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般是新闻的淡季,新闻时评的高手、评论家、时评作家也是& amp# 039;巨耀宇说谎& amp# 039;进入模式,职业激素进入休眠期。
虽然这个时节,并不缺少话题以及由话题引发的口水,但这似乎与职业评论员没什么关系,任由话题热火朝天、口水汹涌,职业评论喜欢宅在自己的世界里,坐看云起云舒,享受难得的假日清闲。值得惊喜的是,在今年春节,我们看到一股清新的力量悄然出行。澎湃评论己亥年春节,推出了特别策划“新青年•中国年”专题,邀请90后评论员、大学生,力图呈现当代新青年眼中当下的乡村与城市和未来的中国。澎湃评论的这一特别策划和专业行动具有丰沛的社会和专业意义。这群90后评论员和大学生没有用高分贝的口号占领刷屏的C位,而是用一个个结结实实的行动,亲临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现场,用他们新鲜的眼光和思想去打量当下中国,思考未来中国。
90后这一代年轻人,经常为社会舆论标签化,而这种标签化夹带了不少负面的想象和偏见。究竟90年后这一代青年人他们在关注什么?牵挂什么?思考什么?做什么?其实,他们之外的人不一定能真正理解,甚至离他们最近的人,比如父母、师长,都不一定理解。不信,你去B站、抖音看看,90后在这里的嗨皮与烦恼,我们这些“过去时的青年”恐怕不会理解,感觉80后、90后、乃至00后这些年轻人,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新物种。能不能就此粗暴地断言,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认为他们是高度小我、不关心家国天下的一代?显然不能。
澎湃评论的这次特别策划,从小样本的角度,让我们看到90后之“新”,以及他们眼里的中国之“新”。 他们不仅看见中国的变化,思考这变化背后的问题和机理,更加值得点赞的是,他们用具体的行动,介入热气腾腾的中国实践。他们的文字感性且理性,他们的视野微观且宽阔,从各自的人生始发站出发,短焦与长焦并用,情感与理智同行,用一个个短章,拼接成一幅宽幅的中国年画面:
“赋予新年新意义的,就是新的仪式感,这样仪式感下的新农村更文明、更优美,新年这几天也真正成了更文明的仪式……从腾冲到永康,我的见闻告诉我,方志敏笔下理想世界,正在它的轨道上逐渐成就。”
“吃的食物在变,背后是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愈加频繁,不同城市的生活体验愈益接近。”“吃饱穿暖后,人们开始关注身体健康,希望自己能和家人相伴更久,本是一种社会发展、人们追求有品质生活的表现。”
“家乡风物就是这样的令人牵挂,无论小城的发展多么日新月异,但在烟火升腾中,总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俗世生活的乐趣。”
“现代化都市和标准化服务在全国各地都不稀罕。保留自己的独特之处,或许才是小城市与大都市得以区别的生存空间;守住自己宝贵的‘不变’,才是城市的财富、游子的乡愁。”
以上是我从这一批90后的文字中剪辑出来的吉光片羽,从中不难看到他们眼中的年俗仪式和故乡风物,他们所见的家国。在这批90后的评论员和大学生眼里,春节这一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再是外宾眼里的“隔岸”景观,而各具风姿的节日“浮世绘”。这种天涯共此时的春节景观,积淀了厚重而绵长的过往记忆,同时也风姿万种,各具个性。各地的节日风情,用不同的打开方式,呈现同一主题的多元变奏,呈现出中国之博大,其文化之丰盈。
但如此博大、丰盈的中国春节,在很多时候,被人们潦草地简化为一副单薄的样态,甚至被有些人理解为“回不去的乡愁”。这次澎湃评论用一种别致的行动,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做一次深度的家国观察。澎湃评论大胆启用了一批90后的评论员和大学生,让他们走出书斋和城市,重新回到他们生命发芽和人生起程的地方,再次打量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把自己整个儿放进去,沉浸式体验,深度体验节日的“在场”。他们眼里的故乡不再是鲁迅笔下的“故乡”,而是一个个生动的原乡场景;与此同时,他们又能从“小我”中跳出来,从一个个故乡细节中走出,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以更宏大的视野和更理性的角度省思“远方”和“家国”。
评论写作,仅靠思想的单飞,必将行之不远,离开实践的厚植,思想的芦苇不会茁长、葱茏。古有智者云,知行合一。陈望道先生早年为复旦新闻系题写的系训是“好学力行”,均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但知易行难,真正能把知行合一变现,也是有难度的。欣慰的是,我们看到这批90后评论员和大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国土地上知与行,与时代同向同行。(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新青年•中国年”专题策划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