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医给我开了干姜,我家里有生姜,能不能用晒干了的生姜代替?不能的。干姜并不是生姜晒干,而是老姜(储存超过一年、发过芽的姜)晒干,生姜晒干并不能代替干姜。
姜类中药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中医大夫带你识别姜类中药的临床应用吧。
姜类常见的有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姜碳、生姜皮、生姜汁,不同姜类药物药理作用不同。
生姜系姜科植物的根茎,气芳香、味辛辣,以块大、丰满、稚嫩者为佳。干姜,系母姜晒干制成,《本草崇原》“以肉厚而白净、结实如天麻者为良。”母姜系老姜,一般指储存超过一年、发过芽的姜;生姜指生长一年期内采摘的姜。
炮姜,以干姜作为原料炮制,炒至泡鼓起,手捏有弹性,表面微黑,内成棕褐色。姜碳,干姜经炒炭形成的炮制品,性味同炮姜。煨姜为生姜外包湿草纸入炭火煨熟或直接置于火中烤熟。
生姜皮味辛、性凉,功效和脾利水,善治水肿。生姜汁为生姜绞榨去渣,取汁为药,性味类生姜。
一、干姜、生姜临床应用广泛,特将临证鉴别如下:
一般认为生姜温而能散,干姜能走能守。生姜可以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走中上二焦,发散之力强于干姜、温里之力弱于干姜。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擅温中焦之寒气、驱经络脏腑之寒湿,宋代张元素著《珍珠囊》曰:“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诸经之寒气,二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三也;发治感寒腹痛,四也。”故中焦阳气不足、寒湿痼冷多用干姜,需解表行肺气安胃者多用生姜。
也有人论,生姜在胃,干姜在脾,胃喜润恶燥,喜生姜之润、且能安胃气;脾喜燥恶湿,喜干姜之燥以助脾阳。例如《伤寒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与“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之于理中丸者(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皆有温而散寒之效,前者在胃,后者在脾;前者为肝寒犯于胃以“呕”为主,后者寒犯脾以“冷痛下利”为主。所以犯于胃者重生姜,伤于脾者用干姜。
二、干姜、附子、肉桂。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大辛大热,温燥而刚猛,其性“走而不守” (走指作用广泛、守指作用持久)。回阳救逆强于干姜和肉桂,温肾助阳效亦佳,并能祛寒湿疗痹痛,但温中散寒之力远远不及干姜和肉桂。
肉桂:辛甘大热,温润而不燥,其性“守而不走”。长于温肾助阳,温中散寒,并能温通血脉而行气血,但其回阳救逆不如附子干姜,偏于血分。
干姜:“能走能守”,可除里寒,也可助阳回阳,治疗下焦肾阳衰惫、阴寒内盛之亡阳证,症见下利清谷、汗出厥冷、脉微欲绝等。
“附子无姜不热”,干姜可增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力,又可解附子之毒,故常相须为用,干姜偏于中焦脾胃,附子偏于心肾、强于气分,故干姜附子可温助一身之阳;肉桂归经于肾脾心肝,偏于血分,气血不足者用肉桂具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三、临床应用:
1、生姜。
1.1解表散寒(表证)。生姜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如桂枝汤中生姜与大枣同用,治疗风寒袭卫之表证,常配麻黄、桂枝、羌活、紫苏等解表药同用,以增解表之力。
1.2温中止呕(中焦)。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名,可治疗多种原因的呕吐,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宜,如吴茱萸汤。
1.3温肺止咳(上焦)。“干姜曰之化饮,生姜曰之止咳。”生姜之生发之力,可宣发肺气,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功效主治:宣肺、平喘、止咳),治疗风寒客肺,恶寒咳嗽;也可配伍二陈汤等化痰药同用,以除痰止咳,治疗肺寒咳嗽(二陈汤方: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炙),生姜,功效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2、干姜。
