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济宁10月7日讯 (记者 郝亚松) 嘟呐,嘟呐,嘟嘀呐……”每当响起这清脆嘹亮的唢呐声,人们就知道,有人在办红白喜事啦。有着“唢呐之乡”美誉的山东省嘉祥县,这叫请“响头”。
“响头”是嘉祥县老人对吹唢呐的一种统称,结婚生子、嫁闺女、子女考大学请客,甚至老人百年归去等红白喜事,经济条件好一点的都会请“响头”。如今正值国庆中秋“双节”,8天的小长假吸引了不少新人喜结连理,山东省嘉祥县孟姑集镇农村的一家婚礼中,就请来了“响头”。
“唢呐的演奏是有一定技巧的,既能够吹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又能吹出那种低沉的乐声,不同的演奏对应不一样的场景。”正在婚礼中演奏的张师傅笑着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里的不少婚礼都用音响播放音乐戏曲,在农村相对来说好一些,大部分红白喜事都会请来去演奏。”
请“响头”和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响头”一响,高亢而明亮的声音压倒其他所有乐器,把或喜或悲的情绪都渲染得更加浓重,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在民间成为婚丧嫁娶、喜庆节日的一种演奏形式。和用音响播放不同的是,在农村老人眼里,请“响头”代表着对对方的重视和尊重。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在电影《百鸟朝凤》中,讲述了人们曾引以为傲的手艺吹唢呐,后来却渐渐消失。影片对于唢呐这一手艺的描写引起了人们对于唢呐、对于民间乐器的关注。
考证“唢呐”的渊源,嘉祥当之无愧———出土于嘉祥的武氏祠汉画像石刻群,多处出现了吹奏唢呐的画像,这令全国乐坛的理论工作者为之惊羡和叹服。不仅如此,其中左石室第三石刻3男3女6人的乐队,有的吹管,有的吹箫,有的弹筝,可以推断,早在2000年的汉代,嘉祥的器乐使用已经相当发达,为唢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嘉祥涌现出一批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曹瑞启、曹体景等多次出访国外传授技艺,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受到赞扬并合影留念,奠定了嘉祥唢呐艺术在我国音乐界的历史地位。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 (唢呐)之乡”。
嘉祥唢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了各个流派,这些流派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各派有各派擅长演奏的曲目,形成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发展格局。主要有五大班社,任家班、伊家班、杨家班、曹家班、赵家班,分别处于嘉祥县中、东、西、北部。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功底深厚,音色感染力强,感情细腻,刚柔有力,其代表性曲目《百鸟朝凤》、《一枝花》、《山村来了售货员》、《婚礼曲》等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