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继河南一名大学生后,在网络平台贷款数十万元,债务自杀后,媒体又公开了湖北大学智行大学二年级学生返回家乡逃避债务的消息。
高昂的利息、各自为营的身份审核,校园网贷在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同时,其粗放式发展及暴露的监管问题正在引发各方关注。0抵押0担保、秒到账、只需学生证、额度高达10万……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大学生贷款”关键词,十几家网贷公司针对大学生提供各异的借贷信息,格外抓人眼球。在各大网贷平台打响春季营销战的时候,岛城校园里是否有网络借贷的情况?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如何?记者走访青岛多家高校,摸底校园网贷。
校园里遍布网贷广告
3月23日,陈勋躺在宿舍床上,看到河南大学生不堪网贷负债,跳楼身亡的新闻,仍然心惊不已。他与新闻里的主人公一样,都是校园“网贷一族”。
2015年春天,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读大二的陈勋,为了给女朋友买单反相机,向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趣分期借款1 999元——“手头的钱周转不开,又不好意思向同学和家里开口。”按照网站系统显示的金额,陈勋分24期还款,月供101元,利息400多块。
陈勋把网贷视作一种秘密式的经历,“不希望别人知道”,但据他估计,拥有这个秘密的人并不少。陈勋注意到,从去年春天至今,打着各种优惠信息的大学生网贷平台开始大量进入大学校园。在假期前、开学后,学生需要用钱的时候,也是网贷公司的密集推广期。记者走访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近十所高校,多位同学向记者表示,网贷公司的传单从食堂发到宿舍,有的甚至到晚自习的教室逐人推广。“校园ATM取款机、楼道拐角处、台阶上、卫生间墙面、洗手池,无孔不入。”
据易观智库统计,目前国内百余家校园网贷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打学生分期购物的平台,如分期乐、趣分期等;第二类是专注P2P的借贷平台,诸如名校贷、我来贷;第三类是综合电商平台开辟的校园信用业务,如京东白条、天猫校园分期等。相对于综合电商平台的品牌背书优势,前两类网贷平台针对大学生提出了高额度、易审核等更具针对性的竞争策略以抢夺市场。
王军也曾接触过不少校园网贷平台,他的公司有一支覆盖青岛20多所高校的地面推广团队,从2013年开始,便有校园分期平台找上门谈合作。“2015年中旬是最火的时候,每个学校都有十几家网贷公司。”王军说,“最高的佣金是注册一个学生给60~100元,主打都是5~10分钟极速放款。”
记者联系了多家大学生网贷平台的校园代理和区域负责人,试图廓清岛城大学生分期消费的用户规模,但均遭到婉拒。一家知名平台的青岛营销中心回复称,“月底要冲业绩,不方便接受采访。”
不过,一位曾担任过某分期平台黄岛地区经理的人员向记者透露,2014年推广半年后,他每个月的订单提成在4000元左右。按照公司两个点的提成规定推算,仅他覆盖的用户,月交易额已达20万元。
更大范围的数据也显示了网贷平台的“战果”。在名校贷的官网,不间断滚动显示着贷款用户的学校,金额从100元到18000元不等,数据还显示,申请过贷款的学生人数已达80多万。而分期乐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分期乐已经覆盖全国4000多所高校,500万学生用户每月创造20亿的销售额。
“按照2015年2600多万名在校生的基础、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易观智库今年1月发布的《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认为,校园的掘金空间巨大。“等着吃校园借贷这个‘大蛋糕’的互联网公司太多了。”王军说。
推广靠关系月入过万
事实上,校园金融市场并不是第一次变身“香饽饽”。
早在2004年,多家银行开始发行大学生信用卡,大学金融市场曾一度火爆。但由于后期坏账增多,银监会于2009年提高了办理门槛——“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大学生信用卡被逐步叫停。“我们办不了信用卡,所以才找网络分期平台。”陈勋告诉记者,校园网贷平台的到来确实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0抵押0担保、秒到账、只需学生证、额度高达10万……在看似便利的背后,粗放的竞争也使校园网贷隐患重重。
“2013年刚开始推广借贷产品时,最主要的方法是靠人脉找关系。”一位曾参与闪银平台推广的在校学生告诉记者,业内最通行的方法是赞助学生会活动,或者给学生干部报酬,让他们帮忙推荐。“当时我把一个社团联合会主席发展为下线,给他分成,最多的一个月推广1000多个,赚了一万块钱。”
青岛科技大学一位社团负责人也透露,2015年新生入学时,某借贷平台曾提出赞助物资的合作意向,条件是社团所有注册学生的资料必须导入借贷平台。“其实就是变相收买学生信息。”该负责人最后拒绝了合作。
王军介绍,校园网贷平台推广初期,注册门槛极低,“只要在网上填身份证号和电话就可以。”有的网贷平台为了拿到融资,追求装机量,通过给学生干部报酬,以换取学生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王军看来,地推员刷单和平台审核的不严密极大增加了网贷的风险。在不堪负债自杀的河南大学生一案中,自杀学生正是利用班长身份,冒用或借用了28名同学身份信息进行网贷,欠下60多万元巨款。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校园网贷”和“被注册”等字样发现,包括山东在内的多个省份,都曾曝出过学生“被冒名注册”问题。
“去年年底辅导员曾群发了一条提醒大家不要注册某借贷平台的短信。”青岛大学学生李昌告诉记者,该借贷平台曾提出赞助学生会活动,“注册一个学生10块钱”,但由于涉及扫脸等多项私人信息认证,团委老师担心信息泄露带来风险,最后拒绝了。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花样繁多的校园网贷平台,青岛各高校目前并未有硬性规定。多位同学告诉记者,老师多是私下提醒同学“不要贪图小礼物,吃大亏”,校园网贷平台的推广活动依旧经常可见。
