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仕梅是河南农村的一名妇女,也是活跃在网络上面的“野生诗人”。
初中辍学,一直生活在村子里,韩仕梅被母亲嫁给了智力带有缺陷的丈夫,而写诗给她带来快乐。进入大众视野以后,许多人鼓励她逃离困境,但她选择留下。
前段时间,《新周刊》的@局外人视频把“墙里写诗的农妇”带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1.6亿次,微博播放量超过了70万次。
浪漫的性灵,鲜活的思绪,在生活的缝隙间向外溢出,透现在诗句里。
韩仕梅舍不下她的家,只是通过“诗歌”这道缺口看着外面的世界。释放与回守并存,是善和美的一体两面。
坐在田野间的“野生诗人”韩仕梅。
乡村,以往在《中国在梁庄》等作品的描述之下,常常被蒙上凋敝、悲苦的底色。
但是,那里的生命力、纯粹质朴的美感,却正在重新被发现。
眼中的诗与美,来自乡野间
谈起诗的时候,韩仕梅会笑得很开心。
她有很多本软皮抄,上面写着她构思过的句子。纸张有点皱,涂改的痕迹不多,偶尔有几个错别字。洋洋洒洒几段,看上去有点像恣意生长的野草。
韩仕梅把写好的诗发上网络,配几张简单的山水图。她捧着手机写,然后看,有时候还会念。
丈夫听不懂她的诗,平日里两口子也没太多交流。韩仕梅把心里的郁闷写到句子里:
“和树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苦,和墙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痛。”
韩仕梅的诗句字迹。
成名以后,丈夫怕她跑了,经常跟着她,偷偷翻她的手机,还大声驱赶前来拜访的人。但是韩仕梅还是执意要写,她写风霜摇雪,写残烛泪落,把复杂的情绪都糅进诗句里。
她喜欢和别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诗,互联网让交流变得容易起来。写下某些诗句的时候,韩仕梅兴奋的神情中带着点顽皮,和偷跑出去玩耍的孩子无异。但是面对丈夫的“禁锢”,她看得很透。
“我只写诗,不会走的,这个家需要我。”
人们赞叹决绝的前行,但是同样不易的,是转身。韩仕梅的生活,夹杂着温情和不忍。就像有人所说的,生活中难办的事,从来没有“是与非的矛盾”,却有“是与是的矛盾”。
她的诗,她的事,引发了大众的共情。通过视频平台,韩仕梅这样的农村女性,被世界以一种新的视角认识。
在韩仕梅的诗里,她被海浪拥起,走出雾霾,看到暖阳的万道光芒。
发掘乡间的诗意,是近年来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公益项目,把注意力放到农村的美育工作上去。
比如中国银联的“诗歌POS机”活动,每年都把山里孩子的诗歌,附印在人们手里的小单据上。还有时代中国的“田埂花开”计划,也向乡村输送了不少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支教老师,让小娃娃们的素质教育完备起来。
中国银联的“诗歌POS机”活动,让山里孩子的才华被看见。
乡村的人们每天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最原始的生命力。龙坪镇中心小学的欧阳添明、张子欢,用大树的叶子印制成七彩的画,参加了第一届“田埂花开”计划艺术节。
“我们喜欢这片土地带来的舒适,但从前并不觉察她的美丽。老师说,闭上眼睛,用手来感受树叶的纹路……我给它们涂上颜色,来说出我自己的故事。”
通过教育、展示,稚嫩但真挚的艺术本能得到保护,并逐渐被滋养,他们因此能变成丰盈的个体。
截至2020年底,“田埂花开”共建设139个艺术教室,开展超过20000节艺术素质教育课,直接受惠学生超过8万人。
经历“变形计”,村里真的更好了
村里的美好,逐渐为世人所知。但尚未被大家意识到的是,眼前的这些,很可能是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帮扶,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在甘肃省东乡县,按照传统,妇女不能外出工作,要留在家里做家务活。刺绣是多年来的传统技艺,但只是被她们当作兴趣爱好,平日里偶尔绣点鞋垫、枕头送人。
年近七十的唐努给也老人,擅长观察花,在村里算是手艺很好的绣娘。她拿出自己绣的紫色牵牛花枕套,那还是当年给女儿结婚做的。相比之下,这一批年轻的东乡绣娘,要大不一样。
绣娘走秀。
“以前,嫁人成为家庭主妇似乎是东乡妇女的宿命,心里对未来没有特别大的向往,但现在,东乡刺绣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色彩,也有了生活的底气。”
今年36岁的马色麦这样说。在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东乡绣娘靠刺绣技艺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收入,甚至走出大山登上国际T台。就在最近,她们又参加了4月初的上海时装周。
融合艺术院校的时尚设计,与敦煌研究院做联名,东乡刺绣通过碧桂园扶贫自有品牌“碧乡”平台,开始“出圈”远销外地。
时尚结合当地风土特色,东乡刺绣衍变出手帕、挂画、茶席、收纳盒、台灯等产品。
