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三公因陈转傅史略考证<讨论稿>一、三公老谱序中大多有“由陈转傅”的字样,带着这话题,我们查阅了陈氏和傅氏保存的宗谱大量的史料。现摘录如下:1.陈史源头: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曰轩辕,嫘祖为其正妃生二子,其二为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共历九世。2、源头二:据福建闽清县的《陈氏千郎公派》谱,自舜帝至胡公满的世系排序是:1舜帝-2商均-3虞思-4宏公-5吕公-6纬公-7贺公-8楷公-9淮公-10泰公-11箕伯-12直柄-13虞遂-14伯戏-15覆公-16频公-17卢公-18表公-19环公-20容公-21灵公-22益公-23希公-24蔺公-25填公-26野公-27无斁-28甾公-29叔正-30献子-31严寿-32元寿-33阏父-34妫满。舜帝是上古时代著名的制陶专家,舜的后裔阏父及长子妫满,继承这一技艺,都擅长制陶,因阏父制陶有功,深得周文王欢心,被命为陶正官,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阏父之子妫满,即胡公满。胡公是谥号。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为陈,陈为国号,以国为姓,即陈姓。妫满受封的陈国从此始有陈姓,妫满成为陈国开国君主和陈姓氏开姓始祖。妫满死后封为胡,其子孙逐姓胡。前672年,完公敬仲奔齐,改为“田“姓,前221年,秦灭齐,贬齐,王建于共邑,建公第三子轸公恢复陈姓,迁都颖川。3、源头三:依据《史记》、《春秋左传》、《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等史料考证,自胡公满至陈实公的世系如下:1胡公满、2申公、3孝公、4慎公、5幽公、6釐公、7武公、8夷公、9文公、10桓公、11利公、12穆公、13共公、14靈公、15成公、16哀公、17陈留、18惠公、19懷公、20闵公、21衍公、22琏公、23履辉、24 周昌、25裔公、26仲丕、27从善、28德绍、29述公、30 陈平、31原仁、32子远、33澄公、34 與京、35 考公、36 汤公、37鸿(馮)公、38 晟公、39会可、40 珍公、41嗣公、42翔公、43 实公(陈实,字仲弓,生于104年,卒于187年,享年84岁),陈实公为颍川陈氏始祖。 4.源头四:据道光元年舒邑陈傅家谱记载,陈实公至光朝世系如下:实公、纪公、群公、泰公、准公、匡公、达公、康公、英公、弼公、鼎公、安公、高公、永公,猛公、道臣、文赞、谈先、精公、叔献、沙公、益公、仁支、吉公、寰公、灌公、環公、润公、檀公、旺公、机公、感公、兰公、青公、仲公、崇公、哀公、曜公、鸿公、继名、执中、威爱、世忠、後卿、传良、著公、精公、洁公、昇公、光朝公。另据,陈傅宗谱序中记载,皇清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戊孟夏先祖十三世孙学仁,所写谱序中有一段话说道:“始祖陈姓因朱太祖定鼎改姓傅,至今数百余年。”5.源头五:光朝公字献廷,配吴氏,生三子:福乙、真乙、小乙,公妣卒葬鄱阳县南塘岭,甲山庚向。6.源头六:江西鄱阳地区精装版《陈氏宗谱》,单看从陈实玉、陈光朝直系人名,与舒邑谱、与陈氏史实资料完全一致。7.小结:综上史实,史据,断定:福乙、真乙、小乙三兄弟之父是陈光朝,三兄弟原先是姓陈,三公的后孙按血缘关系追溯属陈氏血缘支脉。二、三公为何从江西鄱阳地区经瓦屑坝迂移合肥地区? 原因(一):避陈友谅之乱《明史·陈友谅传》载:“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其祖千一赘(招婿)于陈,遂从其姓。元未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自立大汉政权,进而想消灭另一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一统天下。1363年,陈友谅率60万水军攻打朱军,朱元璋采纳刘基计策,写谎信,改地标,设伏兵,杀死、淹孔陈兵不计其数,被浮者7000余人,打沉,俘获陈大型战舰100多艘,中小型的数百条,陈在部将保护下换小船逃走。