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原创稿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一曲欢歌唱响一方热土。走进和龙市光东村水稻园,一片片稻田一望无际;在西城镇金达莱村,一排排民宿整齐美观。
近年来,和龙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奠基,加强农旅融合,深入发展具有优势的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和文旅扶贫产业项目。
“这儿的土地是黑土地,土壤条件好,稻田用海兰江水灌溉,水质也好,再加上昼夜温差大,地理位置处在黄金水稻带上,所以水稻长得很好。”光东村党支部书记玄杰说,“但是以前,外地人不太知道光东村的大米好。”
光东稻田。人民网王海跃 摄
为了让优质大米走出和龙,村委会带领百姓改变传统种稻方式,成立合作社,发展有机稻米,推行“稻田养蟹”“鸭稻共生”的绿色模式,并推出自己的大米品牌。
光东稻田。人民网王海跃 摄
“我们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往稻田里放鸭子,由于水稻叶片比较厚,鸭子不会误食水稻幼苗,只吃稻田中的杂草。“玄杰说,鸭子游来游去,等于变相给稻田翻地,同时,鸭粪也是有机肥料,能使水稻长得更好。
“大米品质越来越好,我们就延长了产业链,把好大米做成精品、做成品牌,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村里品牌效应,也可以卖出好价钱,让老百姓更受益。”据玄杰介绍,目前,光东村已成功创推“吗西达”牌有机大米,并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在光东村,大米不仅能吃,还能“看”。“每年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打卡拍照,还有拍婚纱照的呢。游客基本都是来这里观光稻田,顺便品尝一下光东村的大米,体验一下朝鲜族文化。”玄杰说。
光东稻田。人民网王海跃 摄
光东稻田。人民网王海跃 摄
光东村依托民俗风情和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优势,打造集民俗旅游、观光体验、风味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区,全面发展民俗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而在和龙,像这样农旅融合的民俗旅游打卡地不只在光东村才有。
歇山屋顶、青瓦白墙,和周围的青山互为映衬,静谧而美好。金达莱民俗村中,朝鲜族村民占96%,是独具朝鲜族特色的村落,来到这里,犹如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金达莱民俗村。人民网王海跃 摄
“我们村原名明岩村,2010年发生洪涝灾害,整个村迁移至这里了。政府给我们免费修路、建房子,村里现在这么美,我们百姓没花一分钱。”金达莱民俗村村民金女士说。
金达莱民俗村。人民网王海跃 摄
2010年,金达莱村依托水毁重建项目,新建房屋及室内卫生间159户。在此基础上,2016年对室外生活污水处理进行“集中式”改造,实施了雨污分流,并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2处,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以及全新的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经过处理的水可用于绿化浇灌,实现资源化利用。
同时,金达莱民俗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给村内的重点屯全部通了硬化路,全村实现安全饮水目标,电力、电视和网络实现全覆盖。“内外兼修”的金达莱民俗村走上了发展民俗旅游、生态旅游这条新路,
“我们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采用‘旅游景区 企业 农户’的市场化运营方式。企业入驻后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经营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农事体验、冰雪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金据达莱村党支部书记吴振镐介绍,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旅游性经营企业10家,带动就业131人次;全村共有民宿房屋130间,可同时接待游客住宿450人。
文旅融合、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近年来,和龙市充分依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边境风貌、红色风采、冰雪风韵以及地域特色产业资源,助力和龙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乡村旅游点已遍布和龙76个行政村,拥有各类休闲农业采摘点20多个,拥有农家乐旅游点200多个,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富了群众、兴了产业。”和龙市文广旅局副局长金松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