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进度将达到60%。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追求高效的都市丛林,却有那么一群人,甘愿坚守在千里之外的大山深处,过着缓慢的生活,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文化中最古老的部分。
过去,他们的故事被掩埋在沉默的大山里,得不到回响。现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给了他们全新的传播途径,让他们的故事有机会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抖音上,看客们看遍万千山河,坚守者揭开生活一隅。关于坚持与热爱的故事,将被更多人看见。
是生存,更是生活
贫困乡村的年轻人,似乎生来就背负着一个人生任务:逃离贫穷与闭塞的家乡,去城市中寻找自己的远大前程。
潘仕学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关于家乡的贫穷,他至今记忆犹新:
1997年,他的家乡麻料村才通上电;而直到2000年,这个位于贵州雷山县的小乡村,才终于通了车。
有了车,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和村子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潘仕学迫不及待地逃离这里,北上南下闯荡一番。
麻料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想家的时候,潘仕学总会想起儿时家中老人打银时“叮叮哐哐”的声音。
但每当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他却总有些心虚——年轻人都已逃离,锻银手艺无人继承,“银匠村”早已名不符实。
2017年,外出的人们陆续回到村子里过苗年。潘仕学和年龄相仿的银匠聚在一起,谈到昔日父辈打响的“银匠村”的名号,纷纷叹气。
▲ 潘仕学
倦鸟归巢,游子思乡。考虑良久,潘仕学决定回乡创业,拾起世世代代银饰的打磨工艺。他放弃了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回到村里将老屋改造,开办了春富银饰工坊。
见过人声鼎沸的世界,越发知道平静的可贵。埋头打造银饰,是件快乐而孤独的事情。但快乐可以与人分享,孤独只能自我消解。
潘仕学消解孤独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日常工作发布到抖音上:有时是银条淬火的过程,有时则是展示新制作完成的银饰作品。迄今为止,他一共发布了105个视频,都与银饰有关。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近6万关注者和53万个赞。
潘仕学身形微胖,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他常将发尾随意扎成小辫,由于长期锻造银具,他的手看上去有些粗糙,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锤与银器。粉丝们爱拿他的小辫开玩笑:原以为是位大姐,结果是个大哥。
这个外形略显粗犷的男人有着极为细腻的内心,在最受欢迎的几个视频里,他一边介绍银饰,一边传递着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些人觉得体验不同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我觉得,把一种生活过出自己的滋味才是人生的真谛。
几乎每一个抖音作品里,潘仕学都会标注出自己的家乡。因此,通过抖音知道他和麻料村的人多了起来,许多外地人找他来拜师学艺,最远的来自深圳。
他在自己的工坊里打造了一条“生产——加工——成品”的完整流水线,让前来拜访的人可以体验银饰制作的乐趣。
麻料村的游客多了,银饰的销量好了。如今,在他和其他银匠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年轻人归来,加入了回乡创业的队伍中。
创业小有成绩后,潘仕学在村中招收了两名18岁的贫困户学徒。这既是帮助他们脱贫,也是希望为麻料村的银饰文化培养更加年轻的继承人。
潘仕学们终究没有辜负父辈打下的“银匠村”名号。
