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本文如同银幕中出现过的许多标签为“犯罪”的电影一般——亦无能、且无意纵容犯罪。
不久前,友号“剥洋葱”发布过一篇文章,谈及为破解“白银案”疑犯作过三幅肖像画,有警界“神笔马良”之称的张欣警官的采访。张欣警官自述中有这么一句话,令书评君不禁唏嘘:“其次,目击者只能记到这个程度,我(作为肖像绘制师)不是神仙,没有办法。”总是疑窦丛生的书评君念想:“既然如此,就以‘连环杀手’为楔子,开一书单又何妨?”
因此在这份推送里,不仅有常规项目:犯罪/侦探小说(如《香水》、《教父》)。此类常规项目,可称为银幕影像一类母题源库并不为过。也能够觅见如《犯罪人论》、《谋杀手段》之技术类目型书籍。其中龙勃罗梭所著《犯罪人论》,以实证采样列举法,推演出“有些人生来就是犯罪人,他们完全缺乏或几乎完全缺乏道德感或道德观念,更容易成为犯罪人”这样瞩目的结论,不禁令书评君想起《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角色高作万千美钞之上,大谈哥谭市的犯罪等级素养需要集体提升的雄论。言说至此,此书单之微言大义,就凭看官您一定高下了。
撰文:(新京报记者)孔雪
近日,“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告破。1988年至2002年,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先后发生9起强奸残害女性的系列杀人案件,受害人中年龄最小的仅有8岁。在第一个受害者“小白鞋”丧生28年后,高承勇在白银郊外的小卖部被捕。
警方曾绘制过“犯罪嫌疑人画像”:男,1971年至1964年间出生,身高1.68-1.76米,较重的性变态心理,对女性有仇视心态、性格内向、抑郁、冷漠、不善交际、孤僻不合群、做事极有耐心、具明显双重人格、隐蔽性强,在白银市有独居条件且与内蒙古包头市有一定联系,在白银市长期居住。
这恰是《疑嫌画像》一书所回应的问题:连环杀手是什么样的人?在侦探小说、犯罪小说的开头,也常呈现着现实中残忍的受害画面。让8任白银公安局长牵肠挂肚的未破案件,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
这份书单并非要制造恐惧。人类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久已有之,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始终有这一永恒母题。如今,发源于通俗文学的犯罪小说也越来越受到评论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我们生活在一个犯罪丛生的年代,无论是犯罪小说还是犯罪研究著作,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身边的公共罪行,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社会增一些认知。
那些女人死在开头的小说侦探小说:用生命换取解谜游戏
如今他嗅出她是个人,嗅到了她腋窝的汗味,她头发的油脂味,她下身的鱼味,他怀着巨大的兴趣嗅着。她的汗散发出海风一样的清新味,她的头发的脂质像核桃油那样甜,她的生殖器像一束水百合花那样芳香,皮肤像杏花一样香……所有这些成分的结合,产生了一种香味,这香味那么丰富,那么均衡,那么令人陶醉,以致他迄今所闻到的一切香味,他在内心的气味大厦上挥洒自如地创造的一切,突然间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香水》
《香水》
[德]帕·聚斯金德 著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6月
他先后杀死26名少女,萃取她们的体味制出神奇的香水。
十八世纪,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鱼市场,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了。他天生对气味敏感。无论恶臭还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
机缘巧合,他进入了香水铺工作。但格雷诺耶并不仅仅满足于制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梦想学得如何保存万物气味的方法,并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格雷诺耶最终走上了杀手的道路。
《香水》电影截图
1984年,聚斯金德帕•聚斯金德 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它并不算侦探小说,而是足以被视作严肃作品。不过,在被翻拍成电影时,不疯魔不成活的男主角由迷人的本•威士肖扮演,很多人顺势把它理解成了一个恋爱故事。
《毒巧克力命案》
安东尼•伯克莱 著
版本: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2月
班迪克斯先生把别人寄给尤斯特爵士的巧克力拿回了家,他的太太吃了之后中毒身亡。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研究学会”来帮忙查案,六位推理迷竟分别找出了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但真相只有一个……
安东尼•伯克莱被誉为“推理小说史上的先知”。1922年,他开始创作高水准的古典推理小说。就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时,他预测:“纯粹以解谜为主,重视情节却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风和幽默感的传统推理小说时日不多。未来的推理小说,心理成分在吸引读者方面将超过数学成分。”1939年,伯克莱宣布停止推理小说的创作,但依然活跃于评论界,直至1971年去世。
