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个山梁,3000多个深沟,层层叠叠,蜿蜒曲折,像被包围的城堡一样,扩大了东乡族自治县贫瘠的贫瘠,但也掩盖不了当地的温柔人情。
红嘴山鸭在高空斡旋追赶,朗朗读书声于山峦间回音振荡。临近处余烟袅袅,地锅锅里的土豆香味儿与空气融为一体。窗外的羊群在咩咩叫嚷,屋内的绣娘换上喜爱的秋装,满眼期盼模样。(东乡风光)
不负深秋好时光,碧桂园联合凤凰网青春BANG发起“美丽乡村“主题工作坊,邀请国内知名高校团队及设计师走进甘肃东乡的深沟大梁里,引入青年力量,扶贫先扶智,通过社会设计手段对当地的特色产品进行整体包装、营销、设计重塑和文化符号提取等,形成可复制、可造血、可持续的扶贫机制,让东乡的产品价值和民族文化得以延展绽放。
当青年设计与这片大地产生连接,东乡三宝将蔓生出别样的创意与能量。
当洋芋碰上“洋芋蛋”,定格一个人的阳光瞬间
“我希望自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这个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六年级的小学生马良在心里许下了这样一个心愿。
受困于贫寒处境,马良却乐观开朗,正如当地称呼小男孩儿为“洋芋蛋”的希冀一样,即便条件艰苦,但依然能够用力生活。作为家里的老二,马良从小就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他在假期会同哥哥一起放羊,也会在父母干农活的时候照看好妹妹。
(马良与弟弟妹妹们)
在厨房旁边单独隔离出来的一小块空间是马良的房间,里面的大多数物件都有所磨损,唯独一张墙上的奖状和一顶写着“阳光少年成长计划”的帽子一尘不染。这顶帽子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广州得到的纪念品,被马良放在了一进门最为显眼的地方。“以后要带着家人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重返大山的他又多了一个心愿。
(马良珍藏的“阳光少年成长夏令营”帽子)
每次不开心,他总是喜欢静静地待着,一个人消化掉不好的情绪。人前的马良始终是一个笑脸璀璨的男孩子,笑起来的时候有着浅浅的酒窝和可爱的虎牙。
(马良面对镜头开心地笑着)
由于家与学校的路程较远,马良寄宿在学校,只在周末才回家一次。他从小就喜欢吃洋芋(即东乡马铃薯),每次离开家之前,妈妈总要往他的书包里塞上几个蒸好的洋芋让他拿到学校吃,“洋芋是妈妈独有的味道,是供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马良说。
作为东乡三宝之一,洋芋是东乡人解决温饱的食物,是农民变现少有的途径之一,是能让这些“洋芋蛋”们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方式,是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惦念,更是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
(服务设计师刘屹刚从地里挖出的洋芋)
“设计介入东乡去推进扶贫工作比我想象中要难,因为设计师并不是面对社会问题的万能解药,东乡发展面临的困境也不能指望’运动式’的设计干预来速效解决。我觉得第一步要是先理解并尊重其现状,然后去思考如何与在地环境、在地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服务设计师刘屹与小组成员们塑造出了一个“洋芋蛋”的IP形象,作为大山里和城市内的沟通媒介,“我们发现靠着洋芋养育的孩子是东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拥有着大城市里孩子不具备的冒险精神与生活技能。’洋芋蛋’形象的打造不仅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东乡风情、特色美食和传统手工艺,而且伴随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东乡的资源可以更好地整合输出,产品服务的系统性、延展性与多样性也能够让东乡人产生文化自信,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薛芷瑶、刘屹在与马良沟通IP形象)
“我本身也来自农村,小时候并没有感觉很艰苦,反而过得很快乐。相对于城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来说,这里的东西是有温度的。’洋芋蛋’的形象设计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售卖当地农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将产品进行文化升级,解决生计问题的同时,也能加快经济发展,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东乡。”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薛芷瑶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设计所赋予的力量,将会伴随当地民风所滋养出的每一个小“洋芋蛋”,从孩童走向少年,不舍纯真与梦想。