在发布第一条抖音视频时,他大概不会想到,这个原本用来表达自我的出口,却在无意间帮助家乡恢复了生机,也让从小热爱的苗族银饰手艺,成为了自己奋斗终生的事业。
一个人漫长的人生里,很多时候正是一些这样的偶然,最终改变你的生活。
如果把时间推回到五六年前,还在浙江读大学的90后女孩余鲜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将在几年后成为抖音“网红”茶艺师,和潘仕学一样,成为家乡贵州雷山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 余鲜
这样的人生转变,源于三次偶然的选择。
第一个偶然来自母亲。还在上大学时,家中经营茶园的余鲜便在母亲的要求下,考取了茶艺师证书。
那时的她尚未来得及规划自己的人生,也不觉得这个证书有什么用处。如果不是母亲的千叮万嘱,她可能会像许多大学生那样,在毕业后找一份普通工作,成为某栋写字楼里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
第二个偶然则有些幸运。家乡贵州黔东南州举办了首次茶艺大赛,身为苗族姑娘的她前去参加,毫无比赛经验却拿到了大赛金奖,并与一位拿过国家茶艺奖项的老师结缘。
这份成就感带来的热爱,逐渐改变了余鲜的职业规划。毕业之后她回到雷山,成为了一名职业茶艺师。在西江开起自己的小茶铺,让来苗寨旅游的朋友在感受苗族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雷山茶特有的茶香与韵味。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茶亦是。
余鲜常常为雷山茶的推广而苦恼,直到她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偶然——参加了字节跳动扶贫的扶贫达人培训计划,学习新媒体技能。
经过个性化的内容辅导后,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她在抖音上有了一个25万点赞的作品:在画面里,一位来自广州的客人,用自己的一个故事,换取余鲜的一杯雷山茶。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在余鲜的小茶铺里,与庸常世界短暂分别。讲述自己的故事,换取一杯精心泡制的雷山茶,余鲜的“一杯茶换一个故事”系列里,有五十岁的大哥,有结伴而来的姐妹,也有在城市高压下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
她喜欢倾听故事,却从不加以评判,她是最好的聆听者。
一杯雷山茶,连接起余鲜与陌生人的世界。
看不见的桥
茶的精神属性是静谧,默默倾听心里的梵音。
茶艺师余鲜听的是陌生人的故事,雷山银球茶继承人毛鹃听的,是爷爷与父亲关于银球茶的遗憾与期盼。
▲ 毛鹃
多年以来,毛鹃心中始终记得那个场景:爷爷病重时,她去病房看望,病入膏肓的爷爷拉起毛鹃的手,口中只是一直重复一件事——务必守护好银球茶,务必守护好银球茶。
雷山银球茶,凝结着一家三代人的心血。爷爷毛克翕是雷山银球茶的创始人,在罕有人至的山披上安营扎寨十年,终于研制出银球茶,获得国家专利。
爷爷走后,母亲病重,父亲为此终日奔波、无暇顾及茶厂,毛鹃毅然承担起传承雷山银球茶的重担。她想起爷爷临终前的那句话:“虽然是女娃,但我相信你。”
每一杯雷山银球茶里,都有爷爷和爸爸的温度。毛鹃比谁都想要完成爷爷的遗愿,她甚至特地开设一个新的茶叶品牌,把它命名为“爷爷的茶”。
摆在毛鹃眼前的难题,是如何将爷爷的心血发扬光大。
身处大山之中,毛鹃平日里靠一部手机与外界联系,在闲暇之余,她喜欢在抖音上看山外人的生活。
在字节跳动扶贫团队的建议下,毛鹃开始学着录制一些短视频,主题则是关于茶叶与苗族文化,她希望,能用少数民族的文化来吸引人们关注雷山银球茶。
为了拍摄抖音视频,她会穿上苗族女人特有的服饰走在茶田中,一颦一笑间,淡雅如画。
短视频像是一座连接毛鹃和世界的桥梁,她在抖音上做的一切努力与尝试,都是为了让银球茶走出雷山。
当然更重要的,是把爷爷、爸爸的手艺传承下去。
渐渐地,毛鹃的抖音作品观看量多了起来。也会有人在了解了她的故事后,特地在视频下评论,鼓励她坚持下去。
毛鹃相信,人生似一杯茶,初时苦末时甜。
在雷山县的另一个角落里,43岁的杨阿妮也和毛鹃做着同样的事——守住大山,只为守护心中所爱。于毛鹃来说,是银球茶,于杨阿妮,则是苗绣。
▲ 杨阿妮
杨阿妮出生在苗绣世家,在她成长的年代里,不会绣花会被视作不智慧的体现,“懂事就会拿针,拿针就能刺绣。”
不仅是手艺,也是一门爱好。杨阿妮自小沉迷苗绣,嫁衣都是自己亲手制作。
别人在煤油灯下看书,她便点灯绣花;别人闲暇时刻玩闹,她仍在绣花。业余时间,她曾在手帕上绣了一些苗族图案,朋友纷纷央求她替自己绣一副,杨阿妮这才发现,她能通过喜爱的苗绣挣钱。
