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泾县,有句俗话叫做 “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油布伞与宣纸、宣笔、茶叶曾是泾县的四张名片。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张名片:泾县非遗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抖音号:qingyu05)。他不仅是油布伞的主要推崇人,还是中国油布伞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
郑国民的老家是一个叫孤峰村的地方。孤峰村以盛产毛竹闻名,得益于优渥的自然条件,孤峰村的油布伞成长发展起来。清代诗人王德钦曾以“孤坑名伞最宜春,风雨连旬不恼人,怪底年来晴日久,莫教生意逐流尘”盛赞孤峰造伞业。
古伞大师郑国民是孤峰制伞世家,祖辈几代人都以制伞为生,郑国民是第六代传人。抖音视频里,正在给伞面绘图的郑国民介绍,孤峰油布伞已经拥有一千多年历史。制伞选料非常重要,只有生长周期为五六年、单棵六十斤以上的大毛竹才能作为用料,这样的伞骨竹黄厚、质地硬、支撑力强。毛竹的根部用来做伞的长骨,中端作为伞的短骨,它的尾端做成伞柄。郑国民说,每一把伞的制作都要经过八大道工序、八十多道小工序、制作周期十几天,这样才能做出一把质量过关的伞。
“油布伞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纯手工制作,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违背非遗人的坚持。”郑国民一直坚持传承这门流传近千年的手艺。他的油布伞厂也是泾县唯一的一家伞厂。目前,泾县油布伞已经列入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跟随着郑国民的镜头,我们也看到了油布伞的制造过程。一把油布伞工序繁杂,从选竹材、量尺寸、刨竹节到做伞骨、制作伞柄、车制伞芦、制作伞衣、刷桐油、糊伞面等,工序十分复杂精细。其中熬油是油布伞生产中的核心技术,它的好坏关系整把伞的成败。油熬嫩了,伞晒不干。油熬老了,容易糊锅报废。
工艺伞还讲究绕线和穿花的工艺,穿花根据伞型有多种花样,要求花线颜色和花型不能错乱,工艺非常复杂。郑国民在抖音上分享了一期“满堂穿花”的制作工艺。在制作一把油布伞时,他做了3000针的满堂穿花,一根根不同颜色的细线在伞骨间来回穿梭,让人眼花缭乱。郑国民介绍,少一根一线都不能叫满堂穿。
油布伞不但外表精美,还十分结实耐用。有粉丝称他做的一把“阴阳伞”特别像全职高手里的“千机伞”原型,不知道是否牢固。面对疑问,郑国民这样回复,“伞有36根伞骨,根根的支撑力都非常强,能承受五六级大风。”一把伞可以承受五六级大风,让人想都不敢想。
一把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油布伞不仅实用,还装饰了我们的生活。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油布伞的身影:烟雨朦胧的江南,淅淅沥沥的水滴顺着屋檐滑落,青翠的小草爬满台阶。清晨,路边摊上笼屉冒着腾腾热气,撑着浅色山水泼墨油布伞的女子在窄窄的石板路袅袅走过。油布伞隔开了水幕,滴答滴答……雨水轻轻敲打着伞面,女子眉清目秀,步履轻盈,周身都披上了一层雾霭……
不过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油布伞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而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像郑国民一样的人仍然坚持制作油布伞,传承这门手艺。以前,郑国民的油布伞都是靠线下销售。他的油布伞厂一年能生产10万把油布伞,产品畅销国内外。现在依靠短视频,郑国民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中国这门传统的技艺,领略了油布伞的精美,也勾起了不少网友的喜爱,还有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购买。
短视频不仅给油布伞等非遗手工艺品一个展示的平台,也促进了工艺品的销售,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由此,这些非遗工艺又有了另一种“活法”。据了解,截至2019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播放量超出1065亿次。目前,抖音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