个小时。除了管理游戏时间,游戏种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有些暴力,色情画面有时也存在于游戏广告里,所以孩子玩游戏时父母应该偶尔瞥两眼检查一下,而不是一股脑把陪伴任务交给游戏。
从小玩游戏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曾分享过自己与父亲谈判游戏时间的经历,他建议家长与孩子在讨论游戏与学习的问题时,可以先讨论孩子“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放弃的”,他们对一些耗时而无多少益处的事情达成共识之后,便可形成一种对游戏时间的默契。
切忌把游戏当做奖励方式
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把玩游戏当作奖励。
× 今天表现很棒,奖励你多玩一个小时游戏。
× 等你集齐5颗星,就可以置换半小时游戏时间了。
在孩子心智未成熟时,这样的奖励方式会让他认为,玩游戏是一种努力的方向,甚至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 今天按照我们约定的时间只玩了15分钟,表现很棒哦。
√ 这一周你都是按约定时间关掉游戏,集齐了7颗星星,我们周末一家人可以去游乐园玩了!
奖励孩子对游戏的把控力,孩子才能够主动以更理性的意识去对游戏进行分辨,这样他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驾驭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游戏驾驭了。
就事论事,不要扩大打击面
几年前,泰国发生过一起因为孩子被批评玩游戏而开枪自杀事件,让人唏嘘不已。
当警察的爸爸下班回家后看到儿子在玩游戏,开始不断呵斥。看到儿子无动于衷后,父亲怒从心起掏出配枪,将子弹上膛放在儿子面前,并放出狠话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儿子二话不说,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头开枪了。父母顿时晕厥在地上。
可以想象,父亲当时是说了多少恶言毒语,才让儿子不想活了。
所以,我们在批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就事论事,不要对他的人格进行攻击和否认。比如一些家长在生气的时候会骂孩子“蠢”、“一辈子都没救了”、“不学无术没出息”等等,甚至把孩子所有的缺点拿出来放大,这些对孩子本身的否认,会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封闭,从此关闭了与你正常沟通的通道。
心理学家胡特说过的一个亲子教育金规则——“没有敌意的坚决”与“不含诱惑的深情”。
游戏不是杀手,你跟孩子的粗暴沟通才是。
电子产品不是阻碍孩子成长的洪水猛兽,你的漠视,功利性的期待才是。
新学期已经开学了,孩子又长大一岁了,在他走上新征程之际,你需要的不是藏起手机和平板,而是拿出的耐心和爱心。
要知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啊!
EDN
作者简介:
六六妈,又名狼烟四起。育婴师,母婴社群运营者,亲子育儿/情感类兼职写手,曾任媒体记者,现任上市公司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