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有那么一群喜欢动漫造型的男生,组织了一个名叫“爱丽丝伪娘团”的学生社团,经常以其清一色的男扮女装的形式走秀,上过大名鼎鼎的《中国达人秀》,还参加商演,赚取每人每场500元的报酬。今天的《金陵晚报》报道说,“伪娘团”引来不少质疑,有人认为是一种变相审美,“男人们都越来越女人了”,还有人担心会导致性格变异。
“伪娘”这个词汇据说原本为动漫、游戏界所专用,近年来随着一些选秀节目迅速传播,已经屡见不鲜。如果跳出它原来的定义,流行于当下的“伪娘”倒是十分贴近其汉字的含义,多指一些带有女性气质、容貌、装束乃至行为、心理的男性,从青少年到成年人都能覆盖。“伪娘”与“中性美”、“易容控”、“异装癖”、“整形变性”等常常联系在一起被提及,而在社会学层面上往往被解读为“男孩危机”。
先来说说媒体报道的这个“爱丽丝伪娘团”。武汉高校众多,上百万大学生中,有那么几十个、几百个喜欢动漫和游戏造型、喜欢扮成女性角色演出的大男孩,真的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叫“伪娘”,一来是出自这个词汇的专用专属,二来是要去选秀要去商演,也算是个“喊头”吧。秀一场拿个几百块,只要不因此荒废学业,有什么不可以?没准将来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毕业后搞个演出公司或团体,也算是灵活就业和文化产业吧。所以就这个社团而言,伪娘可以有。
而由包括“伪娘”在内的等等现象折射出的“男孩危机”的话题,就不那么轻松了。很多人说,现在男孩不如女孩、男生不如女生,考试得高分、升学上名校的女孩越来越多,男孩缺少阳刚之气。究其原因,有的说培养过程:例如幼儿园全是女教师、不能传导阳刚之气;有的说学校教育,批评现行考试评价制度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
要我说,所谓“男孩危机”并不是简单的性别危机,简单定性很容易陷入伪命题。这里有两个点可作比较:一是今天的男孩和今天的女孩比,二是今天的男孩和昨天的男孩比。从这两个点上,大致可以判断出“男孩危机“的成因。
在当下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里,首先是独生子女状态下的女孩不再被视为多子女时代的弱势性别,她们以“唯一”的身份得到和男孩一样的教育和养育,在学校里和男生一样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相同或不以性别区分的相近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这个点上,与其说男孩子弱了,倒不如说女孩子强大了。更重要的是,以现行教育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业及其成绩、考试是终端评价,也是判定学生优和非优的标准。但这个近乎单一的评价标准恰恰突显了男生的不同于女生的生命素质差异,例如强健、勇敢、担当、豪气、仁义等等,这些都不能用分数和升学结果来证明。时间一长,在功利导向下,阳刚之气便消耗殆尽。再看第二个点:今天的男生和过去的男生。我们就不说那些古往今来的少年英雄了,就看今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在内,哪个不是围着课业、考试、升学转?连春游秋游都没有了,连体育活动都萎缩了,连双休日寒暑假都在补课、做题、考级、培训、家教,还奢谈什么阳刚之气呢!
说穿了,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既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危机、也是教育考评体系的危机、还是教育理念和过程的危机。对此危机,既不能仅仅用学习状态和升学结果来评价,也不能仅仅由学校来承担责任。让男孩成为阳刚的、强健的、有责任敢担当的男人,是我们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