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的博物课又升级了。“强哥”,是广东碧桂园学校博物课程的任教老师王练强,“强哥”这个称呼从他来此任教就被同学们叫开了。
26年以来,和“强哥”一起不断成长的还有他的博物课。从最初的观植物、观动物、观鸟,到如今聚焦采石挖矿,他的博物学课程日臻成熟,吸引着一众学生关注,带领他们探索科学的奥秘。
□ 学校自然科学博物馆:直观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走进广东碧桂园学校初中楼一楼,你很难不被其中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吸引。走廊里,四个展柜一字排开,展示着各式各样的强哥个学生们博物行采挖回来的矿晶标本、古生物化石;科学实验室内,除了让人连连称奇的展品,清洗、高等级的修复设备也一应俱全。
强哥对展柜里的展品如数家珍,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展柜,拿出几样给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展示。“你感受一下”“你试试看”,讲解的过程中,王练强不时提出让记者上手体验。这是他一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的体验、探索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采访期间,几个路过的六年级学生被展柜吸引,他们好奇地靠近打量,围着王练强问个不停。这是王练强常常面对的场景,也是他创建博物课的初衷。“科学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很直观的,让学生们通过科学博物馆学习到很直观的科学知识,学生才会对科学感兴趣。”
走进王练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看着琳琅满目的展品,不少人会自然地问起:“哪一个最值钱?”对此,王练强坦言,在他眼中没有哪一块是最值钱的,每一块矿石都有其独特的科学价值。
□ 博物课:最热门选修课,上课靠“抢”
王练强的博物课是面向六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每个年级20个名额,很是抢手,每次选课系统一开放,不出5分钟名额就被一抢而空。
博物学到底在教什么?对于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的疑问,王练强解释道,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博物学的研究对象,就相当于百科知识,“我们去学习它,这是基础,有了科学的基础,才会有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接下来会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1995年,从华南师范大学刚毕业的王练强来到广东碧桂园学校,成为一名生物老师,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博物学课程的探索,从最初的生物小活动、观植物、观动物、观鸟,一步步演变下来,直到现在的古生物化石和矿石研究。
挖、观、修、展、讲……在王练强的博物课上,他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这门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和探究。“对于小孩子来说,你拿照片和实物给他看,完全是两码事,”王练强说,他从不使用网上的照片空讲知识,而是结合实物、产地讲解,“学生有了自己的矿石或古生物化石,你不用讲什么,他自己就会很主动地翻书、上网查资料,还会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人。”一节课下来,除了生物学知识,往往还涉及地理、化学、天文、历史、物理等多学科知识。
王练强还把博物馆“搬”到了线上。他开通了自己的抖音号“强哥博物学”,把学校博物馆内的矿石和化石都放在视频里推出,配以简要解说。此外,他还把平时接触到的其他博物学相关知识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推广,“科学的科普是无国界的。”王练强说。
□ 博物行:知行合一,走读博物
配合博物学选修课,王练强还开创了校外实践课程——博物行,带着同学们走南闯北实地考察,采集矿晶和化石。目前,博物行的足迹已经遍及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等地,未来,王练强还筹划着带学生去“解锁”更多的地方。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展品都是强哥和学生在博物行中的成果。“这是科学探究,是一个发现、体验的过程。”每到一处,王练强要求学生采到矿时要先注意拍照,记录矿石当时的状态。在他看来,每一块矿石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块矿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在同一个矿洞里,不同位置的矿石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古生物化石旁人可能看不上,但在王练强眼中却是可以用作教学的宝贝,有它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每一次博物行,王练强都会提前先去“踩点”,他有自己的选点标准,首先要保证学生去到能有发现、能探索和体验、能收获,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准则是绝对的人身和财物安全。
“很多东西收集回来之后,我们还要认真整理分析,才能真正弄明白。”王练强随手拿起一块黄铁矿介绍说,他当时只当作一块普通矿石捡回来的,用喷砂机清洗后认真观察,发现“不得了”,这不是一般的矿石,而是一个石器,应该算作化石的范畴。
让王练强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博物课和博物行的影响下开始喜欢科学,主动在科学的探索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说起教师节愿望,他希望学校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可以继续升级,打造一个集教学和参观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科学空间,供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使用。
统筹:胡巧娟、崔素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林欣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林欣潼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王婧
海报设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泳海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