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要打造劳务品牌,围绕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加强省内和区域间劳务对接,多渠道开拓劳务市场,做到标准化培训、规模化输出、全程化服务。
不久前,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共同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备忘录》,支持河南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重点打造“河南护工”“河南码农”“豫农技工”“河南建工”“河南织女”“物流豫工”“河南跑男”“豫菜师傅”“豫匠工坊”“河南电商”“珠宝豫人”等省级人力资源品牌,遴选培育100个区域人力资源品牌,将人力资源品牌打造为河南就业名片。
从劳务品牌打造,到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正在成为河南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技能提升是塑造劳务品牌、促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收的核心措施,我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劳动者“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
小手艺“创”出新生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通讯员 李小伟 于新豪
“哒哒、哒哒、哒哒……”在位于鹿邑县化妆刷产业园的河南正一产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化妆刷制作女工王新芝右手捏着墩杯旋转着碰击案板,一把羊毛转眼变成整齐的球状毛束,只见她左手拉起细线拦腰扎起毛束,手指翻飞,眨眼工夫一把化妆刷的毛刷部分就基本成型。
“这个工序叫墩杯,是制作化妆刷的关键工序之一。王新芝就是凭借墩杯‘绝活’获得今年全县化妆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的,县里还奖励她3000块钱呢。”生产车间负责人刘明臣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位技术能手。
31岁的王新芝从事化妆刷行业已有10余年时间。“原来在村里小作坊梳羊毛,后来去了浙江义乌,在化妆刷厂里从事化妆刷配装工作。那时候做的化妆刷属于中低端产品,产品比较粗糙。”王新芝说,好在逐渐熟悉了化妆刷的全部制作流程。
“后来去了深圳一家大公司,专门生成品牌化妆刷。”王新芝介绍说,品牌化妆刷的生成标准和工艺流程要求极严,这也让她下决心钻研化妆刷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
2012年,王新芝和丈夫决定带着孩子回到老家鹿邑。“带着孩子在深圳工作很不方便,家里化妆刷企业也不少。”王新芝说,回来后进入了位于县产业集聚区的海新化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很稳定,更重要的是可以照顾家人。
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陆续向内地转移,像王新芝一样返乡的化妆刷制作工和公司老板逐渐增多。为了顺应从“东南飞”到“燕归巢”的变化趋势,鹿邑县在2015年前后出台了系列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并在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了千亩化妆刷产业园,从尾毛到化妆刷,从代加工到自主品牌,产业链条不断趋于完整。截至目前,该县产业集聚区入驻尾毛化妆刷企业140家,吸引全国专业化尾毛产业技术工人1.8万多人,吸纳本地就业5万多人。
“我县在职业技能提升上探索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式,聚焦产业转型、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强化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特别在化妆刷制作工的技能培训上下了大功夫。”鹿邑县人社局技能培训负责人刘红告诉记者,今年全县共举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31期,培训各类技能人才5671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实现了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提高了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收入。
“现在一个月工资8000多元,老公也在化妆刷行业工作,月工资7000元左右,我们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孩子成绩也不错。”王新芝笑着告诉记者,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像王新芝一样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的化妆刷制作工逐渐增多,使“鹿邑化妆刷制作工”的名头越来越大。在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上,代表河南参展的“鹿邑化妆刷制作工”劳务品牌脱颖而出,获得了创新发展奖,成为河南展馆唯一获得奖项的品牌。
技能培训成就“中原艾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通讯员 宋艳丽 马晓路
11月1日,在汤阴县北艾堂艾灸店,紫色的艾烟冉冉升起,技师马兰兰正在熟练地拔罐、点艾、熏艾等,只见陶罐在她手中飞舞,然后用艾条对准穴位慢慢灸。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开始注意养生保健了,来我们店艾灸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了”,刚当上老板不久的马兰兰脸上溢满笑容。她介绍,自己属于伏道镇贫困劳动力,之前曾经在镇上从事过艾灸工作,后来又到县城打工,苦于缺乏专业技术,收入一直不稳定。后来,她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免费艾灸技术培训,还加盟了九头仙艾的“北艾堂”,自己开了店当上老板,圆了创业梦。现在,她的小店每个月收入稳定都在两三千元以上。
汤阴县是北艾之乡,自古就有种植艾草的传统。近年来,汤阴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当地北艾文化、扁鹊文化资源优势,深耕细作,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特色产业,构建大健康产业园,建立了具有汤阴特色的中医药经济产业。尤其是围绕“汤阴北艾”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生物提取、科技研发、市场销售、艾草养生、艾草理疗、艾草旅游、创业孵化、电商物流、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了“中原艾工”这一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
一棵小小的艾草正在成为当地促进就业、带动创业的纽带。
据统计,围绕着艾草产业,已经实现500多户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与214户贫困户签订了带贫协议,帮助全县35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增收。全县陆续开办艾草种植、艾灸培训130余期,培训人员4000余人,打造了一支省内外叫得响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中原艾工”队伍。
“‘中原艾工’劳务品牌的发展离不开从业者技能的提升,我县利用专项行动资金,为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引导重点群体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汤阴县人社局技能培训负责人介绍,该县还大力推进职业技能评价,鼓励引导各级各类企业、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开展自主评价,通过技能竞赛、企业定级等方式建立健全自主评价体系。
