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惊梦/文
经过三期时间的磨合,江苏卫视历时两年研发打磨的大型原创综艺《超凡魔术师》在不断摸索中向观众展现着魔术的魅力。开播三期以来连续蝉联收视冠军的表现,也足以证明节目和魔术表演的魅力。而由于节目类型的稀缺性,表演形式的难度性,使得这档节目自开播以来也不出所料引发了不少关于与争议,但这些显然是任何一档独创性节目都必然会面临到的问题。
第一个观众聚焦较高的问题,便是对于魔术表演类型的认知与界定问题,从节目弹幕中的反馈来看,许多观众对于部分魔术师表演的节目有着不小的质疑,认为有些节目中“魔术”的元素完全沦为配角,失去了节目的初衷。但需要指出的是,魔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平时我们最常见的近景魔术、街头魔术都只是魔术庞大门类中的一支,还有诸如舞台魔术、大型幻象魔术需要配合大型魔术道具、舞蹈、舞台灯光、音响演出的类型,所以将魔术融入舞蹈、情景剧、舞台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之中,本身就是这门艺术的创新与融合。
包括坐在舞台上的“魔幻师”之一,中国魔术史上第一个在世界魔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陈智玲,当年也正是因为将舞蹈和杂技融入在魔术表演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何况,作为一档类型综艺节目,如果弃电视多媒体手段这种优势而不顾,那与一般的晚会表演或者是魔术师专业交流会又有何区别呢?所以在第三期中开始加入的魔术师真人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个逻辑的创新。
所以个人觉得目前为止《超凡魔术师》最为显著的优点,恰是它正在探索与尝试的将原本魔术的概念更加外延,将魔术包装和打造成一门适合于全舞台表现手段结合的艺术,包括情景剧、歌舞等元素的融入,形成“全舞台新魔术”的概念。只不过对于魔术师而言,还是需要控制魔术表演本体和艺术辅助之间的关系,不喧宾夺主才是最好的魔术表演。
第二个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便是关于Dr.魏为代表的“科学理性派”在节目中的作用。由于和《最强大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超凡魔术师》的节目模式与《最强大脑》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有争议的是,尽管《超凡魔术师》显然是档魔术竞技节目,但从魔唤团的构成来看显然似乎“科学味”更重了点。抛开固定嘉宾Dr.魏不谈,第二期的飞行嘉宾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第三期的飞行嘉宾李昌钰博士也好,俨然在魔唤团内部之间形成了“破解”与“反破解”的对抗。包括三期节目下来,陈智玲和Dr.魏的多次正面交锋,也是可以意料之中的结果。这也可以理解成节目组原本就想要形成的观点冲突与矛盾冲突,但这种节目的结构冲突到底能用多久,这是个不小的疑问。
尽管Dr.魏在专访中也公开回应了“魔术揭秘”的质疑,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对魔术背后科学原理点到为止的科普,并没有对魔术本身进行拆解。而他对于自我的定位则是“激发大家对魔术的进一步探索,而不是仅仅是浅层次的视觉享受”。可以说这样的出发点本身没有问题,但这显然又是另外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何衡量与掌控,则是《超凡魔术师》同样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关键。只有解决了这些,节目才有可能朝着“现象级”更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