当手抓羊肉回归本真,开启一群人的温暖记忆
“为人们做一碗原汁原味的羊肉。”这是53岁祁艾由布的本心。
天还没大亮,这个被群山包裹的农家乐却灯火通明。祁艾由布一家早早起床,为下午的全羊宴做足准备。因为热情豪爽,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祁大叔。
(祁大叔在煮羊)
“小的时候家里穷,养的羊只能卖掉换钱,我是到了28岁的时候才吃上了第一口羊肉,那个味道鲜美得很,始终也忘不掉。”祁艾由布说着,眼睛眯成一条细缝,嘴角微微上扬。“当时羊肉很贵,几家关系要好的人靠着吃平伙,才能一尝美味。”
(厨房里准备的东乡羊)
独特的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东乡羊含酸量低、膘肥肉嫩的特点。“我们的羊都是吃着天然牧草和绞碎发酵的玉米秸秆,因此口感特别好。”祁艾由布的儿子小龙介绍道。
几颗花椒,一勺精盐,外加一些草果,足以支撑起一盘手抓羊肉的鲜嫩纯正。
(东乡手抓简单的调料)
过去,东乡羊肉是贡品,是一种寄托着宗教信仰的文化符号;现在,东乡羊肉是大自然所给予的味蕾,是老一代人第一口尝鲜的幸福,更是与过去老友交好时的温暖记忆。
东乡的羊肉口感虽好,但销路却仍有局限。
“现在的东乡羊产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化养殖和销售能力,但是市场知名度比较低,产品形式老旧,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品牌。”来自清华美院的设计师黄河山说。
(设计师黄河山与东乡羊的合影)
在深度走访的基础上,工作坊的部分成员从品牌角度入手,为东乡羊打造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营销方案,包括“我羊你呀”自嗨锅、程序员996防脱发羊肉汤、每日优鲜送活羊品牌跨界、羊肉黑暗料理、校园假草坪放羊等携带营销基因的品牌策划。
“设计的介入不应该单单为了给东乡羊重新定义它原有的销售方式和包装,而是应该透过设计的力量给身处城市生活的人们传递东乡独有的传统文化。”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大四学生黄皓轩以“平伙”文化为切入点,提出将东乡人吃“平伙”促进邻里和谐化解矛盾的方式带入城市生活里,借助网购平台推出一系列以友情团聚等为主题的拼单活动,用羊肉的纯正味道留住温暖时刻。
(北京服装学院周明月老师与黄皓轩、黄廷威等同学一同商讨设计方案)
以文化可持续视角下的体验创新介入,北京服装学院的研二学生黄廷威认为应该以共享东乡文化为出发点、东乡羊肉为商品介质,以让消费者获取良好的食物体验和文化体验为目标进行相应的设计创新,由此才能为东乡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食物文化大于食物,但是食物文化又基于食物。”他说。
(东乡手抓羊)
每个人都有留存于记忆深处的本真味道和温暖情景,不论是将来可能会离开农村的“洋芋蛋”,还是扎根留守于农村的老一辈,亦或是处在城市深处不断打拼的人们,在喧嚣过后总要回归本真,独自一人也好,结伴平伙也罢,一口原汁原味的东乡羊肉,可能会唤醒那份独家的记忆,也会由此重构出久违的牵挂和满足。
当传统刺绣邂逅时尚,唤醒一乡人的高原秀场
按照马色麦的话来说,在加入绣坊之前,她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今年35岁的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照顾老人和家务农活全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虽然每天很忙,但还是觉得每天时间过得很慢。”马色麦对世界的认知,全都被框限在了这个小小的家和玉米田地里。
由于长期无人倾诉和家庭地位失衡,过去的马色麦害羞内敛,不愿与人交谈,每天属于她自己的时间就是闲暇之余的刺绣。
因绣工出彩,马色麦被返乡扎根创业青年的马箫箫邀请加入绣坊。听说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让本就热爱刺绣的她心动不已,可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女人不照顾家里,出去能赚什么钱?”在几次含泪恳求下,马色麦的公婆才松口,抱着看笑话的态度同意她工作一段时间。
(化妆师在给马色麦化妆)
“我永远都忘不了领到工资的那一天。”通过刺绣,马色麦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她为全家人买了礼物,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加入绣坊后我变得更有自信,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马色麦说。
在东乡,像马色麦这样为生活所束缚的女性还有许多,而刺绣却让她们单一重复的人生多了不一样的颜色。
