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新片[影]可以说是增加食欲。
自从9月6日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国内观众足足又等了23天,才终于能够一睹真容。
我们就不用。
早在威尼斯,《看电影》的老编辑就在首映礼现场看到了国外影迷“激动地使劲鼓掌”。果不其然,[影]海外口碑很好,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0%,MTC评分88,《好莱坞报道者》专访了张艺谋,并称[影]“令人惊叹”。
《好莱坞报道者》
张艺谋的古装巨制在海外一向受欢迎,评价高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影]在国内首映后的口碑一样很好,豆瓣上最热的评论都给了五星,还有人称其是张艺谋新千年最好的作品。
看了首映的国内影迷,评价普遍很高
这种好评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之初是不存在的,[英雄]翻身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情。
[影]好看在哪儿?
影片的画面是种美的实验,水墨风格使得国画传统在大银幕上展现新的生命力。相较于[英雄]种明丽大胆的色彩运用,[影]呈现一种收的状态——留白、写意、传神,这正是水墨画的灵韵所在。
若只是画面美,观众不会买账。
在美的形势下,张艺谋讲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病入膏肓的沛国大都督及他意气风发的替身影子,如太极阴阳图般相互统一、对立、转换。就像王侯将相下了一盘棋,他们都以为自己是棋手,但其实都是棋子。
张艺谋关注的是在权谋斗争中,那些本如棋子般的小人物。在善与恶交织、义与欲较量中,命运到底能激发出什么样的人性。
这个故事中人物与命运的对抗,像希腊悲剧;演员的表演方式,颇有舞台剧的感觉。结尾处的高能只能用跌宕起伏形容。
看[影],不免惊叹于水墨画风,不免惊叹于对冷兵器的想象,不免惊叹于两个邓超的无痕同框,更不免惊叹于人性的复杂与不可捉摸。
故事讲得好,和画面之美相得益彰。虽难称“至善至美”,但也可以说是“文质彬彬”了。
这么一部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呢?
10月5日将在全国上映的[张艺谋和他的“影”],纪录了[影]的拍摄全过程。
[影]的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10月5日上映
[影]我们已经推过了(点击回顾),这次要说的是幕后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
这部纪录片我们看完最直观的两个感受就是,拍电影真难,张艺谋真的不像68岁的人。
生命力,与年龄无关
▼
剧组的人,说用两个字足以形容张艺谋——认真。
为什么说张艺谋不像68岁的人,也因为这一点。上了岁数的人,给人以衰老的印象,多半是由于生命力的消退。而张艺谋在拍电影时,那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张扬状态,使人完全无法联想到“衰老”。
在创作这件事上,他比许多年轻人的生命力更为旺盛。
张艺谋的这部[影],承载着他的生命力。
他明确地知道,要拍的是一部完全中国的影片,要求道具中不出现任何西方元素,不要像日本,不要像韩国,要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中国的。
他以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水墨风为影片基调,为了制作出这种效果,连对窗子上的纱的灰度和透光度,都有着很细致的要求,稍有出入,就要全部换掉。
棚里拍的,纱是开拍前一晚上换的
为了做出中国的服装,设计师陈敏正便以最简单的汉服为基础,只在上面进行晕染和泼墨处理。人物一动起来,便像墨汁在水中散开,似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
张艺谋要求不加入任何现代图案,西方元素
张艺谋还追求真实。
从道具到表演再到拍摄,都能用真的就不用假的,能用本人就不用替身。
片中的两个对峙国家,炎国和沛国,从国名就能看出来水火不相容。两国的兵器也颇为讲究,炎国的杨家刀和沛国的沛伞,一个阳刚,一个阴柔。从概念到兵器的工艺设计都很有东方色彩。
这两件兵器,都是真东西,杨家刀足足三十斤,沛伞也有十余斤。
杨苍(胡军饰)和他的杨家刀
田战(王千源饰)和他的沛伞
为了追求战争的真实效果,导演要求实战。
虽然张艺谋有意弱化片中的大场面戏,但是一场“死士”用沛伞作战的戏,还是动用了三十名演员,从石板路坡上一齐滑下。
拍这场戏时,剧组所有没有事情的人都来了。他们拉着绳子,这绳子能让沛伞转起来,每拉一米沛伞能转六圈。“死士”躲在伞里,抵御敌人的弓箭,同时还要用驽射击。
拍摄时便拳拳到肉,刀刀见血,成片看上去自然真实震撼。
杨平(吴磊饰)躲避沛伞
片中还有很多体现出以柔克刚的打戏,这些戏也是主演亲自上阵。
片中三场琴瑟和鸣的戏,是邓超和孙俪二人苦练多日的结果。
孙俪在进组前便跟着老师学了琴、瑟、筝,进组以后每天继续学习,到最后,完成了张艺谋所说的“让观众明明白白看清,这都是演员演奏的”。
邓超抚琴,孙俪鼓瑟,三场戏体现出来小艾和两位夫君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要演奏好,更要表演好。
琴瑟和鸣
境州之战那场戏,小艾和子虞不是琴瑟和鸣,而是琴瑟相争,随着音乐烘托着战争的气氛,二人的关系也紧张到了极点。
[影]的配乐极好。
捞仔用琴瑟箫配合水墨丹青,二者相辅相成,将传统艺术的美感与特点都呈现出来。这很难得,在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西方音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音乐不被大众所接受。
但在[影]中,传统乐器重拾了在戏曲表演时的作用,无论是从情绪、气氛还是美学的角度来说,都恰到好处。
片中有个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雨。
[影]几乎所有戏都是在雨中拍的,雨不仅承担着剧情任务,还要增添水墨画风韵。张艺谋说:“这是一部水墨画似的电影。水墨是什么?只是黑白灰吗?并不完全是。流淌着的水的晕染和黑白灰的结合,人在黑白灰的世界飘逸,就是一种水墨画的感觉。”
这些雨大多是人工的。拍戏时,雨不合适,张艺谋宁可等上四十分钟,也要拍最完美的画面。
水墨丹青,是怎么打造的?