1930年侦探小说进入黄金时代,柏克莱的这部小说囊括了过去黄金时代古典小说的最常见的诡计类型。就在他宣布停止创作后,那些花样百出的诡计实际上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只是大多数人并未像柏克莱这般先知先觉。
《黑色大丽花》
詹姆斯•艾尔罗伊 著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1月
1947年1月15日,洛杉矶。空地上一具被肢解的女尸,黑的长发呈放射状散开,像一朵盛开的黑色大丽花,此案被称为“黑色大丽花谋杀案”。这是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上最离奇的案件。
20世纪初的纽约,贵族退出舞台,好莱坞明星填补了社交焦点。被分尸的女子便是一心做着明星梦的一个美国女孩。时运不济,她转而出卖身体,又死于非命。死后却引来轩然大波,成百个男友成了第一批筛查的对象,众多体面家庭因之解体。一个死去的女人,有“咒怨”般的力量。
1947年,战后情绪尚未烟消云散,作者詹姆斯•艾尔罗伊进入40年代美国黑色氛围,借一个死去女人的故事探索警界黑暗、体制腐败和种族问题。这部他蛰伏数年的作品,一经问世便轰动全美。
侦探小说的诡计穷尽了怎么办?犯罪小说承载现实批判
明天就是我的死期,而今天我要为自己的灵魂解负。我的目的就是要直白简明地向世人讲述一系列家常琐事,不加任何评论。这些事儿吓坏了我, 折磨着我,最终毁灭了我。然而这些我不想多说。对我而言, 它们带来的唯有恐惧--或许不少人只会觉得它们古怪却并不可怕。
——《黑猫》开头段落中的杀妻者独白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爱伦•坡 著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2月
侦探、推理小说以奇难案情刺激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侦破过程中逐渐透露的各种线索使读者与侦探一起完成这场解谜游戏——大部分时间被动地跟随一个被神化了的侦探。它们无心深入问及造成犯罪的社会和政治原因,所展现的社会图景难免狭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社会文化、宗教结构的变化使侦探、推理小说所努力维系的某种“童话故事”显得可笑而幼稚,其赖以生存的“诡计内核”在过度使用后开始呈现逐渐枯竭的趋势,这一切都推动了犯罪小说的发展。而且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罪案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犯罪小说的社会维度和现实批判性进一步强化。
被视为侦探小说之父的爱伦•坡确立了推理小说黄金时期的基本叙述形式和风格,其短篇小说《黑猫》、《泄密的心》等已具有了犯罪小说的雏形。他往往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自白或临终忏悔的形式,讲述他们犯下谋杀罪行前后的心路历程。
这为后世犯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形式基础。在19世纪中期以埃德加•爱伦•坡的相关短篇小说为雏形,经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经典作家的侦探小说创作,至 20 世纪中期演化出新的发展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犯罪小说逐渐确立为一种类型文学体裁。
《修道士》(英)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 著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0月
那么,犯罪小说与侦探小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在情节上, 犯罪小说的情节基于人物的心态;在人物上,一般是犯罪人为主人公;在方法上,在侦探小说中常见的误导虚假现象不存在。西方犯罪小说主要在英美两国发展,大体上呈现出三个明晰的发展阶段:宗教或道德犯罪小说、个人硬派犯罪小说、团伙或家庭犯罪小说 。
早期的犯罪小说是与哥特小说相交织的。《修道士》是马修•刘易斯19岁时创作的一部哥特式小说,也是18世纪较有影响的关于野心、暴力、谋杀、乱伦的故事。小说讲述一位名叫安布罗修的修道院院长为淫欲所驱,杀死亲生母亲,继而又强暴了自己的妹妹。最后他受到宗教法庭的审判,被魔鬼用爪子插入头骨而死。
小说的情节成为早期犯罪小说的模式,它包含了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以及罪行揭露后的惩罚。这一模式也与道德说教以及哥特式神秘恐怖的气氛联系在一起。2011年7月,法国Diaphana公司将其搬上了银幕。
《教父》(美)马里奥·普佐 著
版本: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
20世纪后,犯罪小说发展的主要阵地在美国。
美国犯罪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这本小说中表现出的犯罪正义感以及对犯罪人的同情直接影响了此后的犯罪小说,将犯罪人作为正面主人公来描写的手法即源于此。之后,标志着美国个人犯罪小说的最高成就的《小凯撒》问世,由此掀起了20世纪二 、三十年代个人犯罪小说热潮 。
而1969 年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教父》则标志着20世纪七十年代团伙或家庭犯罪小说的诞生。它开拓了一种崭新的情节模式,两位中心人物分别是犯罪团伙或家庭的最高头领,如唐;和硬派犯罪人,即头领的子孙与家庭事业的继承人,如迈克尔。继《教父》之后,一大批描述黑社会犯罪团伙间勾心斗角的犯罪小说不断涌现。
