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中旬,一趟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由北京出发,向南方奔驰。车上坐着的,正是邓小平全家。此次南巡,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有多大,想来不用笔者多说。它的意义,是跨时代的。
在结束了对武昌、长沙的考察后,1月19日专列抵达深圳。当时邓小平已是88岁,怕他太过劳累,市委的同志们当天并没有安排考察项目,想让他先休息一下。谁知邓小平根本休息不住,他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
大伙儿知道拗不过他,便陪他在市区及皇岗口岸等地看了一圈。对于深圳的发展,邓小平显然是很满意的。以至晚上市领导陪他散步时,还发生了这样的趣事:大伙儿边走边聊,要回住处了,市领导建议原路返回,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他开玩笑说:“我不走回头路!”
这次考察的行程安排得很满,第二天他登完国贸大厦后,按计划前往当地的一个“高新尖”科技公司考察。
这家公司叫先科激光公司,是当时国内唯一一个生产激光唱片的公司。对于这样的新技术,邓公显然很有兴趣。车子缓缓开来,公司领导们早早地就站在门口相迎了。
首先迎上来的是50多岁的董事长,邓小平一看见他便问:“你是叶家老二?”董事长听完这话显得非常激动,他急忙伸出4个指头,凑近老人身边答道:“不是,我是老四!”
原来,这位董事长是故人之子:叶挺的第4个儿子叶华明。
能在深圳见到老战友的儿子,邓小平十分高兴,他直言:“我们几十年没有见面了!”叶挺夫妇飞机遭遇空难后,他们的孩子们多由朱德、聂荣臻等叔伯照顾,邓小平以前也经常去看他们,对这几个孩子印象都很深。
而对叶华明来说,多年后以一个技术公司领头人的身份再见到邓公,他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想到父亲的离世,叶华明心里总是有着无尽的伤怀。而对这些叔叔伯伯们,他和叶家所有儿女一样,充满感激。
叶挺和妻子李秀文先后生了9个儿女,其中三子早夭,五女叶扬眉和幼子阿九丧生于空难,剩下的6个孩子个个成才。叶华明是叶挺的第4个儿子,从小跟着父亲经历种种险境的他,早早地学会了什么是叶家儿女的担当。
一:苦难的童年
“那天,我正在学校上课,朱老总亲自从枣园骑马到学校,接我前往延安机场迎接父亲。”
这是2007年,年过70岁的叶华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他回忆的日子是1946年4月8日,是父亲的飞机坠毁的日子,那一天的情形他一直记得。
早前,他和哥哥听说国民党终于肯放父亲归来,就一直在延安盼着、等着。直到4月8号,朱老总亲自来接他们去机场。坐在朱老总的马上,11岁的他和哥哥是那么开心。
他们到达时,刘少奇等叔伯们早就在机坪上了,人们都准备着迎接北伐名将叶挺。被软禁了这么多年,叶将军终于能重见天日了。小小年纪的叶华明,在人们脸上看到了他们对父亲的热情。
那天是阴天,飞机是8点多起飞的,在重庆谈判的周恩来亲自送叶挺登的机。正常来说,两个小时应该能到,但大家等到11点多仍不见飞机的踪影。
一开始,众人觉得可能是飞机没有按时起飞。毕竟反动派临时变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于是,杨尚昆马上致电周恩来,问他重庆方面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周恩来十分惊讶,称:是我亲自送他上飞机的。
随后,中央开始寻找飞机的下落。4天后,叶华明和哥哥得到确切消息:飞机坠毁了。此次事件,就是震惊中外的“黑茶山空难”。
对于国家来说,这次空难导致我国失去了王若飞、叶挺等多名同志;对于叶华明来说,他失去了父亲、母亲李秀文、妹妹叶扬眉、弟弟阿九。这刚出生的阿九弟弟,甚至还没来得及取个大名。
这一年,叶华明11岁。
小小年纪的叶华明,对父亲的记忆还停留在被反动派安置于恩施时的情形。当时他和二哥、妹妹,是在母亲安排下来陪父亲的。
对叶华明来说,那时的父亲跟一般农民并没有什么两样。他在后山坡上开了两亩荒地,又养了几头小猪、20多只鸭子。每天一大早,他都在田里忙活着。
他跟其他农民唯一的不同是:每次出门时,都会有几个人在后面跟着。稍长大点后,叶华明才知道:那些人都是特务。叶挺对那些人,当然是很不屑一顾的。每天晚上,他都会坐在门口乘凉,跟邻居们聊天。到了周末,他会带孩子们进城,逛逛书店。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叶将军从来没有忘记对孩子的教育。
这种平静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反动派当然知道叶将军的影响力,哪怕已经派特务天天盯着,他们仍然不放心,便专门派人来把他们押去重庆。
到达重庆后的第一个晚上,他们被安排在码头边的一个小旅馆里。那晚,叶挺抽了很久的烟。而后,他把3个孩子叫起来,低声说:“还记得周伯伯吗?明天你们就去找周伯伯,地址是曾家岩50号,我写了一封信给他!”
