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应石头之托,空空道人将故事抄录问世传奇,从此“因空见色,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情僧”。
自古僧道有别,而空空道人看过贾家故事后,竟然完成了由道人到“情僧”的身份转变,这样特别的情节,曹翁到底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道人”和“僧人”分别是道家和佛家的称呼,修的是不同法门。
汉语词典注,“道人”①旧时对道士的尊称;②古代也称佛教徒为道人;③〈方〉佛寺中打杂的人。
正史、洞窟壁画石刻题记和写本等资料中,有许多僧人自称或他称“道人”的资料,还有道士们自称或他称“道人”的资料。比如,佛家便有“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不如供养无心道人”之说(无心道人便是无心无念在参禅的人),还有“三空道人悟道因缘”的公案等等。由此看来,佛、道两家对道人的名称本就是交互使用的。
第一回共出现四处道人,第一处是一僧一道,第二处是空空道人,第三处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第四处是癞头和尚、跛足道人。
一僧一道中的“道”确“道士”无疑,这“僧”也即是茫茫大士、癞头和尚,这“道”也即是渺渺真人、跛足道人。
“空空道人”从字面看亦可为道亦可为僧。
源易缘认为,此处空空道人的“道人”与“俗人”相对,指修道之人,从其悟色空的文字看应为沙门,即出家的佛教徒。他有别于开篇的一僧一道,那一僧一道已成仙成佛,是太虚幻境的使者,为人指点迷津、超度众生。而空空道人是自以为悟道却未真正悟道的修行者,后因空见色,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终才悟了道。
读红楼的人多认为“空空道人”是作者虚拟的幻异人物,是作者的假托,以此引出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红楼故事。但细品头两回,绝非如此简单,源易缘认为,作者有更深的道理在其中。
其一,向世人阐述作者的文学思想。“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也即一场传统文学思想与作者的文学思想之辨。石头代表的是作者的文学思想,“空空道人”代表的是传统的文学思想。
“空空道人”向石头质疑:第一不可考,第二无理朝政、治风俗的善政,恐世人不爱看,否定了以红楼梦的传世价值。石头批倒许多传奇、理治之书,辩言:不落谷套拚命别致新奇,亦令世人换新眼目。
为突出不落俗套之奇,作者在下文又借甄士隐梦游太虚幻境再次进行辩证。那僧道:“历来风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未将儿女私情发泄其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真情痴色鬼、贤愚不肖,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脂批多处有“不落俗笔”、“可笑近之小说”、“最恨近之小说”等字眼。
又批: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再批: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
鲁迅先生评红楼梦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其二,由“空空道人”自“空”悟“空”,突出“情”字这个命脉,也即本书的立意-----“大旨谈情”。
再看石头向“空空道人”一番辩论后,脂批:余代空空道人答曰:“不独破愁醒盹,且有大益。”这大益便是“空空道人”由空----色----情----色----空的醒悟,这中间最关键的是“情”字。
先来看佛家的色、空、情,与世俗的理解截然不同。在佛教里,色是宇宙一切物质及未发现而与物质同类者,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空不是指什么也没有,也不是空间,而是指事物皆因缘俱足而生,缘起而生,缘灭而亡,本无固定不变之事物。空也即物质非根本存在,没有真正的实体。所以“缘起性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家的“情”并非普通的“情”,而是爱心,慈悲心,欢喜心。凡夫之情,系于贪著;圣人之情,系于慈悲。佛不多情,怎会为众生寻求救度。人之情到极处,方思离俗而为僧。
“空空道人”改名“情僧”,宝玉“情情”、“情不情”,“开辟鸿濛,谁为情种?”......曹公大旨谈情,其有意有何?难道仅仅是风月情事、悲欢离合、人情世故、世道人情吗?值得思之思之。
参考书目:《脂砚斋评石头记》《红楼夺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