▼
张艺谋的认真,需要整个剧组的认真来支撑。
在[张艺谋和他的“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剧组的努力。从剧组厨房师傅,到制片主任,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儿,各尽其职。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场在水里拍的戏,演员举着木头盾牌,但拍摄效果不好,盾牌之间有缝。于是道具组连夜做出来新的木头盾牌。
一个电话,彻夜赶工
在竹林中的雨戏,无法把大型设备运进片场,只能是现场特效师张涛举着喷头“下雨”,可效果很差,一天连几个特写镜头都没拍好。于是他发明了一种特制喷头。
张涛:“我就是一个下雨的,为什么要我懂那么多?”
有些镜头拍了出来,却出于整体考虑没有用到,比如大场面的戏拍了很多,但导演还是想专注于真身和影子的矛盾,弱化了场面戏;比如阴柔诡谲的死士,为了特写淋在水里一整天,成片中出现的却全是群戏。
饰演死士的年轻人,练阴柔舞步,一个特写拍几个小时
不过更多的还是圆满。
剧照师白小妍每天两三点睡觉,八点半起,套着垃圾袋穿梭于总在下雨的片场,带给我们最初的惊艳——
多少人看到这张海报就开始期待
白小妍因为喜欢,所以不会停止
动作设计谷轩昭带领他的武师们,一次次试验出最能体现以柔克刚的动作戏,禁得起240帧/秒的慢镜头下,观众的凝视——
十秒钟的背后其实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郑恺去公园找大爷学书法,才能演绎出一位风流的君主是如何挥毫泼墨的——
郑恺练了很久书法
分饰二角的邓超,两个月减了四十斤。
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在减肥后,要把同框的戏重新演一遍。每一个表演的节点、呼吸的节奏、相互之间眼神气息的微妙反应,都要诠释得一模一样。
这是对邓超的考验,也是对剧组的考验。
为了子虞和境州碰杯的画面,剧组用钢丝拉线定位,用节拍器帮助演员找节奏,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仿佛是两个邓超同时出现——
此外,片中真正的影子,是封柏——邓超只能一次演一个角色,子虞或境州,剩下的那个人由封柏暂时替演。等邓超演完了两个角色,戏中就没有他的存在了。
不过张艺谋说封柏是幕后英雄,还在正片中给他安排了一个露脸的小角色,通信兵。
早在2006年,封柏就出演过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饰演一个小士兵。
两个月前,封柏跟演“境州”的邓超搭一遍戏;两个月后,再跟演“子虞”的邓超搭一遍戏;两个人两遍都要做到完全一致
文化寻根,中国影人的匠心
▼
这部纪录片没讲别的,只讲了中国电影人的匠心。
对道具组、漆工而言,是工匠精神;对演员而言,是基本的素养;对摄影而言,是对美的追求。这都是电影人的匠心。在阴阳合同、假发票等“税务大地震”频发的演艺圈,匠心难能可贵。
从2014年初次商讨剧本,到2017年10月份正式杀青,[影]是细细打磨出来的电影。它承载着传统文化在电影中新的生命力,承载着剧组上千个电影人的心血,也承载着张艺谋的匠心。
之所以让这部纪录片上院线,就是想让大家更了解影片的制作过程,也让大家都看到,中国有一群电影人默默地、认真地在完成作品,他们有理想,有工匠精神。
这在负面新闻不断的演艺界,是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张艺谋背负了许多指责:拍得现实了,有人说他丑化中国形象,供外国人消费;拍得浪漫了,有人说他华而不实,用东方美欺骗外国人。
近年来[英雄]口碑的翻盘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张艺谋对自己要拍的中国想的很明白,越来越自觉主动。他说——
一开始我们是第五代导演,拍民俗起家,婚丧嫁娶等各种事情,是很有特点的民俗民风。但那时候其实还不是很主动,只是觉得挺特别、有特点,我们也被它深深吸引。几十年走过来到今天,电脑技术这么发达,当题材无所不能的时候,你会很主动地、很有心地要再去探索这些领域,即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你会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它已经不是要去博人眼球、也不是猎奇,而是你要有自己的源、自己的根,有你自己最正宗的味道,你是跟别人不一样的。
所以他拍了[影]。
他始终在探寻属于东方的表达。
只有属于东方的,才是能输出的文化;只有能输出的文化,才是有竞争力的;只有东方文化有竞争力,才能矫正西方中心主义。
“有时候你不一定跟着漫威、超人跑,不一定是西方那套动漫的东西,反而是中国风,特别有意思,特别有自己的特点。拍了这么多年电影,其实这点越来越深,就是还是中国人,还是中国文化,我觉得这点永远不能丢。”
这是中国电影中的寻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