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宝鸡8月16日电(通讯员 吴斌斌 孙瑞)位于巍巍秦岭与陇山交汇处的凤阁岭镇,是先秦“陈仓渭水道”的重要关节点,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这里沉积着许多古老神韵,流传着一种特殊的民间歌曲——酒歌。
7月19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学生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清水秀的凤阁岭,探寻这片土地上原汁原味的酒歌文化,拜访酒歌第二代传承人逯鸿先生,探究这一回味绵长的文化奇葩。
现场感受 酒歌文化
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所有队员前往西山酒歌传承人逯鸿的家乡——凤阁岭镇毛家庄村。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队员们顺利到达这群山环抱的世外桃源。
还未到达家里,就听见屋内优美嘹亮的歌声,“吉呀嘛吉利大,大呀嘛大吉利,请你诸位来吃酒,咱二人大吉利”。听到此处队员们都十分兴奋,三步并作两步拥上前去,想一探酒歌究竟为何物。经询问,当地村民告诉队员:“这家就是我们酒歌传承人逯鸿家。他家里正在待客,他们唱的就是我们这聚会时唱的《大吉利》。”
顺着两人望去,他们桌前各摆酒一杯,菜一两碟。两人采取对唱的形式,所唱歌词变化多端,中间穿插进去了很多大吉大利的言语。语句中还经常加入“呀”“吆”“哎”“哎吆”“牙子清”等语气助词。
“一心红,吉利呀;六六大顺,吉利呀”,比划猜拳成为酒歌的主旋律,猜拳输者喝一杯,喝完再唱一两首。待唱罢,酒气弥散,喝者愉悦,听者高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歌第二代传承人逯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蔺虎 摄
形式词曲 深入人心
在对逯鸿先生的采访中,队员了解到,作为一种民间性的群众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西山酒歌大约产生于西汉时期。它是将民歌民调等与划拳行酒令相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酒歌一定是在唱的过程中行酒令,例如在《闹五更》里‘四季来财牙子清,六六大顺牙子清…’酒令变化多样,这样划拳也有乐趣。”逯鸿提到的酒歌,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仔细聆听不难发现,酒歌的唱词朴实无华,寓意深刻悠远。歌词更是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欢庆丰收时,喝酒的人围坐一桌,大家齐唱“一个雀雀一个头,两个眼睛明瞅瞅…”;结婚喜庆时,喝酒助兴大家会唱“秦晋相交好,九家仙女来到龙凤桥…”;老人祝寿时,为了表达祝福之情,大家会唱“三星高照牙子清,四季来财牙子清,六六大顺牙子清…”这种变化多端又追求自由的情感表达,是源于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向往。
“酒歌重在用民歌的方式行酒令。”据逯鸿介绍,酒歌融合了全国各地好的曲调,音有南腔也有北调,像河南坠子、山东琴书、湖北小曲等相互交融形成了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队员亲自翻看西山酒歌词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蔺虎 摄
传承保护 长久大计
作为酒歌的第二代传承人,逯鸿师承赵玉明。其师傅赵玉明,自幼喜欢民歌,热爱民间艺术,长于组织地台社火,被当地群众称为“社火模子”。逯鸿提起师傅,更是掩饰不住的尊敬,“我的很多曲目都是跟师傅学的,在师傅去世之前,对西山酒歌进行了搜集整理,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酒歌词谱。”带着师傅的期许,逯鸿很好的将酒歌传承下来。“我一定要将这些好好保存起来,留给年轻一代”。
因为酒歌独特的口授心记、代代传唱的传承形式,只有将词谱和曲谱不断完善,才利于更好的保存。不止是传承人,乡镇文化部门更是重视对西山酒歌非遗的申报,在原有词谱的基础上,对曲谱也进行了总结整理,使酒歌的保护更加完善。
不仅如此,文化部门李主任提到:“我们每年都会举办酒歌的群体表演及相关比赛,鼓励发掘创作新的作品,还会积极参与市上以及全国演出,打响和扩大酒歌知名度”。
如今这里的人们还在唱着酒歌,队员走时,正赶上凤阁岭镇酒歌的群体表演,队员们亲眼见证了酒歌艺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现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把生活中的豪放与热情融入到了酒歌中。
队员们想学几句酒歌也未成形,或许酒歌只属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旧保持着最淳朴、热情、真诚的心,因为有自然万物的滋润,才使酒歌富有了灵气,更加醇香浓厚、回味绵长。
队员们观看西山酒歌现场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蔺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