就连爱情,也离不开苗绣。读中专时,她曾与一个男同学互生好感,但谁都不敢直白表露。等到毕业,她赠与对方一块方巾,方巾一角,是一朵她亲手绣的花。
情感不必明言,尽在一针一线间。
毕业后,眼看着一身苗绣技艺无用武之地,杨阿妮毫不犹豫地将苗绣作为自己的职业。有着山里人的单纯和冲劲,她给自己定下一个看似非常宏大的目标:把苗绣推向市场。
相比于中国四大名绣,苗绣的特点在于更自由的想象和情感表达,是穿在身上的史书,别具一番风味。可惜受制于传播渠道,苗绣知名度有限,远不如四大名绣的名号来得响亮。
了解到苗绣的传播困境,字节跳动扶贫团队找到了杨阿妮,帮助她用抖音来推广苗绣事业。
在字节跳动扶贫达人训练营里,她学会了如何用手机录下刺绣的全过程。对着镜头,杨阿妮在纸上描摹了一遍绣的花样,然后用纸紧贴在布上,一针一线绣出和头上一样的艳丽花朵。
当她小心翼翼地把视频发到抖音里,陌生人们的评论让她惊喜:
“一生最敬佩的手艺人。” “好漂亮的盛装,真想学习。”……
这可能是43岁的杨阿妮第一次接受如此多陌生人的鼓舞。她认真地逐一回复:“谢谢大家的关注”、“刺绣也是一种修身养神”……
如今,已经有外国小伙远道而来特意向她学苗绣,这让她倍感意外,在最新的抖音视频里,她开心地和大家分享了这个消息。
人生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关注,让杨阿妮既兴奋又紧张,她静下心来细想,传承与守护苗绣的方法,找到了。
想到这里,杨阿妮对苗绣的未来生出无限期望。
旧文化与新鲜人
当心中有了想要守护的东西,就会涌出一股力量,它驱使着人前行。
如同杨阿妮守护苗绣,34岁的甘小芝兢兢业业织了几十年苗族织锦,守护着自己自小以来的“织女梦”。
▲ 甘小芝
这个梦想产生于母亲的织布机旁。小时候,每当母亲在织布机上将无数纱与线织成一道道美妙图案,她总是看得入迷,仿佛在看魔术。
她的公公同样是位民间手艺人。在知晓她的织女梦后,特意打造了十几台织锦机,帮助她实现梦想。
纵使如今织布多以机器为主,甘小芝仍然坚持手工织锦。苗族织锦说来复杂,通常有各色花纹,加上繁杂的线条不停向外延伸交织。甘小芝觉得,机械可以模仿织锦的表面,却很难有人工的细腻与创意。
有了织锦机后,甘小芝起初很兴奋,与婆婆共同生产了不少包包和服饰,然而兴奋很快便落了空——自己亲手织出的产品,始终没有找到销路。
自己日复一日坚持手工织出来的苗锦,和机器货相比,究竟还有什么优势呢?在找不到销路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甘小芝。
最终,她从自己的抖音粉丝中找到了答案。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们,在看过她的织布视频后告诉甘小芝:看到她织布时的样子,让自己想到了母亲与外婆。
手工织锦虽不完美,却是不可复制的记忆。每一匹布里,饱含的是织布人的情感和温度。有人的温度,就是手工织锦最大的优势。
如今甘小芝的女儿也长到了她看妈妈织布时的年纪。偶尔女儿也会守在她的织布机旁,恍然间,甘小芝想到幼时的自己。
她为女儿织衣服,织围巾,织抱枕,而在这些为女儿经纬交织的苗锦里,藏着一个母亲最深沉的爱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手工苗锦,母爱完成了代际的传递。
甘小芝坚守贵州家乡,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传承的意义;而在400公里外,重庆人福福选择常年奔走于山河湖海,带领更多人领略壮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光。
年轻的福福喜欢身着黑色上衣,头戴深色棒球帽,轻便的着装与他的职业息息相关——他是一名旅行体验师。
与普通游客不同,他鲜少去知名旅游景点,而是热衷于探索一些不为人知的奇观。正如他在抖音的个人简介中写的:这个世界很美,需要我们去发现。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才能看到不为人知的美。
湖北省西南边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川腾龙洞,彩色的热气球腾空升起。福福坐上热气球,在他的镜头记录下,抖音上有几百万人得以隔空感受新奇的体验。
他的视频被广泛传播后,更多人前往腾龙洞,去观赏这一神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福福的视频,一日看尽万水千山——困顿于都市格子间的人们,借此聊以慰藉自己“诗与远方”的心。
