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燕无歇》音乐一起,王梦婷在客厅,着缀满红花的旗袍,脚踩白色高跟鞋,晃出在抖音火了的爵士舞。她身上流露出的戏曲韵味,难逃粉丝的眼睛。
这位1989年出生的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女演员,最近在思考,是不是要把流行元素加进传统戏里,作为今年底的新编戏推出,以期出其不意跟年轻观众产生共鸣。两年前,她创立自己的小留香社,去年复排传统京剧《盘丝洞》,作为年度大戏面向观众。被称作抖音神曲的《芒种》出现其中,很多年轻人特意赶来捧场,觉得有趣。
也有传统戏迷接受不了,认为这是离经叛道。近些年,王梦婷接触的人事多了,加上自己的学习积累,对艺术理解产生了一些变化。现在一想,《贵妃醉酒》在当年也是新编戏,带着凤冠下腰,几百个人唱,有几百个样。
走出新的一步,难免有争议,但王梦婷觉得,京剧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
抖音账号@京剧演员王梦婷 已经成为她推广京剧的阵地。视频中的她,从日常的时尚女孩,秒变上满京剧油彩的花旦。类似的视频,在2017年5月,她刚开始试水抖音时,就一下获得38万点赞。她最欣慰的是,粉丝告诉她:因为你,我爱上了京剧。这也让她身上多了一份担子。
有次她跟圈子里的人聊起,曾经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演出,上海暴雨,淹了座位,观众依然赶来,站在椅子上看。那种盛况,一直是“角儿”的艺术。或许,时代总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戏新唱
今年小留香社的年度大戏,是两出传统戏的复排。王梦婷选中了一出《大劈棺》,一出《纺棉花》,都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火过一时。近十几年,也几乎无人再度演绎,案头资料寥寥。她看重作品的内核和观赏性,判断其中能有综合艺术的展示空间。
王梦婷希望,新编的戏曲能被年轻人接受。她对剧目的选择,基于市场效果,要兼具娱乐化和好看性,也得能体现出演员的专业唱腔、功法。
去年做《盘丝洞》的想法,是跟荀派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少华求教时,对方提出的建议。而后,王梦婷想到,原本的传统演绎,到了唐僧说亲的部分,也是演员的各番表演,在当时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所以她一下想到加入抖音爆火歌曲《芒种》的歌舞。
其实,这个想法王梦婷由来已久,曾经也跟院团提议,但是实现不了。这也是她独自创立小留香社的动力,为了成全这个执念。
老师荀派大师孙毓敏曾用三国语言唱《苏三起解》,对王梦婷的想法一直很认可,还写了诗鼓励。她告诉王梦婷,你一定要折腾出去。
现在剧团里,上百个演员都在等着上台的机会,这是一种传统的成角儿方式。拥有自己的戏社后,王梦婷开始了新的市场化探索,一场剧目,需要人力不少,除了多位演员,现场的乐队也得十几人,还有后台的服化道的需要。
在行当人才都集中在剧院的情况下,王梦婷的私人戏社没有固定的演员,每次排练和演出,都需要各方邀请。“如果京剧市场,没有完全达到大众娱乐的程度,赚钱是很难的。”新的土壤里,她试图找到破土而出的缝隙。
适新与坚持
王梦婷在不断适应着,跟原先剧团里完全不一样的工作方式。两年前,与麒麟社合作,跟郭德纲同台演出之后,她受到触动,发现德云社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现在人压力大,看戏要开心。”王梦婷意识到,过去的四大名旦,也是一种明星效应。
她一边在抖音@京剧演员王梦婷 更新台前幕后的日常,一边留心到,粉丝们更喜欢变装、清唱和科普类的视频。她综合着趋势来展示,有时候,也把自己的书法呈现到舞蹈和屏幕里。
今年疫情期间,没有演出,她的抖音更新也慢下来。主要的时间,用于向黄少华学习《玉堂春》。在一些戏曲派别里,都有这出戏,但她所属的荀派传承较少。王梦婷想恢复这些传统戏。
《玉堂春》里几乎都是韵白,观众难以听懂。学习中,王梦婷看着黄少华最后将里面的上口字都去掉了。做出这样的改变,是很难的。
“要有自己的艺术观,艺术没有对不对的。”王梦婷认为。
她的幼年,姥姥喜欢听评剧,看她在部队幼儿园里跳舞出众,觉得有艺术天赋,让她早早去考辽宁省艺术学校。7岁时,家人考虑戏曲最为全面,最终让王梦婷走上了这条路。
这是一条要咬牙去走的路。一进去,要学《梵王宫》的《挂画》,要单腿在椅子背上蹦,下面就是水泥地,跳下去整个屋子里都会有回响。小女孩一开始死活不敢做,老师直接把她赶出教室。做不好的时候,老师会用实心木棍抽腿,一道道血印子留在她的记忆里。越是严苛,越受用,后来,这个技巧她练得格外扎实。
她也因此留下各种伤。一到阴天,关节疼,蹲起的时候,膝盖受力会难受。跟腱、髌骨、胸椎,身上的毛病多到她也说不明白。因为严重的颈椎问题,有时候在台上“勒盔头”,时间一长,就反胃,忍着到了表演结束,一下台就吐。
过去梨园里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她一直记得,有演员要做从三个椅子上翻下来的技巧,每次救护车就在台下等着。对方每次翻下来就会晕,但每次都依然这么演。这是艺德。
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王梦婷几乎没有动摇过。去年,她在自己的戏社开了课程,来了约30个13-20多岁的年轻人,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但因为疫情,办了两期就中断了。来年,她希望继续这样的普及,以及编出更多新戏。
“也许,编十出戏,有一出就会在将来成为传统。”这是她对这门古老艺术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