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抚顺李延国
在抚顺市东洲区茨沟街沟口,一栋新保温的老楼下,挂着“山东半岛水碱呛面馒头店”的招牌,显示着山东面食特色。
抚顺市东洲区茨沟市场
经营馒头店的是来自山东省菏泽的台文泉母子。妈妈替儿子照看摊点,儿子台文泉负责和面、发面、蒸馒头等一套工序。他们到茨沟街经营山东水碱馒头已有十几年的光景。
馒头点
在家乡菏泽,人多地少,受老一辈人闯关东影响,他们选择了接近家乡气候、环境的辽宁抚顺。在茨沟,绝大多数人是当年闯关东和他们的后代,菏泽人又占了相当比例。山东人喜欢面食,他们选择了做馒头生意,作为创业的开始。
购置了蒸馒头的炊具,联系了批发山东面粉的供应商,在茨沟街北临街的老楼底层悄然开张。以后又搬到人流密集的沟口18路市场附近,生意逐渐好转起来。茨沟老年人多,自己发面蒸馒头费火又费事,年轻人下班花5角钱买上几个热腾腾的白面馒头方便了许多。
台文泉的妈妈在售货
抄着浓浓的山东口音,让顾客即陌生又熟悉,因为许多人的父母早年说过家乡话,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听到乡音,老人们感到亲切,似乎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台文泉性格腼腆,总是带着微笑,散发着温暖。老百姓觉得,即使再好的山东麦粉,水碱发面,只有家乡人才能做出真正的山东味道。有时,老年人站在落了十几层的笼屉前,手拿半导体闻着笼屉散发出麦香带来的幸福时刻,让人动容。
台文泉
台文泉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每年要从春节歇业到正月十五,回家过春节。走的前几天,他会比平日多做一些馒头,方便老主顾存储起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面食味道。
在家乡短暂的几天很快过去,台文泉需要及时赶回来。他割舍不下与顾客建立的良好关系,另外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多出许多面食加工店,他怕失去固定的客源。
说来你不信,靠在龙凤捡破烂、收废品,张有成给老家山东沂水县的两个儿子娶上了媳妇。家住茨沟19号楼的老张,今年已有80岁。黝黑的面孔,高高的魁梧体格,让你联想到水浒传里梁山伯的英雄好汉,山东大汉的形象立体起来。
山东沂水县人张有成
每到夏季,他和老伴蹲市场卖点蔬菜。那是在北龙凤自己开荒种地,没有化肥的蔬菜,当地老百姓比较认他的绿色食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的收成不好,40多岁的老张投奔当时叫露天区、在塔湾居住的姨妈。在北龙凤抚顺制钉厂先租后买了一间平房,2005年赶上了棚户区改造,置换到50多平的楼房。
龙凤是矿工居住区,当年矿工收入高,在抚顺比较富裕。老张在这里靠捡破烂,连带收废品,给儿子娶了媳妇,去年回老家参加了孙子的婚礼。抚顺是自己的风水宝地,晚年选择在龙凤定居,老张感觉挺自豪。“龙凤的人真好,我这外来的山东人,没人欺负我。”内心的感激写在老张的脸上。
岁数大了,除靠种菜换点钱,政府给他办理了低保,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邻居对老张比较帮衬,把一些不用的东西送给他,减少了不必要的生活支出。
老张说话大嗓门,邻居和他开玩笑,说老张的山东话比大衣哥朱之文地道,要是上星光大道保不准能出名。
“纸壳、书本、旧塑料,电视、洗衣机、暖气片换钱了。”每天,龙凤的大街小巷,密集地就出现山东人,骑电动车、三驴子收废品的身影。挂在车上的喇叭,浓浓的山东味,显示着山东人的存在感。
有一次,妻子山东嘉祥县在沈阳做生意的亲属来抚顺,拿出厚厚的通讯录,他说出的一组数字让我吃惊。仅山东嘉祥县在东北收废品的达数万人。他自己也从小打小闹推倒骑驴走街串巷收破烂,到如今有工厂大客户,形成产业链规模。为规范市场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嘉祥县在沈阳收废品的成立了民间组织。协调与政府的关系,维护自身权益。他们信息来源渠道广泛,那个城市、工厂拆迁,第二天就会出现山东嘉祥的收废品大军,很多人已经把家安在东北。
在龙凤十栋楼,李营利的名字不一定有人知道,在龙凤提起收废品的“小山东”老百姓都认识他。
小山东在龙凤矿俱乐部前,总是乐呵呵的
小山东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当年投奔龙凤的亲属,来抚顺下了火车兜里只剩30多元。没念过几年书,肯吃苦的他,先是在龙凤矿前市场干装卸力工。后来看到龙凤棚户区改造的商机,加入收破烂的队伍。善于沟通,很多当地的单位、超市、饭店成了固定客户,买卖好做了许多。
个头不高,脑瓜子活蕴,最近又增加了收购古玩、老物件的项目。干废品这行,缺斤少两的不少,小山东严守着做人底线。不忽悠人。前几天,有人冒充自己的旗号,气得他在抖音骂娘,看来小山东挺在乎名声。
围着龙凤的大街小巷一天转几遍
小山东最倒霉的事,前几年开蹦蹦车车闸没搂住,将休闲的老人撞上,赔了人家二千元。正通公司退休工人孟秀华说:“小山东人不错,干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有股正能量。为山东人长脸。”
在龙凤待久了,每月有三、五千元的收入,温饱一点没问题。收工后,小山东习惯玩玩抖音,发表一下对当下的看法。破天荒地在抖音上为自己征婚,话语虽然大实话,但挺尖锐有些得罪人。如今小山东年满49岁,还是孤身一人,不知何时才能有个家。
早年,我在查阅一份资料得到一组数字,在抚顺煤矿,上世纪二十年代闯关东的山东人、河北人占百分之八十,京、津等地占百分之二十。
作者与来龙凤矿采访的省作家白翠兰【右1】林立【右2】杨砚【左1】合影 辛宝贵摄影
闯关东到抚顺龙凤、搭连煤矿的山东人大体分几个阶段:
一是挖煤采矿,从龙凤矿开采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些被抚顺炭矿、把头欺骗而来的山东人,他们和他们在龙凤繁衍生息的后代,构成了占大多数的今天龙凤人。代表人物龙凤矿副矿长刘振山。1940年从山东临清县被牟家大柜招工把头,以“抚顺煤矿吃的好、穿的好,还给开工资”,骗到龙凤矿。
日伪时期闯关东的山东人
二是日本投降后到1948年国民党时期,躲避家乡战火,想到抚顺煤矿淘金的山东人。
三是新中国建立后,矿工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投亲靠友,“盲流”到龙凤的一批山东人。代表人物龙凤矿采煤二区104队工人高广启。1959年兄妹五人投奔在龙凤矿的四爷,并挂号工作。一生献给了采煤事业,1988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被誉为“矿山的脊梁”。
证书
四是顶父辈号头,从山东老家来到龙凤矿工作。有的带着妻儿,前前后后有几百人。代表人物龙凤矿信访科科长寇志胜。1980年顶替爸爸号头,分配到井巷区开砌二队。七十年代,抚顺矿务局规定,井下工人满10年工龄妻子、孩子可以办理城市户口,解决了子女上学、粮食供给问题。
改革开放后,来到抚顺龙凤闯关东“淘金”的山东人,主要从事收废品、卖菜、开饭店。他们以淳朴的山东人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龙凤人的尊重,为龙凤地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