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今天收到的祝福基本上都是“端午安康”。
最近这几年似乎清明、端午都流行讲“安康”了,最主要的一个说法就是清明、端午都是用来祭祀的节日,清明祭祖先,端午奠屈原,也有些地方说端午是祭奠伍子胥、曹娥等。
但是其实“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描述撩妹未成有点遗憾的句子也是在清明节写的。要按这个思路,李贺因为他爹名字里带个“晋”字,即便韩愈这样的大佬力挺之下都没有能参加进士考试,那么崔护这种在“祭祀”的节日写“我想搭讪个姑娘”之类诗句的人能做到京兆尹、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吧?
其实端午节的起源跟屈原之间并没有找到确切的联系,或者说屈原投江到底是什么时间,目前是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实的。
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最早的记录是一本叫做《续齐谐记》的志怪小说,这本书是南梁时期的,已经失传了,从其他文献的转述中可以知道这个记载的存在。
在这本书的描写里,粽叶和捆粽叶的五彩线是用来吓退水里的蛟龙,不让他们抢屈原的粽子,跟后来传说中的粽子是用来喂蛟龙防止他们吃屈原的说法刚好相反。
目前看,屈原的生平《史记》的记载被认为是相对最有参考价值的,但并没有很准确的投江时间的记载,司马迁存在的时间比屈原大约晚了两百年,而《续齐谐记》比史记大约晚了三百年。
我们在考据的时候,一般认为距离记载的人物、事件在时间空间上越近的会越准确。作为一本在屈原之后八百年才出现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的描述实在是不太靠谱。
而且看名字应该知道,这本书应该是《齐谐》或者《齐谐记》的续,《齐谐》在《庄子·逍遥游》中出现过,叫“志怪者也”,而《齐谐记》确实在历史上有过,也是一部志怪小说。
所以,端午节的起源于祭祀屈原的讲法,基本上都来源于志怪小说,不了解啥叫志怪小说的,《聊斋志异》知道吧?它就算是。这种说法已经被学术界抛弃了。
除了前面的史料外,毕竟传说中粽子究竟是谁吃也有争议嘛,一部分人认为是给屈原吃,捆起来防止三闾大夫“手慢无”,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给想吃屈原的蛟龙鱼虾吃,让它们吃饱了不要吃屈原。而赛龙舟、饮雄黄、焚艾草这些习俗,就更难跟祭祀屈原相勾连了。
其他的关于伍子胥、曹娥的讲法,一个呢流传没有屈原这么广,另一个呢其实考证起来基本上经不住推敲,这里就不讲了。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可以顺便提一句,屈原跟端午的联系、介子推跟清明、寒食的联系、还有牛郎织女跟七夕节的联系,都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流传起来的。
那么,端午节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清明节可不可以“人面桃花相映红”呢?
其实,汉代以后,辟邪是端午节的主要内涵。粽叶、五彩线、雄黄酒、艾草这些东西在古人眼里,一直与辟邪有直接关系。虽然目前并不能定论为什么五月五日需要辟邪,但是我个人的想法是近夏至日,可能毒虫蚊蝇会比较多,弄点雄黄酒、艾草什么的驱蚊,加上龙舟的体育运动,再沐浴一下,可能确实有利于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健康。
那么,辟邪的节日,能不能说节日快乐呢?咱不说别的,你就看看赛龙舟的时候,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快乐的很吶!再看看“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这样的句子,显然都是“欢度佳节”的情形吧!
所谓端午只能安康不许快乐的说法,基本上属于对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一些“专家”搞出来显示自己“有文化”的小手段而已。并不能经得起推敲。
好了,祝各位端午节快乐。
日斜诸事毕,一笑向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