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技艺焕发新机,是乡村扶贫的一个侧面。立足田间地头的丰富物产,连接起新型的展销渠道,则是另一种重要的思路。
去年疫情之下,全国多地的农产品都陷入滞销。海南待上市的蔬菜、水果,就有20多万吨。而湖北省秭归县17万吨成熟的脐橙,一度无法采摘和销售。
对此,阿里巴巴发布“爱心助农”计划,进一步实行电商扶贫。两天之内,海南农产品加工能力恢复到日均5万单。而受到帮扶的秭归脐橙,在淘宝与盒马累计销量超过300吨。
《2018-2020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工作报告》指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截至去年年底,在阿里巴巴平台的网络销售额已超过 2700亿元,“土货鲜食”频道覆盖的农产品达到16.8万种。
农民通过网络直播推介葡萄。/视觉中国
除了带货,电商扶贫还培育出许多农民新主播。
张加成是陇南市礼县一位农民。几年前,他还只会埋头种苹果,等着收购商把货拉到大山外面卖。参加培训以后,他成为了当地年龄最大的农民主播。2020年国庆,张加成带着家人直播卖苹果,7天长假卖掉5000多斤。新的角色改变生活,家里因此脱贫,买了小汽车。
新时代的公益帮扶,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生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报告》里说的:
“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农民成为新农人。”
张加成直播卖苹果。
田园诗意的美好
每个当代人都想来一份
“新农人”,已经成为都市打工人羡慕的对象。
在电影《小森林》里,女孩市子回到老家,在田里挥汗劳作,亲手采摘山野间的果子或蘑菇,制作成美味的料理。抖音上的视频达人,把采下的蜂蜜放到镜头面前,在家乡的河里畅快游泳。
纯朴、宁静、鲜活、丰富,历经沉淀和更新的乡村,已经呈现出田园牧歌在当下时代的版本。
感受《小森林》一般的田园生活,从自然而朴拙的生活方式中寻找生活的真义。
深刻洞察日常的诗意与美感,肯定种种向善优化的努力,汇集社会各界的光与热,共同营造一种更优质的生活方式,是《新周刊》25年来一直坚持的初心。
“农人们展示的是真正的日常,而这种日常以及随之而来的质朴,才是真正打动人、让人愿意相信并尝试的原因”,从2008年《高调隐居》专题里的田园想象,到2010年《给我生活,地方随便》里对小城镇生活的敏锐觉知,再到2019年《闲学家》之中勾勒的互联网果农,《新周刊》多年来一直都在发现乡村美好的人与事物,也在积极鼓励相关的善举,与之同行。
乡村一直在各界力量的塑造之下,不断生长着、改变着,牵动社会的神经。当下,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在这种社会语境之下,乡村即将迎来什么样的改变?又有哪些创意十足的企业公益项目,正在与当地的人、事、物发生奇妙互动?在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之后,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企业力量,又该着墨在何处?
为更好地呈现美好公益项目所塑造的乡村之美,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在乡村可持续推动的未来,6月下旬,《新周刊》将到乡村举办2021年美好公益大会,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本次大会以公益为纽带、活动为渠道、评选为载体,进一步助推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公益力量——让善遇见善,为美好公益发声。
我们希望,社会上各种美好的改变,不单单是通过少数人的努力来实现,而是由全社会成员一起携手完成,以形成可持续的美好生态。
美好公益大会项目参评现已开启,我们诚邀您一齐共建美好。
1. 《墙里写诗的农妇:用诗句为生活开一扇窗》|看风景的局外人
2. 《50岁农妇在快手写情诗,曾被母亲包办婚姻卖出,也想过为爱出走》|极昼
3. 《让田埂开出花来——2020年第一届“田埂花开”计划艺术节》|时代基金会
4. 《中国银联【诗歌POS机】让山里的才华被看见》|数英
5. 《东乡绣娘 准备好了!》|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
6. 《千里归途 | 不一样的刺绣,给黄土坡上增添色彩》|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
7. 《2018-2020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工作报告》
8. 《阿里巴巴发布<2018-2020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工作报告>,数字之中见真情》|贤集网
9. 《不会网上卖水果的电商不是好果农》|《新周刊》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