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食色,性也。”(《孟子.尽心上》)是说吃喝得好些和享受男女情爱,乃人之本性。又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强调吃饭和两性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欲望。
可以说,人类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这不仅仅是人类自身生殖繁衍的动物性需要,同盯更是人类高尚的情感追求的精神需要。爱情,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进化、发展和升华的美果。性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中国千百年封建传统的禁锢与压制,但无数痴男情女为追求自由恋爱,进行了英勇的抗争。汉代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追求,为突出代表。但在民间影响最大并被神化了的,则是牛郎与织女,他们是中国的自由爱神。
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首(中国四大爱情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巜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就是走的这条路子,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寿星)等皆是。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共有六颗星,其中三颗星组成*--*--*形状,宛如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在赶路。它是夏秋夜空中著名的亮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对。织女星又叫“天孙”--天帝的孙女。共有三颗星,成等边三角形,在银河西,与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
早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中,就有了牛女二星的记载,但尚无故事情节,至汉时已被人格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唱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便在民间广泛流传了。大意是说:织女是王皇大帝的孙女,能织得一手云锦天衣。人间有个不幸的孤儿叫牛郎,跟着兄嫂过日子,可兄嫂不长好心眶,把牛郎赶了出来,只给了他一头老牛。有一天织女和其他仙女下凡游玩,在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偷偷拿走了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很喜欢这个小伙了一,二人便结为夫妻。
婚后,小两口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美满,不料此事被玉帝察觉,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牛郎悲痛万分,垂死的老牛叫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来,披在身上,便能上天见着织女了。牛郎照着做J,并用箩筐挑着一儿一女上天去追爱妻。眼看就在追上了,王母拔下头上金簪,凭空一划,立时出现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小两口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最后,终于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传说在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窃细语呐!要是天上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眼泪。传说在这一天,天下的喜鹊都不见了。
美丽动人的传说,显示了人们对这一对忠贞相爱(亳无世俗的门第等级观念)恋人的深切同情和颂扬。他们那种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反映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按照科学观点来看,每年牛郎七七会织女是完全不可能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16.4光年,牛郎走得再快,假如每天走100公里,走到织女那里也要43亿年!就说打个电话互相问声“好”吧,也得要33年!
人们祭拜牛郎织女,还与民侩节日结合了起来。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__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唐人《七夕》诗曰: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艰。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围绕着“乞巧”,又生发出来乞聪明、乞宫贵、乞美貌、乞长寿等,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乞良缘。
七七那天夜晚,过去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对着星空祈祷自己姻缘美满的习俗,有的地区还有七位姑娘相聚,组织″乞巧会”,取苎麻织成的7尺长布一幅,各剪一尺以遮目,视牛女双星,以所见景象来卜终身好坏。
旧时各地都有一些织女庙,用以祭祀这对自由爱神。其中江苏太仓的织女庙最有名。今天台湾台北市的北投,还有座著名的“情人庙”。庙里供奉的即牛郎织女,庙联写的是:
真情无人见,假情天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