有学生为躲欠款退学
在网贷学生陈勋看来,不少通过网络贷款或分期消费的学生并不太清楚具体的费率,“这是挺危险的情况”。
“以我分24期还款,月供101元,利息400多为例,年利率大约是10% ,已经是挺高的利息了,”陈勋介绍,在他身边还有600块钱借3个月,利息要40多块钱的情况,“借的钱少,很多人感觉不出来,大致算算年利率已经高达20% 多。”
这与“网贷之家”的调查数据相接近,“网贷平台的多数产品年化借款利率在20% 以上,有些分期购物平台的实际年化利率达35%以上。”
网贷学生对费率的模糊认识,除了自身理财意识薄弱,很大程度上还源于平台规定不明。记者通过不同学生的账户登录多家平台发现,大多数平台只是针对具体产品计算出每期还款金额,并不明确公布手续费等具体标准。“具体的收费情况,以系统评测为准。”记者拨打多家平台客服,得到的回复大同小异。据融360对全国30家分期网站平台的调查显示,63% 的被调查平台费率不明确,这极易使学生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境地。
记者就此前媒体报道中提及的巨额违约金,向一家平台的校园代理咨询,该代理表示,“违约金的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你先下单,应该就能具体了解。”事实上,不同平台对违约金的收取差异巨大。按照趣分期规定,违约金是收取所有未偿还价款总金额的1%/天;“名校贷”则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还有少数小贷公司会收取贷款金额7% 至8% 作为违约金。对于久拖不还的情况,各家借贷平台还规定了更高的违约金算法。
“在市场新形成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行业自律的问题,”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旭向记者解释,“在正规监管机构介入之前,企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会隐瞒一些收费标准。”此前,曾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称,“一些公司刚开始不催款,等逾期一两个月后才开始逼债,主要就是为了收取高额违约金。”
现实中也不乏案例。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一家院校教师向记者透露,年前曾有两家网络借贷公司到学校讨债,“来学校找了两次,但是学生已经退学了,不知道后续怎么解决的。”
亟待监管的“隐形炸弹”
3月26日,王军从手机上看到了河南跳楼大学生经历的始末,“觉得一直以来担心的炸弹爆炸了”。
从去年至今,王军的公司一直与校园分期平台保持接触,但却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现在校园贷和社会上的P2P金融面临的弊端类似:从每一个平台,都可以用同一套手续,做出不同额度的贷款。平台之间各自为营,也不牵扯人民银行的征信,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和整体的风险防控。”王军觉得,各家平台“跑马圈地”的急迫心态甚至还在用诱导消费的方式助长这种风险漏洞。“非常疯狂的一个点子,是让大学生分期买车。”这是去年下半年,王军接触的一家平台推出的分期产品,“它提出一个概念,宿舍里6个人,每人每天4块钱,3~4年就可以拥有一辆价值两三万的汽车。”虽然这个产品待了一两个月后,自动下线,但王军还是胆战心惊,“没有监管,这些飞速发展的平台就像一种隐形炸弹。河南这个事,就是发展的必然情况。”
在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旭看来,校园网贷公司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的现状,源于监管的缺失。“很多贷款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也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就是按照一般公司注册经营,打政策擦边球。”张旭认为,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如果出了问题,金融办、人行、银监都不是监管主体,后续问题就比较大。
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该办法还未正式实施。按照办法规定,国务院银行监督管理机构开展监管工作,由地方金融办负责风险防范与处置。“只有监管主体明确了,准入门槛、行业收费标准、透明度才会随之改善。”张旭表示。
河南大学贷款赌球的问题,也把是否应该监管大学生网贷用途推向了台前。“平台会让学生选择款项是用于培训课程、旅行,或是购物,但不会严格监管你到底去干什么。”前述曾负责某平台黄岛地区推广的人士告诉记者,确实存在套现的可能,“比如我现在就帮朋友分期乐一台电脑,他每个月打钱给我。平台禁止代购,但无法监管。”
相比监管,长期从事教学一线的张旭认为,目前大学生信用和风险教育应该提上日程。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一项覆盖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最终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逾八成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征信报告,逾四成大学生在贷款时有过逾期贷款,还有一成则借款偿还贷款。“只有每个人都珍视自己信用的时候,面对别人推销的产品,才会有理性的消费选择。”在大学教育中,风险教育仍显苍白,张旭觉得,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兴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勋、王军为化名)
[编辑:亚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