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也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12月4日新时代中少小记者走进贵阳木偶剧团工作室,了解非遗传承人贵阳木偶剧团团长刘柏勋背后的故事,一起学习匠人精神,弘扬非遗文化!
木偶戏在贵州的发展将近有三百年历史,贵阳木偶剧团是省内唯一一支专业团队。刘柏勋团长自1994年担任贵阳木偶演出队队长,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在刘团长的带领下,为数不多的同业者共同坚持木偶的梦想,在行业里默默地耕耘半生。
走进工作室,木偶剧团团长刘柏勋向小记者们介绍了木偶剧及贵阳木偶剧团的发展历程。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等。贵州木偶剧团成立于1979年,已经走过四十几个年头,凭借着对木偶戏剧艺术的坚持与努力,获奖无数。
刘团长带领着小记者们一起参观了整个木偶剧团工作室,在制作工作室里小记者们看见了形态各异的木偶人物,有杨贵妃、国民党军官、小矮人等木偶,吸引着小记者们的目光。
接着,刘团长带领小记者们参观了木偶制作台并简述了木偶的制作方法:从打坯、雕刻、打土塑形到喷色、彩绘,一个木偶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小记者们看着这么多的木偶,无不为刘柏勋团长的制作工艺和匠人精神而惊叹!
随后,刘团长通过杖头木偶模型向小记者们演示了木偶内在机关及操控的方法。杖头木偶的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在刘团长和表演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们惊奇的发现自己也能操控木偶机关做出相应动作,纷纷被木偶的魅力所吸引。
最后小记者们对刘团长进行了专访。刘团长逐一回答了每个小记者的问题,剧团发展的历程、木偶剧的发展方向、及制作木偶遇到的一些困难等,刘团长最后表示木偶剧的传承不仅需要从业者的坚持,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传播。小记者们听了刘团长的回答,深深懂得成功来之不易,正是这些伟大的匠人默默坚持,非遗文化才能传承至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通过此次活动,让青少年直观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需要传承者具备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这对于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青少年而言,学习匠人精神对弘扬和传播非遗文化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