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植物,唐代大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中提到了佩戴茱萸的习俗,因为古人认为茱萸香气辛烈,可以辟邪去灾。在《风土记》中也有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不仅如此,《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在中药当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药当名字称为茱萸的两药有两个——山茱萸和吴茱萸。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两位中药。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病症。山茱萸还能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疗老人尿频的病证。一般用量6~12g。《圣惠方》记载山茱萸可以治疗各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等病证,用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以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今天大家经常见到的六位地黄丸当中也含有山茱萸,在六味地黄丸中山茱萸起到的作用便是温补肝肾。还可以用于妇女肝肾不足,冲任不固出现的崩漏以及月经过多,以及脾气虚弱出现的冲任不固下漏不止,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山茱萸。山茱萸味酸涩,有收引的作用,可以用于大汗欲脱或久病体虚的病人,可以用山茱萸和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吴茱萸,味苦,性热,有毒;入肝、胃经,而《雷公炮制药性解》认为,吴茱萸入肝、脾、胃、大肠、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等病证。一般用量1.5~4.5g,外用适量。可以用于治疗寒凝肝脉出现的疼痛诸多病证,如寒凝肝脉出现疝气疼痛,用导气汤;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厥阴头疼、呕吐涎沫,用吴茱萸汤;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痛经;寒湿脚气肿痛,用鸡鸣散。治疗肝胃虚寒导致的脘腹协痛、呕吐吞酸,常常与人参、生姜等温中补虚止呕吐的药物同用;治疗肝火犯胃,出现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常常与黄连同用,如左金丸。吴茱萸性热燥裂,还可以治疗脾肾阳虚出现的五更泄泻,与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的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即四神丸。但是吴茱萸阴虚内热忌用,孕妇慎用。
山茱萸气味比较淡,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气味,而吴茱萸却有非常浓烈的气味。在中药认为“芳香辟秽”,从这一角度来,所以古人重阳节为“辟除恶气”所佩之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而不可能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欲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