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市的宋城、井塘古村,经常有一位拉琴的老艺人现场演奏,《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一首首悠扬动听的曲目常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倾听。走近会发现,老人弹奏的琴与众不同,琴体呈半圆状,琴头略粗,似半个竹筒。这位老人正是75岁的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挫琴传承人赵兴堂。
“不希望‘响’在我手中不响了”
挫琴是一种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外形独特的传统弦乐器之一,跟中国古代乐器中的“筑”同宗同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活化石”乐器。
在赵兴堂家族内,挫琴已传承了300多年,且挫琴主要是隔代相传,都是爷爷传授技艺给孙子。赵兴堂从六七岁起就给祖父赵彩云背琴,八岁跟祖父学琴,祖父只要有演奏挫琴的场合都带上他,也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赵兴堂对挫琴产生了喜爱。
1960年,赵彩云去世,留下了一把挫琴和一本琴谱。14岁的赵兴堂成了挫琴唯一的传承人,也担负着继续传承的重任。“祖父管挫琴叫‘响’,我不希望‘响’在我手中不响了。”从那之后,赵兴堂开始刻苦练习挫琴。
赵兴堂告诉记者,“挫琴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码、琴轴、琴弦及琴弓构成,以梧桐木作琴身,丝弦作琴弦,高粱杆作琴弓,既是弹拨乐器也是拉弦乐器,形制独特,由于形似农村汲水用的辘轳头的一半,当地人也叫它‘半边辘轳头’。”
赵兴堂说,一般琴弓的用料比较讲究,都用高粱杆制作,而且只能用高粱杆顶端的两节。“各地气候不同,高粱杆在山东比较常见,拉琴用高粱杆顶端的两节正好。”
“挫琴可以坐着演奏、站着演奏、也可以边走边演奏,形式不拘一格。曲目以四大调《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叠落金钱》等抒情乐曲为主,都是基于挫琴独特的构造及特殊音色创作的。”赵兴堂说。
对于挫琴的表演技巧和音色,赵兴堂向记者娓娓道来:“挫琴表演,击弦是一种常用的功法,在过去也叫‘打琴’。在右手‘执弓寻弦’的同时,右手腕转动带动琴身以‘送弦迎弓’,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挫琴的音质,低音区粗犷厚实,稍带沙音;中音区优雅柔静,含蓄优美;高音区则音质清脆,具有独特的韵味。”
就这样,挫琴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至今,演奏曲目也得以保存流传。在赵兴堂看来,挫琴艺术不但具有浓郁的历史、民族风范和地域特色,还拥有足够的科学、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让几近销声匿迹的挫琴制作技艺“活”起来
除了演奏挫琴,赵兴堂还有一项绝活,就是制琴。“记得那是1957年,祖父作为昌潍地区艺人代表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音乐汇演并获金奖。在回程的火车上,祖父唯一的琴被挤坏了。当时已经无人专门制作挫琴,我们只好找一位木匠,比对着坏琴做了一把新琴。”这件事也在赵兴堂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出一把像样的挫琴。
于是,凭着对琴的了解,赵兴堂开始研究制作挫琴。赵兴堂忘不了,1984年,他终于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把挫琴,也是从那时起,沉寂后的挫琴在赵兴堂手中获得了重生。
“试了整整6个月,才确定琴面要用无疤的梧桐木,琴码要用香椿木,木质瓷实,制出的琴音质好。”赵兴堂说,“裁剪、烤制、反复打磨……十几道手工工序,一步一步急不得,更马虎不得。”
赵兴堂告诉记者,他做的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云纹,一类是水纹。“云纹琴代表的是我祖父,水纹则代表我自己。挫琴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很难,一把好琴的制作,从开始的精心选料到最后调音,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琴师的心血。”
赵兴堂制作的挫琴,半圆弧形的琴面上分布着14组共计28根弦,对应着常用音域的14个音。“原来的琴只有12组弦,后面是我自己加的。”赵兴堂说,“同样改良过的还有琴体上的漆,原先它不上漆,油光光的,上漆了稳定性好些。”他还制作了大、中、小三个尺寸的挫琴,最小的能满足7岁左右儿童学琴的需要。
在赵兴堂的家中,有一间约50平方米的工作室,一面墙贴满了荣誉证书,另一面墙则挂满了纯手工制作的成品琴,约有十几把。“我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在古城进行挫琴表演和在家里做琴,我打心底觉得这琴拉什么曲子都好听。”
就这样,几近销声匿迹的挫琴制作技艺在赵兴堂的手中“活”了起来。2009年,挫琴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兴堂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
要在有限的时间多为挫琴传承做一些事
2006年,赵兴堂刚过完60岁生日,有一天突发脑血栓,脱离危险后半边身子近乎失灵,说话含糊不清。“那段时间我连筷子都拿不利索,我就把练琴当成康复训练,每天坚持练两个多小时。”就这样,赵兴堂坚持每天拉琴,锻炼大脑和手,半年后竟然痊愈了。从此,挫琴成了他的“救命琴”,也是通过这次脑血栓事件,让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把挫琴传承下去成为他最大的一桩心事。
2012年5月,青州市采取“政府买单,百姓受益”的形式,成立了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将非遗与古城旅游结合,在青州古城内推出挫琴等40多项非遗的免费展演。于是,赵兴堂便带头到古城街头为游客演奏,并努力把一些懂挫琴演奏和制作的人推向街头,做免费的展演。
除了在青州古城开展常态化沿街演出,近3年来,赵兴堂每周都会带着挫琴走进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等,“现在,加入挫琴教学班的学生越来越多。只要身体挺得住,我就能坚持,有活动就参加,有课就去教。”目前,赵兴堂已累计向百余名学徒免费传授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艺。
为帮青州挫琴“走出去”,赵兴堂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给青州挫琴“发朋友圈”,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配文“欢迎关注,感谢转发”。2018年年底,在孙子赵禹铭的帮助下,赵兴堂注册了抖音账号“青州挫琴老赵”,他的个人签名很简单、直接——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我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要求,但我心里清楚,传承挫琴不能死脑筋,必须要创新,要想办法让年轻人喜欢。”赵兴堂笑着说。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作为传承人的赵兴堂深感责任更重了,“挫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我们传承人身上的担子很重,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学习挫琴,让挫琴艺术得以延续。”赵兴堂说。
如今,赵兴堂的挫琴技艺已经注册商标,还申请了专利。“现在两个儿子也跟着我学习做琴,如今做琴的手艺甚至都比我还好。女儿也会拉琴,两个孙子孙女都会拉琴,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演琴、教琴和制琴,几十年来,赵兴堂一直在做这三件事,他与挫琴同音共律,相互陪伴。挫琴不仅是赵兴堂的爱好,更是他坚守一生的事业。赵兴堂曾这样形容与挫琴的关系:如老友,不离不弃。挫琴,是他贴心的老友,寄托着他的情感与希望。
“生命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为挫琴的传承多做一些事。落实到具体就是多教几个人,多做几把琴。让更多人知道挫琴,把挫琴技艺传承下去。”这,便是赵兴堂最大的心愿。
来源:联合日报
记者 杨帆 通讯员 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