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从微信公众号看到一个关于六岁小女孩的文章,被《六岁小女孩两个月吸粉25万,获赞300万》的文章标题给吸引了。
打开文章,看到小姑娘的字,惊呆了。
小女孩天赋极高,但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不可取。
这样“老道”的用笔,和装裱店里常见的江湖体的点画一般无二,如果这么写下去,离正统书法只会越来越远。写这样的字都不如学田老师的楷书。
小女孩一看就非常聪慧,学习能力非常强,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就把字写的这么“像”。书法学习上,如果家长就想让孩子随便学学的话,练什么都无所谓,只要孩子喜欢练。但是如果家长有意今后让孩子在书法上有一定的成绩,就先别练了。停个三五年,到四五年级再正儿八经找个专业好的老师学习。
为什么要停呢,停一段时间的目的就是要“忘”,就是忘了现在的运笔动作和感觉,让手“生”一段时间,不然,即便再找名师点拨,也一时很难改过来。因为书法是高度的需要笔法支撑的对汉字的艺术表达,最终要有“书卷气”。魏晋以后,古今学书人的最高理想追求,就是直追二王。所以如果再纠正的话,受以往的不正确的固定动作影响,很难学会新的动作,这意味着难以形成在正确笔法下的书写感。这样改不过来的话,会产生挫败感。心理学上讲,动作记忆的保持时间很久,习惯性的动作之所以难改就是这个原因。
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就吃了自己练自己学的亏。小时候,也曾经是一手江湖体。但是,幸好坚持时间不算长,不然就改不过来了。即便如此,也是每天研究琢磨老师的运笔动作,下苦功改了将近一年。
曾经练过字、被自己或者他人误导过的人肯定有同样的经历。
历史上黄庭坚就曾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介绍下周越:
周越字子发,一字清臣,北宋初期山东邹平人,他是中国书法历史断层的重建者,门下出了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位重量级书家。宋四家里面有三位是他的学生,也是相当厉害了。但为什么黄庭坚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呢!是周越真的那么不堪吗?当然不是。
周越楷书
周越草书
是因为黄庭坚看到了笔法更微妙、结构更天然、气息更高古的魏晋二王书法。当然要摆脱时人之俗气。对于俗,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其实当下书坛好多书家也面临着脱俗的课题。一方面为了入展不能免俗,比如要精心打造作品,符合评委口味,或者干脆学评委的字。另一方面为了艺术还要脱俗,获了奖,成了名还要继续打造自己的艺术风格。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书法的取法很关键也很重要。
再看下王羲之的草书
王羲之草书
王羲之草书
王羲之的书法当然脱尽尘意。“钱压奴辈手,艺压当行人”,不比较就难论高低。外行人也能通过仔细对比分析,感受到两个人在点画处理上的不同。书圣之名,可不是浪得虚名。
以黄庭坚的决定聪明,他早晚能看到看到自己老师的不足,当他看到二王墨迹时,知道不能再学下去了,所以立马转学二王,这一变,最终成就了自己。他的草书独占宋代之鳌头,行书楷书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宋四家的米芾曾自述:“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札,自作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遂学沈传师,爱其不俗,自后数改献之字,亦取其落落不群之意耳!”米芾也转学数家,弃周越、苏子美,盖因其俗。后转学沈传师、学小王,盖因其“不俗”“落落不群”也。
再看小姑娘写的字,古人断不可能如此写。今天的人为了那点流量、那些虚假的无聊的掌声,在抖音展示自己孩子的作品,其行为已经俗了,又加上这一手字,极不符合小姑娘的气质容貌!君不闻伤仲永呼?况,学需精也,书法更要在取法对的前提下磨砺自己的笔墨。取法错了,今后想改,恐怕也没那个时间了。
标题答案——亏了。
2021.9.26于济南 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