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湖,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牛叉的刘叉
唐朝诗人刘叉,也许本名并不是个叉,但因名气不够大,名字在不同史书里就混淆出好几种写法:刘义,刘乂,刘又,刘叉,字形都相似,许是笔误或刻印出错所致,最后“刘叉”这个名字相对固定流传下来,大概比较好记,也跟他牛叉的个性比较匹配。
先来看一首刘叉的诗: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这是刘叉的《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姚秀才是他朋友,喜欢上了他的随身宝剑,临别前他慷慨相赠并赋诗一首,字里行间虽无剑字,但扑面皆是豪侠剑风,最后一句的忠告说出了剑的灵魂:勿薄细碎仇。诗人的性格也一并而出,史书记载他以“任气”著称,是个“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爽直好汉,像是从宋代梁山上穿越去的。
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年少时因打抱不平出过命案,《唐才子传》中说:“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刘叉改志从学后并没有参加科考,依然按照自己侠义脾性浪迹江湖,但是懂得了自由的戒律:随心自由要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他把剑气收拢于笔尖,指向世间的不公: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偶书》
行走江湖任平生的刘叉听说韩愈善接天下士,于是慕名前往,献诗赋《冰柱》、《雪车》,诗风不似常人,讽喻现实的笔触颇有怪异之美,得到韩愈赏识,成为门下客,一时名声超过了卢仝、孟郊。
孟郊(字东野)特别喜欢刘叉的诗,刘叉自己倒不以为然,在《答孟东野》诗中给出回应,并表达了自己的与世态度:
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退之何可骂,东野何可欺。
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
生死守一丘,宁计饱与饥。
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
刘叉个性桀骜,对老师韩退之的儒家教育并不怎么服从。众所周知韩愈后来经常给人写碑文,依循死者为大的人之常情,盖棺定论说些体面话。许多人就冲着韩愈的名气而来,韩愈也几乎有求必应,因此得了不少润笔费,对于苦娃出身的韩愈来说,觉得这是正当途径获取财富,但是侠客刘叉看不惯了,觉得这样给达官贵人写文有失格调,赚死人钱也不甚光彩,所以不想再跟着韩愈混了,于是理直气壮地拿走了韩愈放在案头的一些金银,还公开留下话,大意是:吹捧墓中人得来的钱财跟不义之财没什么两样,取之无碍,不如我老刘拿走做寿礼罢。
刘叉大摇大摆卷着韩愈的金银行侠仗义去了,韩愈也没追究,侠客诗人就这样潇洒地消失在历史风尘中,据说去了齐鲁,后不知所终,典籍里对他的介绍大多是这几个字: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颇具侠士遗风。
从大处看,刘叉或许算不上是牛叉的人间英雄,但从个体出发,他有他的了不起:怀揣着侠义,洒脱一世,成全了自己的市井英雄梦。
自黑的侯蒙
侯蒙生于1054年,山东高密人,严格意义上讲恐怕算不上诗人,作品仅存一首《临江仙》收入《全宋词》,就是这首词,让人们记住了貌丑却心气儿高,勇于自黑自嘲的侯蒙。
侯蒙的貌丑不知与罗隐、温庭筠相比何如,史书没有具体讲解,只说自幼用功读书,却屡试不第,年过三十还是在备考中,成为乡里笑柄,有轻薄子弟把他的丑像画在纸鸢上戏弄他,意在讽刺他丑得像癞蛤蟆却还想做一飞冲天的天鹅,简直是痴心妄想。
侯蒙望着飘在空中丑化自己形像的风筝,仰面大笑,把羞辱当成了燃料,做了这首《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首词的气势与想象力都不同凡响,直接催生了《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并流传至今。
侯蒙在困顿不顺中勇于自我解嘲并跋涉前行,是一种乐观,而乐观不仅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命运,在写下这首不服输的词之后不久终于进士及第,朝着自己的青云之志不断进发,逐步晋升,后来成为宋徽宗崇宁年间的户部尚书,“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当年的“妄想”由行动变成了梦想成真。
侯蒙算不得有名的诗人,但算得上是有谋略、负责任的朝廷官员,当时南有宋江,北有方腊,宋徽宗日子不好过,侯蒙上书献策,建议招安宋江去打方腊以自赎,《宋史》原文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宋徽宗看了折子正中下怀,立即回复:“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于是命其为东平府,负责招降宋江。侯蒙积极奔赴上任,然而在赴职路上突发疾病而卒,终年六十八岁,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
侯蒙这一生,有心胸自黑,化讥讽为动力;有心力自强,树立目标就努力为之,留给后人一个励志的背影,其貌不扬又何足惧。
