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腊月,农村里的年味儿就重了许多,小镇上的集市,从5天一集缩短成了3天,3天一集的地方,已经变成了每天都是年集。南阳的大葱,广西的蜜桔,嵩县的红薯,更多的,是价格便宜的小孩儿棉衣,以及用沙哑嗓音吆喝的:“栾川豆腐来了啊,酸浆豆腐,热豆腐咯……”
栾川县石庙镇的集市,源于民国初期,最早的集市场地,在靠近石宝沟的伊河滩里。村里73岁的张大叔告诉作者:“恶霸”家不想跑腿去栾川赶集,就叫附近的老百姓在伊河滩摆摊成集。这儿是往卢氏、西峡去的交通要道,以前人也不少,就有人在那乱坟岗里搭庵子,脚蹬石支锅头卖羊汤,再卖点锄桨撅把之类的,慢慢就成集了。
【注:恶霸:解放战争时期的当地反动地主,现在石庙街就是在原有庄寨基础上修建而来。脚蹬石:坟茔脚头通常摆放几块大石头,主要作用是避免泥土流失,便于寻找坟墓位置,俗称脚蹬石。】
石庙镇的大集,是三天一次。
随着沧海桑田改变,现在的集市位置就在“恶霸”家的寨子里面,而原来的集市老街,一部分被河滩覆盖,一部分盖成了社区。
就像今年流行的那首神曲:“你别走~”“我不走!”上一年春节没怎么影响到山区农村的疫情,又扭扭捏捏赖着不愿意离开,让深山里的年集也缺了不少热闹劲儿,集市上摆摊的人不少,赶集的似乎还不多。
70岁的栗大叔把摊位摆在集市最边上的货车缝里,他自己也有车,不过是一辆脚蹬的三轮车。
这一集,栗师傅是市场里唯一的一位修鞋匠,手里拿着一把剔骨刀,正准备修理新钉的鞋跟。
“老栗,抵脑【方言:头】抬起来么,叫惹【ra】给你好好拍拍,上电视哩!”围观的人向栗师傅打趣道。
“镇大年纪幺【yuo】臭【xiu】老汉儿啦,上啥电视,上了也没人看。惹镇暂【方言:现在】都是看那大闺女小媳妇扭屁股哩,谁看咱臭老汉儿?还不胜包【方言:别】耽误我修鞋。”栗大叔看了镜头一眼,淡淡地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老栗,咱街上那五六个都快叫你熬死了,别哩,再没人弄这了吧?一双鞋10块,一天弄30双,啧啧,就是300块,可不赖!”
“嗯,可不赖,来来来,给你那皮鞋脱了修修,你给我300块。能球哩不轻,这一辈子也没见过一天300块……”
鞋跟修完,终于有了几分钟休息时间,栗师傅点上一根烟,收了台子上的6块钱,跟作者拉起了家常。
师傅的姓氏较为少见,他说整个石庙镇,姓栗的只有两家,还是老辈子的兄弟。这个姓主要在山那边的叫河乡,那儿有一个栗树街,全村一千多口都姓栗。
30年前,栗师傅曾经是一个包工头,带着十几个人,在附近盖房子做工程,后来受到一些原因的影响,回到了石庙,看街边修鞋的生意也不错,于是转行做起了修鞋匠。
“那时候干工程没有现在贵,就是挣点儿出力钱,后来不干了。原来,俺这街上有七八个修鞋的,生意嘛,说不上多好,见天都有活。现在不行了,人都有钱了,那几百块的皮鞋,没穿烂都扔了。沟里人倒是不舍得扔,也不想多花钱,有哩自己买点502胶沾沾就妥了。没啥生意,都是撞得,哪天撞住了,还有几个活,撞不住了,干坐一天,只当歇歇……”
栗师傅做修鞋匠,最初只买了一台缝纫机,割鞋底的剔骨刀,是捡来的,另外一把阔刃的割刀,是用报废的带锯片自己切割加工的。原来捡的那把剔骨刀早已经磨得没有钢刃了,手边的这把,是近几年新买的。
“原来那把,磨下去一半还多,就剩下一指头那么厚,这把也用不了几年。”
“平常街上就俺俩人,今天那一个会是有事没来。咱是有这点家当,不干活净歇着,也不是个事,出来耍哩么,见人了说说话开开心,也怪美。老村都搬下来了,都住的社区楼房,老搁屋里不出来,着急。坐一天,能挣个10块8块的,买盒烟就中了……”
大叔的身后,是他的工具车。“这好,不用油不用电,搁到楼底下也不怕偷,一顿吃一个蒸馍,都能跑了。不像恁那车,没有油它不会走……”栗大叔对生活很乐观。
“现在年轻人没受过苦,光知道享受,俺们小着时候,吃都没啥吃,过年了,弄点洋麦面,兑一多半白玉谷面,过年就吃那。到镇暂,也都还是闲不住,不是说咱家里没钱花,主要是不想闲着,人呀,一闲得很了,就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