《教父》电影截图
至当代,美国犯罪小说已十分多元化:抢劫偷盗、敲诈勒索、杀人越货、贩卖私酒经营妓院、黑市走私……并诞生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犯罪小说家。描写恐怖分子的罪行也成为当代犯罪小说发展的新动向。目前的犯罪小说常常是高科技犯罪小说、犯罪暴露小说、犯罪恐怖小说、心理犯罪小说等等复合杂交型小说。它对大众电影和电视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力,也隐现着性别、种族和阶级问题。
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连环杀手?用刑侦技术绘图、追凶
《疑嫌画像》罗伯 K 雷勒斯 / 汤姆 沙其曼 / 约翰 道格拉斯 著
版本: 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
白银警方曾绘制过嫌疑人的心理画像。
所谓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和细节,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
罗伯•K•雷勒斯自1970年开始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特别侦查官,也是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中Gidden大叔的原型,以及“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一词的创造者。
雷斯勒阐述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连环杀手?他认为童年时期最易形成我们将来的人格特质,童年不幸的孩子若在青春期时出现引导者,就可能会走入正常轨道。但那些连环杀手的生命中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于是陷入了杀戮的人生轨迹里。
《犯罪人论》切萨雷•龙勃罗梭 著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如果一个人长得“贼眉鼠眼”,“不像好人”,我们是否该保持距离,甚至做好防御措施?
切萨雷•龙勃罗梭认为有些人生来就是犯罪人,他们完全缺乏或几乎完全缺乏道德感或道德观念,更容易成为犯罪人。作为一名实证主义犯罪学者,龙勃罗梭不遗余力地亲自搜集并从各方拿到关于犯罪人的数据,通过研究证实:生来犯罪人在体重、颅骨、身体特征、痛觉缺失、触觉感受性、纹身等反面有很多相似的“悖德狂”病理特征。但龙勃罗梭认为,并不是每个生来具有犯罪倾向的人都会变成真正的犯罪人,外部环境可以阻止或克服先天的犯罪倾向。
这一观点受到很多人质疑,不妨以弗洛伊德、荣格在精神领域的坐标意义来对照认识龙勃罗梭在犯罪学的身影。也有国内读者以曾国潘的《识人录》对照来读,竟发现“很多地方是相似的”。
《谋杀手段》
[德]马克.贝内克 著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7月
白银案的告破归功于Y-STR数据库,这是一种DNA检测技术。
高承勇一位远房堂叔的DNA,因行贿被录入数据库中,警方将它与当年命案现场留下的生物痕迹进行了比对,发现“8•05专案”凶手可能是高氏家族的成员。高承勇由此进入警方视线。
用刑侦科学破解致命罪案,是《谋杀手段》一书的副标。如果你对《CSI》、《电锯惊魂》、《沉默的羔羊》等感兴趣,那这本系德国凶案、连环杀手、变态恶魔的刑侦技术专著也不要错过。马克•贝尼克从刑侦科学的角度展现了罪案现场,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刑侦科学的发展对破解罪案的重要作用。
马克•贝内克原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拥有法医与生物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培训学院与“尸体农场”实验室为警察讲课。他近期的研究是验证存放在俄罗斯已逾半个世纪的希特勒头骨,证实头骨是否属于希特勒本人,以便解开他的死亡之谜。
《说我是谁,我就是谁》约翰•道格拉斯 著
版本: 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
说了这么多杀人凶手,我们是否也该审视自身,思考为何被害人会让自己身处险境?
约翰•罗宾逊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个被判刑的网络连环杀手。三十年间,利用互联网,“英俊潇洒”的罗宾逊通过匿名扮演,从全球寻找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受虐性取向或陷入种种麻烦的女受害人,对其欺骗敲诈、或性虐待,甚至买卖、杀害。2002年,约翰•罗宾逊被判死刑。
美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约翰•道格拉斯被媒体称为“现代福尔摩斯”,他也是《沉默的羔羊》中特工克劳福德的原型。谈及《说我是谁,我就是谁》的写作初衷,他说:“它旨在成为一个警告。你需要亲自对人类行为做剖析,同样重要的是,你也需要理解你自己。”在网络空间,人更需要学会怎样保护自己免遭伤害。
在互联网与现实之门已然洞开的今天,这本书对当下的网民们有振聋发聩之义。在早已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虚拟空间里,我们要如何学会免遭“猎食者”的伤害?了解发生在网络世界里的种种心理与行为、罪恶与秘密以及新技术革命下的犯罪形势,应是当代网民公共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