隐逸的邵雍
邵雍的名字也许看着陌生,但是读他一首诗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山村咏怀》
邵雍,字尧夫,生于1011年,为北宋理学家,哲学家,诗人。辛弃疾曾说:“作诗犹爱邵尧夫”,让人不禁想起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名句:“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与邵雍这首小诗仿佛是同一山村不同时段的吟咏,白昼与夜晚,两幅图景颇有相映成趣之妙。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千姿百态,有人喜欢浪迹天涯做侠士,如刘叉;有人立志出人头地,做官济世,如侯蒙;也有人愿意隐于世外,过自在生活,邵雍就是那个一心做隐士的学问家。
邵雍自幼才智出众,酷爱读书,无论何种类别,几乎无书不读,沉浸其中完全忘了自我,作《读古诗》云:
闲读古人诗,因看古人意。
古今时虽殊,其意固无异。
喜怒与哀乐,贫贱与富贵。
惜哉情何物,使人能如是。
他不仅读书广泛,还四方游历增长见识,越过黄河、汾河,走过江淮、汉江平原,学易悟道,师从当代大师李之才,研读《河图》、《洛书》,以及伏羲八卦,对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决定按照自己的意愿过隐逸的生活:
世上偷闲始得闲,我生长在不忙间。
光阴有限同归老,风月无涯可慰颜。
坐卧边身唯水竹,登临满目但云山。
醉眠只就花阴下,转破花阴梦始还。
—— 《世上吟》
邵雍学有大成,对《易经》有独到的理解,著《皇极经世书》,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由于他德才兼备,声名远播,因此几度被荐做官,他坚辞不出,住草棚打柴为生,自得其乐。司马光等好友看不下去,一起帮着置办了一个住处,邵雍取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 《心安吟》
邵雍过着晴耕雨读的隐逸生活,种地,教书,著书立说,先后著有《观物内外篇》、《先天图》以及影响甚广的《渔樵问对》,以渔父之口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古琴十大名曲《渔樵问答》就是由此推演而来。
宋仁宗嘉佑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邵雍再次被大力举荐,任命为将作监主簿,又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邵雍坚决推辞无果,无奈之下未敢抗命,但最后仍以生病为借口没有赴任。
这样的人才隐而不仕,既得经得住名利诱惑,也得扛得住朝廷压力,最终邵雍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了一生,享年六十七岁,宋神宗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邵雍一生诗作三千余首收入《伊川击壤集》,伊川是地名,邵雍父母即葬于此,有故土之意;《击壤歌》则是从尧帝时期流传下来的远古诗歌,所吟诵的先民们简单快乐的生活也正是邵雍一生所追求的自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伊川击壤集》在东亚文化圈内有着非常广泛地传播与影响,在日本和朝鲜都曾多次刊刻,现今亦有朝鲜刊本与和刻本传世。
邵雍隐于世间自得其乐做学问,活得通透明白,他的《人生一世吟》道:
前有亿万年,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
也许是他活得过于清醒,又是精通易经的命理大师,对事物演变具有先见性,所以史上一直流传预言诗《梅花诗十首》是邵雍所作,梅花诗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推演了他身后千年的历史演变,经研究者破解卦象解读,诗中暗指的朝代更迭与存续时长,基本应验,目前时段仍有未能勘破的世事天机,但是在历史流传中是否有后人依时篡改,已不可考,因此这组预言诗是否是后人假托邵雍所作,仍然谜团待解。
我也有个解谜,是私下里对张爱玲《小团圆》中给胡某这个人物原型取名“邵之雍”的解读猜想,当年推想了很久,在否定了英文音译之后,觉得通晓古今文学的张爱玲不会是碰巧随意地给胡某一个邵之雍的名字,而是与北宋这个邵雍有着某种关联:张与胡曾是文学知音,在当年张爱玲的眼里,胡某读书很杂,学问也是有的,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有自己一套理解体系,如果也似邵雍这般终身不仕,只做学问不做官,多好呢。这是否就是张爱玲通过人物名字所设置的密码:暗藏的年轻时一个秘密小心愿?
这三位诗人,像不知名的星星划过历史的天空,传递给我们一抹微光:他们生活在不同时期,但都尽力完成了“做自己”——刘叉潇洒,侯蒙自强,邵雍隐逸,无论是否有世俗里的所谓成功,他们都做到了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每个人都是偶然经过世界的小星星,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态度,比这个世界本身是什么更重要,能做一颗有自己光芒的小星星,也算不枉人世走一遭。
-作者-
一湖,一个热爱诗词的简单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