朱乘胜追击,收复太平、安庆、袁州等地。陈缩武昌,这是陈江东桥大败。陈依然要灭朱,该年四月,陈出动主军,带上家属,向洪都进发。朱陈各用其术,战斗激烈,打了85天,双方伤亡惨重。直至七月,朱亲自率20万大军来援,陈不得不撤兵,开到鄱阳湖迎战。朱先杀陈先锋1500余人,缴获大战舰一艘。然后看出陈连船布阵,动作不灵,决定火攻。准备妥,乘东北风,七条船像火龙,冲向陈营,又齐发各种火器,当是时,浓烟弥漫.烈焰腾空,湖水被照的通红。陈军被烧伤淹死无数,被俘的、投降的更多。陈突围从湖口逃跑,逃跑中,伸头探望,被飞箭射中头部而死,战将张定边用船装着陈尸和太子陈理逃回武昌,至此,陈全军覆没,也为朱北上灭元,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另据道光元年(1821年)陈傅宗谱谱序记载,为避陈友谅之乱,福乙率弟真乙、小乙同迁庐州合肥,转陈为傅,从此伊始福乙公居府东乡,真乙公居罗家集,小乙公居高大集。综上所述,朱、陈争天下,从1357年9月至1363年10月,长达6年之久,双方兵力百余万,天天抓丁、征粮、造船、铸剑,大战小战不断,死伤无数,尸体遍布四野江湖,战区的平民百姓,谁敢去种地?谁敢去捕鱼?所以田园荒芜,赤野千里,民不聊生,惊恐万状。逃难是必然的选择,当时,安徽的庐州一带相对平静,大部分百姓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即是选择中的选择。为什么说避陈友谅之乱,因后来朱一统天下,替天行道,居正统。相反,陈当然是乱党之军。原因(二)明初大移民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后,举兵北伐,推翻元朝,洪武年(1368年)正月初四,即位应天府建立明朝。朱登基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采取打压异已、消除隐患,大杀贪官污吏,提倡节约,大移民,鼓励农耕,减免赋税措施,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缓称霸”的国家战略,史称“洪武之治”。 在人口迁移中,规定迁男不迁女,弟兄几个,老大可以不迁,其余弟兄不能迁往一地居住。(史上流传“打锅牛”“打锅申”的故事)大迁移中,鄱阳湖口镇瓦屑坝三面环水,一西通陆,便于移民从水路运送,移民不易溜跑,便于移民管理,也便于水陆管理官员往来联系,于是,此镇成了当时江西移民的集散地,中转站。综上所述庐州傅氏三兄弟是从江西鄱阳湖的瓦屑坝经水路来合肥的,并落脚到肥东小岘山下和长肥罗家集、傅大庙的.为何老大也来了,与姓陈有关(因陈友谅姓陈)。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国家政策,以及老谱记述,老一辈传说是相同的,吻合的。原因(三):本姓陈为何改姓傅?先说陈友谅死后家境,妻被朱军活捉纳为朱妃,胎带一子,生后取名朱梓。朱知后,派大军围剿,迫其令自杀。长子陈善儿,鄱阳被俘,后逃到白帝城改为谢姓。次子陈理被张定边带到武昌称帝,半年后,朱率军杀到武昌门下,陈理开城门投降,朱假义气,封为“归德侯”,朱晚年,担心陈理起兵造反,把他发配到“高丽”,陈理老死于此。相传陈友谅第九妃躲追杀跑到益阳隐居,生一子,名陈义,明时去姓,清朝才复姓,卒年73岁。由此可见,朱消除隐患是心狠手毒的。陈氏三兄年面对如此险境,为了保命,不得不考虑借移民之机,老大也不留下,一起远走他乡,改姓隐身。再说傅友德。傅友德(约1330-1394),宿州相城人,后迁砀山,世代为农。1350年投红巾军,1357年随李喜喜入关中。1358年归顺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因不被重用,转投武昌陈友谅。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汉,傅不满陈,投朱。朱提拔他为将领。1363年,傅救援安丰,取庐江,战鄱阳湖,挫败陈友谅前锋。1364年,身中两箭夺下高冠山。1365年,攻下张土诚江北辖区,俘战舰千余艘,闰十月,夺取泰州,围困高邮。1366年八月,攻下湖州、苏州,因军功卓著,被朱提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1368年,傅挥师北上,下青州,攻莱阳,取东昌,平定山东,后南下,平汴洛,闰七月会师河阴。