广阔的天地令人向往,现实的阻碍却无法忽略,于是城市中庸常的我们寻找向外张望的窗口。
“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欣赏,它更是一种连接,连接内与外,新与旧。将大山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面的世界相连,摄影师卷毛佟就承担着这样一扇“窗”的角色。
▲ 卷毛佟
他是再普通不过的都市青年:生活在北京,一头天然卷发,戴黑框眼镜。他因在抖音上传授时髦的手机拍摄技巧而颇受欢迎,几乎每一条内容都能赢得几万点赞。
但卷毛佟的另一面,却又深耕于乡土之间。他是字节跳动扶贫培训达人,这一年来一直跟随扶贫项目做线下培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正是在卷毛佟的培训下学会了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看的抖音视频。
跟着扶贫的脚步,丈量最真实的中国大地。在扶贫培训的过程中,从小生长在都市的卷毛佟被广袤土地上的壮丽景色深深震撼。
当你沉醉于它的美丽,就没有理由不为它做些什么。用技术帮助他人、连接屏幕背后的两个世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更美地传播,卷毛佟为非遗传承贡献着属于年轻人的力量。
在非遗的传承中,从来不缺乏年轻人的身影,95后的小步与娇娇有他们的新方式。
▲ 小步与娇娇
这是一对以跳双人舞而成名的年轻情侣,在抖音上拥有100多万粉丝。
他们向来都是乐于助人的年轻人。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他们就从云南西双版纳的贫困花农手中买下1000朵玫瑰花,在七夕节边跳舞边义卖玫瑰,共筹得7000多元善款最终都捐给了一名白血病患者。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凡是与公益有关的事,这两位95后青年都愿意尽自己所能。
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如此。用新潮的方式,传播悠久的文化,在一个获得了36万点赞的抖音短视频里,他们站在利川腾龙洞前,跳起了当地土家族最著名的非遗舞蹈“肉连响”。
山水之间,年轻的身体翩翩起舞,既保持了原始的力量感,又带着现代审美的轻盈与活力。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的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喜好,新与旧的传承,在这一段“肉连响”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越来越多的抖音达人正在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宣传中,贵州68岁的广场舞达人龙姑姑,吴佳煜、曲一婷you、张辉映等都纷纷跳起“肉连响”,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形式有千万种。
在抖音的世界里,甘小芝用手工织出了一片热爱和肯定;福福和卷毛佟是城市与乡村相互眺望的一扇窗;小步与娇娇,则以新颖的形式激起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好奇……
展现的形式不一,承载的热爱却是相同。
END
文化,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
人们无法否认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衰落的今天,“如何传承”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对于大山里的文化坚守者们,抖音为他们闭塞的生活找到了新的表达出口,也增添了更丰富的生活方式。
在高速运行的社会里,我们或许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陌生人,但是,没人会吝啬手机上的那15秒。
保护非遗是条崎岖漫长的道路,就像梁文道曾说的:“正是记忆,不是别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联系起来,使我历经时间的变幻还能统一。”
文化的传承,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