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代英男加入隆平高科国际业务部推广杂交水稻,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待在巴基斯坦。
他的抖音账号“小代在巴基斯坦种地”目前已经有了16.2万粉丝。其中点赞最高的视频是一群黑瘦的男人坐在水田里拔秧,配文写道:“工钱虽然便宜,但是一上午就拔了这么点。”
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感受如何?三年来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带着这些问题,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代英男。
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的代英男(左一)。图/受访者提供
大学三年级时,在湖南农业大学读书的代英男曾作为学生代表采访袁隆平,袁老“要在田里找真知”的一席话让他决定从事农业工作。
2017年,代英男加入隆平高科国际业务部,开始了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的工作。2018年4月开始,他用自己的抖音账号“小代在巴基斯坦种地”记录海外生活,到现在已经有了16.2万粉丝。
然而,在巴基斯坦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第一年就吃了个“大亏”
代英男忙活了大半年的实验作废了,一半的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这是2017年,他在巴基斯坦推广杂交水稻的第一年。
此前,他将一块示范田的数据收集工作交给了22岁的巴基斯坦年轻人Yaseen,提前用一张Excel表格详细列出了需要记录的内容,“巴基斯坦人喜欢说‘OK’,我让Yaseen负责观察记录时,他也跟我说‘OK,OK’,那我想就是没问题吧”。
水稻到了收割的时候,代英男来验收实验数据,一看才知道,完全用不了。开花日期不是当天在田里观察记录的,而是之后凭印象填的;测产时一般要求数200株水稻,误差得控制在1到2株,但Yaseen可能数了210多株,或是少数了十几株。
这样的状况在代英男的工作中时有发生,上百块示范田遍布巴基斯坦,但最后示范效果能达标的只有一半左右。“巴基斯坦兄弟比较随性,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我们会加班,早出晚归;他们没有这种想法,觉得开心最重要,钱是挣不完的。”
用短视频记录巴基斯坦日常
2018年4月开始,代英男用抖音账号“小代在巴基斯坦种地”记录海外生活,至今有了16.2万粉丝。他发布的视频中,点赞最高的是一群黑瘦的男人坐在水田里拔秧,配文写道:“工钱虽然便宜,但是一上午就拔了这么点。”有网友在这条视频下留言:“第一次见坐田里拔秧的。”
代英男说,巴基斯坦种田工人的日薪只相当于人民币15元左右,而在中国,劳力价格几乎是它的10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物美价廉”,就他的经验而言,在中国一个人一天能干完的活,在巴基斯坦可能要两个人干三天。
3年的工作经历,代英男碰到过各种困难:招用劳力时,要在需要的人数上加三四个,以免耕作当天有人由于各种状况缺席;种子在浸种催芽时,要提醒工人们及时翻动,否则会受高温影响,一半的种子发不了芽,农场主是会来找麻烦的。
除了在耕种过程中,两国的田间管理习惯不同,会带来很多麻烦之外,让当地农场主尝试种植这样一个新品种也困难重重。
用杂交水稻代替常规水稻,每亩田的成本要增加100到300元,“这么说好像听起来不多,但是那些大地主家里都是有几千,甚至上万亩田”。所以通常情况下,隆平高科会在各个适宜种水稻的村庄都培育一块示范田,召集当地农场主一起观测产量。一般来说,杂交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当地常规水稻的两倍。
代英男的视频中,还有很多他在巴基斯坦的细碎日常。赤着脚的孩子跟在插秧的父亲身后,一看见中国面孔,都好奇地围过来。年轻的巴基斯坦小哥向他打听杂交水稻的产量,得知之后,高兴得在水田里跳起舞来。
每年总要中暑两三次
