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
憨憨东北虎强撩佛系树懒,急躁鳄鱼对峙乌龟,萌新狐狸妹套路旺财哥……长颈鹿警察一直完美隐藏在树叶里、荷叶下和电线杆后,全程暗中观察,在复盘会议关键时刻破门而入,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日前国家反诈中心与腾讯财付通联合发布“微信朋友圈公益广告”,推出寓教于乐的反诈动画大片,让人很受启发。
近年来,为打击电信诈骗,守好百姓“钱袋子”,各地公安、高校、社区、企业探索各种反诈手段,很多反诈宣传新颖的方式、新奇的语言,收到不错的效果。讲一个身边的事。几天前,笔者一位朋友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市公安局的”,让到某个地方签收一份文件。朋友第一反应就是电信诈骗,于是挂了电话。对方再打电话过来,恶狠狠地质问为何挂掉电话,扬言要“派人来抓你”。朋友很快又挂了电话。
过了一会,又接到一个本地电话,自称是本地派出所的。再一问,这次真的是“公安局来的电话”,原来是本地派出所监控到了这个诈骗电话,于是一位周警官打来电话进行提醒。如果说骗子拙劣的表演让人感到可笑,那么警方暖心的提醒则让人感到可靠。
尽管反诈宣传丰富多元,但电信诈骗依然高发。10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1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从起诉罪名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起诉人数为79307人,排名上升至第四位,同比上升21.3倍,仅少于危险驾驶罪、盗窃罪、诈骗罪。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似乎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事实并非如此。广东反诈中心曾发布《2021年中国网络诈骗打脸报告》,引用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在网络电信诈骗受害者中,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占到了63.7%,被打脸的总是那些认为不会受骗的年轻人”。
反诈宣传这么火,电诈为何这么多?年轻人有防范意识,为什么受骗率这么高?原因就在于,很多诈骗分子人在东南亚,主要通过网络实施诈骗,而且现在的诈骗越来越专业化,骗术连着话术,话术连着技术,有的还研究心理学,有着精心打造的剧本。有些年轻人自立自律力较差,容易感情用事,有时轻信“天上掉馅饼”。多数受害人都是开始相信,然后怀疑,继而又信,然后中招。
不要总是认为诈骗很远,任何一种诈骗都是精心投喂的结果,一些事后看起来很拙劣的诈骗,在具体情境中会有着特别表现。也不要轻易给受骗人贴上标签,一个善良的人不会嘲笑受骗者,真正应该谴责的是诈骗者。有个专业名词叫犯罪黑数,指的是有些受骗者不愿意公之于众,有的干脆选择自认倒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公布出去受到嘲笑。很多时候,舆论给某些受骗者归类,实施群体性调侃,事实上对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既少了恻隐之心,也不利于反诈的推进。
反诈,需要更多创新手段。一段时间以来,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云体系”等被广泛应用在反电信诈骗中,有必要继续探索。但是,反诈也需要更多的笨功夫,尤其是叠加了技术的笨功夫。比如说,一方面,继续加强反诈宣传,提高覆盖率和抵达率;另一方面,继续发挥警方的作用,及时进行提醒和干预。正如上面提到的,那个来自派出所的电话,就值得称道,这其实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落实,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