2.1温中散寒(中焦)。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善温散中焦之寒气,无论是外邪内侵的实寒证,还是阳气不足的虚寒证,均可温之散之,尤其可温脾胃之元阳,亦可疗心脾之冷痛,主治中寒腹痛、干呕吐涎沫等。如《伤寒论》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的基本方,症见腹中冷痛、干吐涎沫、饮食不化、精神萎靡等。
2.2温肺化饮(上焦)。干姜性温,亦可入肺经,温散上焦寒饮,燥湿化痰,治疗肺寒咳喘、咳吐涎沫、形寒身冷等。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功效主治:温肺化饮、寒饮咳嗽),以干姜为君,取其既可温肺散寒以化饮,又可温运脾阳以清水之源头。
2.3温肾回阳(下焦)。干姜可增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力,又可解附子之毒,故常相须为用,如四逆汤(四逆汤:附子(制),干姜,炙甘草,功效主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2.4散寒除湿(湿痹)。干姜辛温大热,能除脏腑之寒气、化三焦之水饮,亦能作用于肌肉关节,散寒除湿通痹,治疗寒湿留于筋骨者。如肾著汤(肾著汤,甘姜苓术汤:甘草、白术各,干姜 茯苓,功效主治:温脾胜湿),原文记载本方能治“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等寒湿型腰痛。
2.5除沉寒痼冷(阴证)。沉寒痼冷为寒邪久伏于里之阴证,常见心腹疼痛、呕吐泄痢、手足厥冷、饮食不进等,其寒轻者可用理中丸,寒重者则需配合附子,如乌头赤石脂丸(来源《金匮要略》卷上,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组成,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寒凝心脉,手足不温),多能立起沉病。
2.6温经止血(血证)。《本草纲目》记载“干姜……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宜用之”。病有气虚挟寒,阴盛阳虚,无力摄血,则血难归经,发为出血等症。干姜温中祛寒力强,可治疗脾阳虚衰、固涩失常之虚寒血证。如桃花汤(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中以干姜为臣药,配合赤石脂温中涩肠,止血止痢,治疗“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
3、炮姜、姜碳。
3.1温经止血(血证)。炮姜为干姜炒炭之品,又名黑姜,经炮制后减其辛味,加之苦、涩味,留其温性,主入脾经,能温运脾阳,强化了温经止血的功效,常应用其治疗脾阳虚、脾不统血之虚寒性出血证。如《姚氏集验方》所记载“以本品为末,米饮下,治血痢不止”
3.2温中止痛、止泻(中下焦)。 炮姜善暖脾胃,并能温下焦,化血中之寒,固涩肠胃,适用于虚寒性腹痛、腹泻。如生化汤(生化汤:全当归,川芎,桃仁(去皮尖,研),干姜(炮黑)、甘草(炙)各)用炮姜配以当归、川芍、桃仁,治疗产后血虚寒凝、小腹疼痛、恶露不净等。
4、煨姜。
煨姜可去生姜之散及干姜之燥性,其性温热平和,可徐徐温煦中焦脾胃之气,故温中之力优于生姜,常以其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呕吐、肠鸣、下痢等。
5、生姜皮。
生姜皮味辛、性凉,功效和脾利水,善治水肿,尤能散脾胃及肌肤之水湿,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如五皮饮(五皮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治疗全身浮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饮食难进,上气促急,举动喘乏之证。
6、生姜汁。
生姜汁为生姜绞榨去渣,取汁为药,性味同生姜,但因其新鲜浓稠,效力更强,长于辛散开窍、化痰止呕、润肺止咳、通经活络,可用于内服急救呕吐不止重症者、中风痰多神昏者、外用水火烫伤或冻伤者等。亦可用于解鱼蟹毒,解半夏、南星之毒。
参考文献:
刘洋.张炳厚巧辨“姜药”妙用[J].北京中医药,2018,37(11):1056-1058.
赵壮壮.查安生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用姜经验[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04):34-36.
王尊龙. 《伤寒杂病论》中姜之应用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金岚. 张仲景运用干姜的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