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恒星诞生于由星际间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卷曲气体云中,由于自身的重力,恒星的密度会有所减小。受角动量的保护,大部分气体云都位于环绕恒星周围的物质盘上。物质盘和恒星之间的物质输送使得恒星迅速增大,物质输送的方式近来成为了天文物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和以往的观点所不同的是恒星的体积可能并不是稳定持续增加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暴力事件,比如明显增光实现的。
猎户座年轻的FU型星就是这样的例子,它在短短一年内亮度增强了250倍,却把这样的高亮度保持了近一个世纪。十年前,现就职于维也纳大学天体物理系的爱德华-沃罗别夫和西安大略大学的科学家Shantanu Basu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解释这种亮度增加现象的理论。科学家认为,恒星增光可能是由年轻恒星周围环绕的大量气体盘引力不稳而引发的分裂导致的,随后,大密度气体又迁移到恒星上。
这就像是往炉中掷木,被消耗的气体释放出大量能量,使年轻恒星增量成百上千倍。恒星在每个增亮阶段消耗的能量,相当于地球每十天消耗的能量.此后,下一次增光可能会在几千年后发生。科学家爱德华-沃罗别夫把增光过程称作“天文领域的同类相残”,这些本可以成为火星一般的巨行星的团块,却被自己的恒星所吞噬。这一理论和克洛诺斯的希腊神话故事惊人巧合,作为第一代提坦的领袖,克罗诺斯吞食了自己的孩子们。根据这段神话传说,他没有成功地吞下宙斯,后来,宙斯却终结了他的生命。
随着高级陆基天文观测设备的出现,例如在冒纳凯阿火山(夏威夷)安装的昴星团8.2米直径的光学红外望远镜,使得测试模型预测第一次成为可能。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们在欧洲空间天文台(德国加兴)进行观测,发现包括猎户座FU型星在内的四颗年轻恒星正在发生光爆,从而证明了盘分裂模型关键特征的存在。
天文学家沃罗别夫表示,此次观测是认识恒星和行星形成与演变过程的重要一步。如果我们能够证明重力不稳是大部分恒星增光的原因,那么我们的太阳可能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这样,太阳系中其他巨行星就是同类相残中的幸存者了。这项研究为太阳的起源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