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赵灵敏
12月12日晚上7点半左右,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敲响绿色小槌,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诞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国代表团全体起立鼓掌,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有了安排而欢呼。根据这一协定,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内。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至2025年间,每年拨款至少1000亿美元,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
迄今为止,联合国气候大会已经举办了21届。对比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和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巴黎协定》确实是一个巨大进步。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虽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却未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升。美国虽然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并未批准执行,主要原因是它不要求当今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减排。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主要国家均拒绝签订哥本哈根议定书,导致会议无果而终。
巴黎气候会议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法国高超的外交手腕。为做好事先的疏通工作,法比尤斯出访中国12次、印度和沙特阿拉伯各4次;大会开幕前几天,他还陆续到印度、巴西、南非展开游说。另外,法国邀请各国元首出席气候大会开幕礼而不是闭幕礼,也被证明是明智之举。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负责谈判的各国部长碍于国家领导人即将出席闭幕礼而在谈判中犹豫不决,不敢做出决定。对于法国的努力,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评价是:“我出席这类会议已有20多年,这次让我见识了最高超的外交技巧。”
此外,不同于2009年哥本哈根回合谈判时的互不妥协,中美等大国这回都采取了较积极的态度投入谈判。中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GDP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60%-65%;美国承诺在2025年之前较2005年减排26%;欧盟承诺在2030年之前排放较1990年减少40%;另一个排放大国印度则承诺2030年之前较2005年减排35%。连沙特这样的石油生产大国都表示要发展清洁能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出力。
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各国的过去几年里都已经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危害。在巴黎会议之前的几次气候谈判上,中国一贯坚持的立场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不需要承担任何强制减排的责任,同时发达国家必须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在这种立场的背后,是在国内流传已久的一种阴谋论:气候变化为发达国家为阻挠发展中国家而精心设计的阴谋。因此,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拒绝签署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因而被描述为“坏人”。而之后的几年,北京持续的雾霾和多地的极端天气,让中国开始下决心节能减排。2014年年底,中美发布了一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承诺2030 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
美国在巴黎会议上的积极态度,当然离不开左派总统奥巴马的情怀和希望留下政治遗产的冲动,不过更根本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大大降低了美国减排的压力。1997年,美国没有批准仅要求发达国家采取气候行动的《京都议定书》,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美国一些参议员担心批准协议后,美国会陷入不利的竞争地位。而近年来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使美国能够大幅度以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这就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过去几十年,美国国内发电所用燃料一半以上是煤炭及煤炭产品。不过到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9%。2012年,这一比重进一步迅速降至37%。以同等发电量计,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可以比使用煤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比石油少排放约20%-25%;而且,天然气还比煤炭减少约75%的氮氧化物排放,这也是《京都议定书》认定的温室气体。在2010年气候变化《坎昆协议》中,美国承诺2020年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4%-17%。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表明,2012年美国全国排放量为52.90亿吨等量二氧化碳,比2005年的59.99亿吨下降11.8%,距离14%-17%的目标已经很接近了。这意味着美国在承诺期还剩8年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减排任务。
如果说中国已不再将气候问题的多边协议简单地看作影响经济发展的负担,转而以此展现其作为革新型大国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的话,那么美国则将气候问题当成体现自身大国地位和塑造国际话语权的有力工具。就在《巴黎协定》达成前三天,一个由美国、欧盟及79个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岛屿国家组成“远大志向联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突然亮相,誓言要让本次大会达成更强有力的协议:控制全球升温不高于工业时代以前1.5℃以上,而不是2℃,要求各国每5年更新减排承诺的条款等。尽管这些主张最后没有被采纳,但就和美国试图用TPP来主导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一样,美国在自身减排压力已经大大缓解的情况下,试图拉拢一些国家来主导全球气候议程的用心已经非常清楚了。
尽管巴黎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但达成协议只是开始,之后的落实才是关键。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其实发达国家早在2009年便已做出,但却一直没能落实。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今年3月的调查指出,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助远远不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减排计划,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每年至少需要40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而国际能源署在其对全球能源展望的最新评估中预测,《巴黎协定》缔约各方要落实减排承诺,需要在未来25年投入约69万亿美元。钱从哪里来?这肯定将是一个大问题。而由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会否为美国的减排计划拨款,同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