这封信里没有什么寒暄,唯有一则请求:“我已到重庆,三个孩子交给您照顾,拜托了!”对于叶挺来说,这无疑是一封“托孤信”。
第二天一大早,叶挺发现门口只剩下一人看守了,便催着孩子们动身。3个孩子都不舍得父亲,一个个围着他不肯走。叶挺很清楚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他把孩子们拉到楼梯口,告诉他们:“一定要找到周伯伯”。
孩子们趁特务不注意,很快溜出了住处,沿着小路一路狂奔,却跟回来的另一个特务碰了个正着。二哥和妹妹都慌了神,叶华明急中生智,说了句:“父亲想吸烟,让我们买一包回来!”特务觉得3个孩子应该闹不出什么事,便警告他们快去快回。
躲过追问后,3个孩子雇了辆人力车,一路来到曾家岩。此时的曾家岩一带,也属于特务们重点监控的区域。3个孩子冒险敲开了50号的大门,见到周恩来。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周恩来一直在打听叶挺的下落,准备随时营救他。看到孩子们送来的叶挺亲笔信,周恩来马上对他们说:“带我去见你们父亲去!”可惜,当周恩来赶到小旅馆时,敌人已经把叶挺转移了。
店主告诉他们:“他们10分钟前才走!”也就是到这时,叶华明和哥哥、妹妹才知道,父亲让他们离开,其实就是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反动派是发现他们跑了,才赶紧把叶挺转移的。没来得及和父亲好好告别,成了孩子们心里永远的痛。
二:在叔伯的关怀下成长,聂荣臻坚决不同意他当飞行员
离开父亲后,叶华明兄妹3人被辗转送到延安。当时的他们,受到了最好的“待遇”。他们住的是周伯伯的窑洞,一日三餐由朱德总司令亲自负责安排。不久,哥哥被送到延安大学,叶华明和妹妹则被送到延安中学。
在延安的日子,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全。没有特务盯梢,也没有人防着他们,每到周末朱老总还总接他们回家改善生活。
孩子们唯一牵挂的,是父亲的安全问题。1946年春天,周伯伯回延安,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很快就会出狱了!” 他们高兴坏了,懂事的妹妹叶扬眉还跟周伯伯一起去重庆接父亲。可惜,他们等来的是一场空难。
对于父亲的死因,是叶家后人多年来一直想搞清楚的问题。事实上,当时周恩来一直坚信:肯定是国民党特务做了手脚。遗憾的是,当时取证很困难,反动派又怎么都不肯承认。直到2006年,一个国民党前特务临死前,才说出了真相:确实是蒋介石派他们在飞机上做了手脚。
父母离世后,叶华明兄妹被送到张家口,由聂荣臻司令负责照看。从此,对叶华明来说,聂帅就是最亲的长辈之一。
聂帅跟叶挺是老相识了,早在1924年,他们就是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同窗。回国后,两人多次并肩作战,每一次都是互相扶持。叶挺遇难时,聂帅正在前线作战。听闻消息,他以泪蘸墨,写下挽联。而后,他在张家口设下灵堂,悼念老友。
听说老友的儿女尚在,聂帅主动要求照顾他们。周恩来考虑到内战时期,张家口根据地比较安全,便同意了。从此,聂荣臻一直视他们为亲生。一直到解放后,叶华明都是住在聂伯伯家里的。
自从父亲飞机失事,叶华明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父母当年坐的是美国人的飞机,4名机组成员也都是美国人,叶华明始终觉得要是飞行员够牛,这一切应该都不会发生。于是,中学毕业后他打算参加空军,将来做一名出色的飞行员。
他很兴奋地把这个决定告诉了聂伯伯,相信对方一定会支持自己。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聂伯伯坚决不同意他的选择。
聂帅一生戎马,在战场上向来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但对叶挺家4人死于空难的事实,他一直都接受不了。因此,在叶华明当飞行员这件事上,他始终不同意。对自己的儿女从来没有这么多限制的聂帅,是真的怕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再出任何问题。