截至目前,该县共完成备案1家企业自主评价中心、1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3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目前还有3家企业自主评价中心、2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积极申请备案中。已完成备案的机构已经完成评价182人,并为通过考评人员发放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目前,当地孵化艾草种植合作社10余家、艾灸理疗店10余家,创办了“北艾堂”,形成了“企业+村镇+加盟店+返乡创业者”的多元化模式。
将品牌优势转为就业优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十多年来,河南积极为劳务品牌发展保驾护航,劳务品牌日益成为提高劳务质量、增加劳务收入的重要载体,形成了“林州建筑工”“鄢陵花工”“遂平家政”“唐河保安”等10多个规模较大的劳务品牌,从业人数达200多万。
我省依托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一县一品”,在巩固提升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增强新兴劳务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各地特色劳务品牌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西华县的“逍遥镇胡辣汤”是中原传统饮食,当地大力推行“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模式,目前从事经营胡辣汤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带动脱贫人口就业2.3万人。
目前,河南各地以做大做强特色名吃为载体,已经形成了“长垣厨师”“灵宝小吃”“豫东肉盒”等一批劳务品牌,“中国粮仓”变“国人厨房”,大大提升了就业容量和就业内涵。
鹿邑县被称为“中国化妆刷之乡”,尾毛化妆刷产业集聚发展以及强链、延链、补链提供了大量岗位,带动了近10万人就业和返乡创业。
艾草是中国特有的中医药资源,在河南种植分布很广,各地大力推进艾业发展,催生了不少员工规模超千人企业,形成以汤阴“北艾”、南阳“宛艾”为代表的劳务品牌。
汝州市在省外有机绣技工5万多人,当地注重引导人员回流、产业回归,建成标准化厂房39万平方米的汝绣产业园,入驻返乡创业企业近200家。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000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劳务品牌层次。顺应省内外产业转型升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0亿元,安排职业技能提升资金40亿元,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全国10多个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常年来河南开展省际劳务合作对接。
此外,我省还大力开展了“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全面推进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模式,打通劳动者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围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工种,开展菜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特长技术,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河南护工”“豫农技工”等10个省级人力资源品牌,遴选培育100个区域人力资源品牌,将培训品牌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建设先行区,让“豫字号”劳务品牌叫响全国、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河南更加出彩提供强大助力。
专家点评:
持续培植劳务品质、品牌和品类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郑广建
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既是产品标志和地方标志,也是工作质量标志和信誉标志,就业带动力强、社会影响大,是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
锚定“两个确保”,为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提出要打造劳务品牌,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通过实施“四个一批”行动,持续培植劳务的品质、品牌和品类,加快提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进一步增强我省劳务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
挖掘一批劳务品牌。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劳务公司、行业协会、商会等共同参与,开展广泛深入的系统摸底调查,厘清我省劳务品牌的数量、分布、特点等,建立劳务品牌动态数据库,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等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和服务,明确劳务品牌的建设思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培育一批劳务品牌。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吃苦耐劳、特色手工艺技能等优势,聚焦产业、聚焦需求、聚焦服务、聚焦民生,加快培育中高端技能型、高品质服务型、文化和旅游类、民生保障型等系列劳务品牌。支持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性力度。实施劳务品牌标准化培训工程,建立和完善劳务品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制度,按照职业技能考评结果授予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养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等。依托劳务工作站、服务站等机构,为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提供跟踪服务。加强与域外用工信息对接,促进精准供需匹配,采取定向输出、企业直接吸纳等方式,建立健全劳务品牌长期稳定劳务输出渠道。
提升一批劳务品牌。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全程化服务,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细分行业领域的劳务品牌龙头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动整个行业的人才聚焦、技术升级、品质提升、价值发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内、区域内劳务品牌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加速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地方政府打造产业集聚、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园区。
推介一批劳务品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定期遴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服务优、知名度高的劳务品牌,组织行业竞赛,推出一批劳务品牌创立人、传承人、领军人以及形象代言人等,提升行业内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劳务品牌智库和专家库,举办专业论坛,定期开展劳务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利用各类平台宣传展示劳务品牌,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讲好劳务品牌故事,形成“塑造劳务品牌、消费劳务品牌、热爱劳务品牌”的浓厚氛围。
编辑: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