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料垃圾降解为微塑料后会随海洋中的鱼、虾等生物重新回到人体当中,长期下来,这种无法降解的物质势必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地时间10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到2040年,流入海洋区域的塑料垃圾量将增加近两倍,每年海洋中将新增2300-3700万吨塑料垃圾,相当于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线将有50公斤的塑料垃圾。
图片源自联合国官方微博
海洋中的塑料可能以微塑料的形式进入人体
2018 年,另一份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漂浮在海面上和搁浅在海滩上的塑料在风吹日晒下,会物理降解为微塑料颗粒,流入海洋生物圈,被一些海洋生物摄入体内。
《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还指出,所有海洋生物,从浮游生物、贝类到鸟类、海龟和哺乳动物等都面临着中毒、行为障碍、饥饿和窒息的严重风险。人体在多个方面同样容易受到水体中塑料污染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荷尔蒙变化、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和癌症。
刘建国表示,海洋中的塑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它可能会把海龟、鱼类等海洋动物缠绕住,导致它们很难行动,此外,当塑料变成一些微小的颗粒就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下去,而这些塑料是永远无法被消化的,长期下去这些动物就会被腹中积攒的塑料胀死,直接影响生命。更长远的影响就是变成微塑料后,进入人类常常食用的鱼、虾等生物体内,进而又回到人体当中来,如此便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
“目前针对这种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这种无法降解的材料若进入人体,势必会形成各种潜在的风险。”刘建国说。
专家:塑料相关的碳排放不容小觑,应建立回收机制
“如果有如此大量的塑料进入海洋,说明我们实际生产、使用的塑料制品数量则更加可观,而塑料作为纯化石来源的物品,其生产和焚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许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刘建国指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2015年塑料释放的温室气体为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大约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碳预算的15%。
2008年,国务院曾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新版限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新版限塑令规划了三个阶段限塑实施目标,以及对四个重点领域(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用品、快速塑料包装)的塑料使用进行限制。
“我们不要妖魔化塑料,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塑料制品的使用,在源头减少塑料垃圾产生。此外,应该完善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系统,推动塑料循环经济发展,并不是彻底不使用,而是通过回收令让整个产业链良性循环起来。”刘建国说。
刘建国还指出,想要缓解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问题,必须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垃圾管理和处理系统,避免塑料垃圾随意向海洋排放。(记者 邱越 赵萌萌)
来源: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