绣娘们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穿针走线,一点一点汇入到图样和花纹里,大胆的配色和粗放的构图是她们同自我对话的过程,而绣品的售卖则建立起了绣娘与外部世界的连接,购买的对象成为了绣娘们情感的倾听者。最为重要的是,刺绣是当地女性为数不多绽放美丽的方式之一。
(设计师团队来之前的绣娘们)
“来到东乡以后,我发现这里的女性普遍缺少话语权,但绣坊却给予了她们独立的空间和独特的价值。”来自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的教师贺爽说,“温暖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印象,绣品的温暖来自于它独特的技法和材料特性,而绣娘的温暖则是流露于共处的时光。绣娘和绣品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正是东乡刺绣的价值。当设计的力量介入以后,她们在一起改变、进步,变得更加开放和自信。”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工作坊的成员们发现绣品本身存在着原有结构单一、产品和消费者市场缺乏衔接、绣娘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不足等问题。
(绣娘们之前的刺绣作品)
“东乡的剁绣有其独有的立体感和触感,这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如果她们能得到基本的美学培训,未来的作品将更优秀惊艳,因为来自绣娘自身的源动力与创新,才是根本的传承与新生。”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宋佳珈带领部分学生根据剁绣的特殊质感,选用当地常用的杏花蝴蝶等图案,结合底托的金属元素,打造出一整套首饰作品,赋予了东乡绣全新的生命力,也让绣娘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设计师与绣娘们共创的设计作品)
与此同时,贺爽带着另一部分学生为绣娘们梳妆造型,她们中有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化妆,既害羞又好奇,“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化妆以后是这个样子,好像有点不认识自己了”。39岁的绣娘马费吉叶盯着镜子,久久不愿将目光移开。
精致的妆容,搭配着传统与时尚结合的饰品,绣娘们开始了生平第一场户外走秀。背后是墨绿的群山与赤红色的泥土,脚下是略微不平的墙石瓦砾,这是属于绣娘们的高光时刻,站在屋顶上的她们是唯一主角,是独立且充满生机的存在。
(绣娘们在屋顶走T台)
“与绣娘们一起走秀,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们的内心渴望和向往美好,她们也深化了我对美的理解和定义。”北京服装学院研二学生李蕊说。
每一个人都有变美的权利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设计的介入让绣娘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这种力量跨越性别、年龄和地域,也让异乡人为之动容。
(绣娘们在屋顶)
“设计是整个绣坊最大的短板,审美观念的解放对绣娘们来说意义非常。之前的她们对美的认知缺失太久,我从来也没有见过绣娘们像今天这样开心。”土本土绣坊的创始人马箫箫笑着笑着,眼角流出泪来。
从设计中传承创意,于青年处窥见美好
设计让生活回归原本的样子,创新让生活抵达梦想的样子。
为了集合青年设计者对未来生活的设计智慧,碧桂园联合凤凰网发起“做美好生活的设计师”——未来契约青年社会设计大赛,通过未来社区、美丽乡村、智慧生活三大议题,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共同探讨人类未来生活的方向,召集青年创意共塑美好未来。
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成员企业,碧桂园致力于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此次的“美丽乡村”主题工作坊走进“碧乡”、“碧家”,引入年轻力量,创新设计扶贫模式,转变弱者视角,扶智更扶志,以社会设计手段助力甘肃东乡的精准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
(设计师团队合影)
这群90后的青年设计师们带着消费者的眼光,用设计让产品的意义真正为大众所理解;他们也同样带着自身对世界的解读和回归本真的初心,为东乡三宝赋予不同文化价值和民族底色;他们更会带着让文化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创意为传承贺礼,让东乡的人跳出贫困圈禁,走出大山,然后成为自己。
为助力东乡三大产业(即东乡羊、洋芋、东乡刺绣)发展,11月8日,碧桂园将启动消费扶贫月,在广东顺德豪园度假村举办第二届“爱在东乡慈善晚宴”,重点推介东乡羊、洋芋、刺绣三大扶贫产品,倡议社会各界通过购买助力东乡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