傅为先锋,北渡黄河,克卫辉、安阳、磁州及广安,攻占德州、沧州,直逼元大都(北京)迫使元朝降明朝。十二月,又进军山西,攻占榆次,进军太原。1369年三月,傅进军陕西、攻克临洮,出潼关进甘肃,克庆阳,后移兵伐蜀…… 1370年,傅因武略超群,席卷天下之功,位列二十八勋,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为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137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征西伐蜀。傅友德随征西将军冯胜北征大漠。1381年,朱任傅为南征将军,南平云贵。1384年,朱封傅为颍国公,食禄三千石,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袭铁券。1394年,朱已衰老,恐其江山旁落傅手下。朱宴文武百官,借傅子对他不恭、不敬(朱进宴时不恭,赐菜时,不食其菜——实际是不敢吃)责问傅友德,“何也?”傅友德深知其险恶用心,遂杀子献头,自己饮刀而死,结束了自己壮丽辉煌的一生。(时为1394年11月29日)话说回来,陈友谅死于1363年,朱元璋登基于1368年,福乙、真乙、小乙因姓陈怕朱追杀打压,借江西大移民入合肥约1369-1372年间(距今650年左右),正当傅友德军功盖世,威震全国,是朱元璋朝野中名列其二的大红人。三兄弟跟傅友德姓傅,算是找到全国最大的最安全的保护伞。要不然,江西移民有史记载的十几姓,包括姓傅的都不改姓,为什么他们要改,却不改其他姓,改成姓傅呢?傅氏三兄弟早已作古了,这个历史之迷似乎石沉大海了,但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合乎逻辑分析,得出的研究成果必然是科学的论断。三、关于傅氏三公后裔使用的“堂号”的问题,傅氏三公本姓陈(从血缘关系),后改姓傅(从姓源关系)。如果侧重血缘关系,应为一义堂。“义”从何来,自陈氏始祖胡公满起,延至第43代,陈家出了陈实公(字仲弓,翔公长子),生于公元前104年(东汉16年)此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德及士庶,声闻朝野,初为西门亭长,又为郡功曹,五辟三府,再辟大将军。永兴二年,沛相赋敛违法,陈实公辞官请囚,代他人坐牢,以警世人。后隐邶山20年.乐知天命,淡然自逸。有盗伏其梁上,陈实见之,呼之为子,称之梁上君子,知之因贫至此赐绢两匹,放之回家,盗伏地跪谢。公元前187年丙寅月丙午日卒家中,享年84岁,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唐宋时旌表其后世旺公为“义门”支派。到了陈氏96代,先朝公配吴氏生三子,福乙、真乙、小乙改陈为傅,三公后世子孙为继扬祖德,取三公中“一”字,号“一义堂”,这个堂号中包含两个元素,陈为“义”,傅为“一”,也是合肥地区傅氏始祖的意思。如果侧重姓源,应为版筑堂。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武丁王求贤若渴,一次外巡,见一正在用版筑墙的工匠,身手不凡,与他谈话间,发现此人正是他所求之人。回宫后,他以梦中求贤的方式(因当时奴隶直接为官是违天理的)派百官按其所说相貌去寻找,百官找到此人,引入宫,武丁王与之交谈甚欢,便封之为相,赐“傅岩”为其封地,此人因是奴隶,无姓氏,以后就以封地为自姓名傅说(谐音)。傅姓实际有七、八种来源,此源在中原大地甚多甚广,为傅氏主流源流。后人为了纪念他,以“版筑堂” 为号。综上所述,傅氏三公是我合肥地区姓的始祖,当他们改陈为傅时,他们就选择了“版筑堂”的堂号。我们要遵循三公老祖选择,无权改号,否则,不是反上了吗?当然,有些人或支系,念念不忘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崇敬陈实公的美誉和对后代的影响。感念福乙、真乙、小乙在那样艰难的时代,从生死线挣扎出来,使后来人一代代繁衍生息在庐州大地上,进而发散到全国各地,以“一义堂”为号,合情合理,无可非议。 傅氏宗亲联谊会 编写人:傅世清 傅成松 二零二零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