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随便到一个地方,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根脉。有好多地方,单是听名字,就知道其在历史上是有过重要一席地位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安阳辖下的一个村庄,然而其名字却是叫“城”。说到这里,相信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是的,这就是古城村。因为以城命名的村子实在不多,在安阳,大概也只有这个古城村了。
古城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的最北边,浊漳河的南岸。说是在漳河的南岸,其实说是在漳河的东岸也可以。因为源自山西的浊漳河在太行山里左冲右突之后,在这里拐了个S形的大弯,在古城村东北,与同样源自山西的清漳河相汇,向东南而去,古城村既在河东,又在河南。而河的对面,就是河北涉县的合漳乡地界。
古城村有“古”和“城”两字组成。汉语字典中对“古”字的解释有三层含义,第一表示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第二是专门对古体诗的简称,有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第三,姓。说文解字注:古,故也。
城,既指围绕都市的高墙,又指都市。《说文》中有:城所以盛民也。《墨子 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公羊传定公十二年》:百雉而城(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叫城的,一般都是有城墙的具备一定防御能力,有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居住地。
古城也不例外。不过古城的历史要更久长些。说起古城的历史,还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清康熙壬午(1702)年《王墓寺碑记》记载,这里曾经是赵王避暑的地方。在村南边的山上,至今仍然还留存有赵长城的遗址。
还传,隋朝末年的刘武周也曾在这里称王,建林庆州府驻古城。
如今,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洗礼,古城村的辉煌早已不再,四周的城墙和城门也早已是荡然无存,然而作为曾经的古城,古城村的规模和格局还在,排列整齐有序的街道,东西绵延3100多米的街长,在周边方圆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古城村背依青山,直面漳河,四周山环水抱,气候适宜,风景秀丽。这里虽然是山区,却由于紧邻漳河,水稻反而是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成为当地有名的鱼米之乡。这在整个安阳都是极其罕见的。
古城,古城,远古的不说,村中留存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是不少的。古朴的街巷,
精雕细琢的门楼,
完整的四合院,看起来还是很有感觉的。
古城村虽然很“古”了,但终归还是保留下了一些历史的印痕的。最出名的就是村东的城隍庙了。
大家都知道,城隍是护城之神,是当地的守护神,一般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中才有的。后来的城隍庙被细分为“都、府、州、县四个级别。在安阳老城,同时存在有府城隍庙和县城隍庙两个不同层级的城隍。在古城村中,不但有城隍庙,而且规格建制还特别高,名曰“京城隍庙”。
古城村的京城隍庙主殿座北朝南,主殿门头上挂着一匾,上写着“护国祐民”四个金字。据说里面供奉的是龙王。令人不解的是旁边的柱子上还张贴着一张写有“女士止步”的提示条幅,不知是缘于何种讲究?
大殿正前,是一个有八根方形石柱建成的拜殿,殿内支有一张经过石匠精心锻打过的长青石条桌,应该是用来摆放供品所用。
再往前(南),是一座八角亭,只不过变成了四根立柱。柱子仍然是石柱,但这四根石柱却是圆形的。据旁边的老人讲,这些柱子原来都是木头的,后来重修时换成了石质的。这座亭子应该是供有一定身份的人前来上香祭拜时休息所用。
这些个建筑也是一律飞檐斗拱,檐套檐,拱摞供,屋顶装饰得精美华丽异常。院里或立或卧,有许多明清年代的石碑石刻,见证了这座庙的历史。
在主殿龙王庙右侧的陪殿上,写的正是“京城隍庙”,显示了这里曾经的与众不同。
院里还有二郞殿、
药王殿和关帝殿
等其他几座偏殿。
与古代大多数寺庙一样,南边正对大殿的是一座戏楼。
这座戏楼面阔三间,青砖灰瓦,木柱木梁木隔断的屏风,古色古香,倒还是古代的建筑。
与一般的庙不同,可能是由于这里的南边是山的缘故吧,古城村的城隍庙大门却是座西朝东开的。
在大门两侧还建有钟鼓二楼,
不过看样子应该是后来新建的,至少那口铜钟是后来新挂的,因为钟上刻着公元二0一五字样。
在古城村,除了城隍庙,还有一座古庙,上面写的叫虫目王庙,
想来应该是叫虫王庙吧,目的自然是为了祈请虫王驱除害虫,确保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虫目王庙建在村西路南一高台之上,背靠漳河,南面古城村,有一座十分雍容华贵的门楼,
从正面看是城门楼,进到里面看却是理座戏台。
不过可惜看起来像是后来重建的,新更换的石柱也显得不伦不类,
显得过于粗糙。
古城村的历史很厚重,古城村也很大,我们对古城的了解还很少。但愿一些有心人和有识之士能够发掘出更多有关古城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