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鱼博士
最近总能够从屏幕上看到,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集权式育儿这类字眼。
诱惑着我这些中年妇女去点击。
那这三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些爸爸每日忙于工作,每个月只负责打钱,在孩子成长过程的位置缺失。那些育儿这项任务,完全的落在妈妈的肩膀上。于是就出现丧偶式育儿这个词语。
父亲在孩子的育儿中不出力,不辅导孩子写作业,找补习班,还要在一旁冷嘲热讽;说什么小时候学习并不重要;如果说丧偶式育儿妈妈一个人来育儿,没有队友,那么诈尸式育儿是有队友,但是是个帮倒忙的猪队友。
上两种育儿方式是爸爸完全不参与孩子的育儿,而这类爸爸完全把孩子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孩子报什么课外班,以后的要走参军当兵的路。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一样,强迫孩子学摔跤。
这些词语的出现,就是一些人通过造一些新鲜的词语,来戳一戳我们这些中年妇女的神经。其实都是对爸爸在育儿中的无所作为,以及太过控制的行为吐槽。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什么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以及合格的陪伴?以及孩子成长中需要爸爸,需要的是什么?
《奇葩说》的那个话题:在奇葩星球上,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不够12个小时将被取消“爸爸称号”
其实就是预防丧偶式育儿提出的一个方法。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一个爸爸连一周12小时的陪伴都做不到,这个爸爸已经失职了。
他们假定每周能够陪伴孩子12小时的爸爸才是一个有资格用爸爸这个称号
但是这里面隐含一个误区就是,很多的妈妈把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等同于陪伴的质量。
这完全就是两码事。
每周陪伴孩子超过12小时,但是仍然没有资格做爸爸的大有人在;
他们一周能陪孩子12小时,但是他们在陪伴孩子时不是在打游戏,就是玩手机。
就像《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一样,整日的待在家里,混吃等死,老婆一个人辛辛苦苦撑起整个家。
即使他每天陪孩子20小时,这样的陪伴也没用,孩子也很难健康的长大。
相反的,也有一些父亲他们陪不了孩子多久,工作忙,早出晚归,不可能每天都出现在孩子的时间段中,但是每天仍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做到爸爸应尽的职责。他们的育儿工作依然做的很好。
模仿是人类天生的本能,模仿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孩子的性格只有20-30%是遗传父母,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后天的学习,这其中就包括环境的影响。
这样孩子在生活中会模仿爸爸的行为,这就决定了爸爸在在短暂的陪伴时间里,能不能给到一个爸爸的形象,有责任感,有担当,这是非常关键。决定孩子以后能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能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只有给到一个父亲的形象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一网友妈妈说:[我老公,经常出差;即使平时,也是很晚才回来,但是只要回家看到孩子时,就会和孩子玩,带孩子去逛公园,向池塘里投小石子,打水漂;然后假装管理员来了,叫上孩子一起快跑。]
这类陪孩子玩耍的爸爸,即使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但是陪孩子游玩过程中能够孩子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爸爸的形象也需要妈妈给孩子描述。
极少部分的妈妈,会在爸爸不怎么带娃时,在孩子面前说,你爸爸又不带你,不关心你。
大多数的妈妈则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孩子有意识的灌输:你要像爸爸学习,爸爸撑起了我们整个家,每天在外面奔波劳累等等,去描述爸爸曾经做过的那些让孩子很崇拜的事情。
这很关键,即使爸爸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孩子内心依然会一个高大勇敢的形象去模仿。
一些单亲长大的孩子,也能够健康的成长,很大原因由于母亲的影响。
这样的话无论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够不够长,孩子跟父亲的关系都会特别好,他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
如果说孩子的性格健康,平衡的发展。一定是从父母那里得到均衡的发展。
我们固定的文化中传达的父亲要扮演一种提供力量和支持和依靠,扮演一种顶梁柱,培养孩子坚强,自力,勇敢地性格。
而母亲主要扮演的角色就是给孩子提供温情和舒适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才会有一个健康地性格。
而这其实也是一种性格的刻板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克兰兹等人曾对美国人的性别刻板印象作过调查,结果人们一致认为: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的就是爸爸和妈妈都必须扮演上面的角色,不能出现互换的现象。
李银河在一场演讲中提到:
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全职爸爸会被认为是“吃软饭”、“没出息”,遭到众人的鄙视。
其实只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性格的平衡,就能健康的成长。爸爸可以很温柔,妈妈也可以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这些并无关紧要
一直被人称为女强人的格力电器老总董明珠,毫无疑问她,她的的性格狠角色能给孩子,让缺失父爱的孩子,学到坚强自立的一面。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董明珠这样的一个强势妈妈也会给孩子温柔,从来没有打过孩子。
而他的孩子也成了富二代中的一股清流。
所以在家庭中谁扮演坚强的一面,谁扮演温柔的一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种都不能缺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坚强而又自信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