在巴基斯坦工作,高温少雨的气候也是一大挑战。进入夏季,当地气温通常都在40℃以上,最高甚至能达到52℃。在田里走一天,袍衫反复被汗水浸透,又在高温下晒干,等工作结束,衣服上全是盐颗粒。
工作后不久,代英男就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中暑,在床上躺了3天,头晕无力,不停出虚汗,“当时我也没经验,还以为是中毒了”。而在之后的工作中,中暑几乎变成了常态,每年总有两三次。
为了防止中暑,代英男和同事们出门时,都会带上一桶2升装的矿泉水,还不够一天喝的量。有人会往水里加糖、盐,代英男则是用板蓝根清热去火,每天往桶里加上一袋。
在炎热干燥的气候之下,巴基斯坦的乡村常常沙尘飞扬。一天傍晚,代英男的同事唐伟在村里等车,隔着一百多米,没看见车,先看见了被扬起一二十米高的尘土,“就像龙卷风一样”。
还有一晚,唐伟卧室里的空调坏了,只好开窗通风。在床上躺了一会,眉毛、眼睛上就全是沙粒。最后,他戴着墨镜睡了一夜。
这样的气候也让当地人对雨水格外珍视,代英男在抖音里也记录下了这样的场景。大雨倾盆,风把树枝吹得歪斜,这是难得的清凉时刻。没有人去屋檐下躲雨,孩子们还特意从树荫下走出来,光着脚踩在泥水里。视频里,一个巴基斯坦男人向代英男招手,邀请他一起享受雨水打在身上的感觉。
唐伟(右二)在巴基斯坦
餐桌上特意准备的筷子让他感动
巴基斯坦伙伴们的热情,代英男和唐伟刚到巴基斯坦时就感受到了。
隆平高科在巴基斯坦现有3个基地,信德省古拉奇镇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镇长Sallam是个又高又壮的男人,一米八的个头,挺着又大又圆的肚子,刚一见面,就像一座山一样抱住唐伟,把他勒得快喘不过气。Sallam的手掌也比唐伟的长出一截,握手时还恶作剧地重重捏住,唐伟说,后来再见面都不敢和他握手,只是从背后拍拍他,然后赶紧跑开。
2018年,唐伟一个人去巴基斯坦北部一个基地培育杂交水稻,住在当地一户人家里。70岁的管家Aslam对唐伟处处照顾,空调坏了的那天,他连夜送来风扇和冰块,“真的有一种回家的感觉”。Aslam喜欢和唐伟聊天,他不会说英语,就给在外地上班的儿子打电话,让他一句一句翻译。
Aslam有时会问唐伟有没有结婚,跑这么远工作会不会让父母担心,有时会向唐伟了解中国的城市,问他当地有哪些景点。他告诉唐伟,自己曾经去过上海,等以后有时间还要去北京玩,他很想亲眼看看长城。但不幸的是,去年,Aslam在一场车祸中去世。
代英男在全国各地的村庄跑时,也总能遇到对中国人格外热情的巴基斯坦朋友。巴基斯坦人习惯吃手抓饭,但有一天,他去一个农场主家吃饭,竟然发现餐桌上还摆着几双筷子,“我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弄来的,但是这真的让我觉得特别感动”。
至今仍记得袁隆平的告诫
在巴基斯坦,一些豪华城堡和千亩稻田旁,是用树枝和枯草搭起来的简易帐篷,那里住着为了打工而四处迁徙的贫苦人家。
跟随父母奔波的孩子,大多也是不上学的,有时在田间地头乱跑,有时帮着父母插秧。代英男曾偶遇了4个孩子,他们刚割下的青草几乎把小推车淹没,“小时候我也是这样的割草少年,如今看到他们,心里确是莫名心酸”。代英男的父母以种田为生,他也曾在割草时不小心伤到了手,直到现在,他的左手食指上还有一道疤痕。
农学并不是一个利润丰厚的专业,代英男是辽宁人,当年高考报了湖南农业大学的这个专业,读了7年书,拿到硕士文凭。和代英男同班的30多个大学同学中,最后从事农业工作的只有七八人。他有时也会自嘲:“万万没想到,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毕业后却来到了巴基斯坦种地。”
原本他也打算考公务员或是转行,直到大三,他作为学生代表去采访袁隆平,当时他正处于迷茫期,向袁隆平提出的问题是“农学的前景在哪里”。直到现在,他仍然记得袁隆平的告诫,他说这是让他决定从事农业的一个转折点。
那天,袁隆平说:“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但它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行业,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人去付出。所以学农学不要太复杂,大学生还是要坚持下田,在田里找真知,让学问提升不止。”
潇湘晨报记者王佳箐长沙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