聂荣臻给了叶华明一个建议:选择航空发动机专业。叶华明理解聂伯伯对父亲的感情,便打算去学航空发动机专业。他认为,就算当不了飞行员,能研究好飞机发动机,也一样能降低空难发生的概率。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后来他去莫斯科留学时,因为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因,他的专业方向竟变成了研制地对空导弹。从制造飞机,到研究打落飞机的导弹,叶华明坦然接受。毕竟那时苏联和美国都有了较强的地对空导弹技术,而中国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苏联期间,叶华明的成绩很好,门门功课都是满分。朱老总到苏联访问时,还亲自授予了他少尉军衔。3年后,他顺利毕业回到祖国,进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当时24岁的他,是中国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之一。
三:1992年当着邓小平的面,他说了什么,让邓公颇感欣慰?
周总理对叶挺将军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毛主席评价叶挺时,也曾刻意强调:“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有“创造力”,敢挑战,在这一点上叶华明很像父亲。
1981年,46岁的叶华明作为我国代表,前往荷兰交流访问。在那里,叶华明“大开眼界”。他看到了外国人科技的进步,一张张技术超前的激光光盘让他眼前一亮。他判断:一个新的“战场”即将在新兴科技领域展开。同时,他也有一个大胆的梦想:中国人也应该有自己的激光光盘。
说干就干,回国后叶华明马上南下深圳,准备在新技术领域大干一场。当时叶家其他孩子,基本都在北京工作,他的这一决定在外人看来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很多人都觉得叶家这个孩子大概是“疯了”吧!同时,“这项技术太超前了”的质疑声,也从四面八方涌来。
叶华明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与那时很多到深圳“淘金”的人不一样,他一开始就是想做为中国科技做一些不一样的事。为了把公司办起来,他几乎“赌”上了一切。曾经只管技术研究的他,不得不去四处筹款、贷款。
与一般商人不一样,他很清楚唯有先进的技术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再苦、再难,他都要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技术。所有的坚持,最终都获得了回报:
不久,他的公司拿下了数个“第一”: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第一台激光唱片机、第一张激光视盘等等,都在他手下诞生。
这么多个“第一”同时出现在一家公司,正是1992年邓小平会去他的公司考察的最大原因。多年前,邓小平曾是聂帅的邻居,他经常去看叶家这几个孩子。后来孩子们都各奔事业了,邓小平便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
当叶华明告诉他,自己是叶家老四时,邓公甚至还想起了他的弟弟叶正光,便问叶华明:“正光在哪里?”叶正光是叶家第7个孩子,曾在聂帅家生活8年,后来成了研究导弹自动控制技术的专家。叶华明告诉邓叔叔,正光弟弟正在海南工作,邓公颇感欣慰地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对公司的考察过程中,邓公提出了几个重点问题,叶华明的对答如流,都让他颇感欣慰:
第一,是问叶华明:“这些职工多大年纪”。针对这一问题,叶华明的回答是:“工人多数是25到30岁,由全国各地招聘来的,大部分是科技人员”。那时候全国的技术工人数量是少得可怜的,而叶华明的车间里全都是技术人才。这些年轻人被培养起来后,不管去哪里都能成为骨干。对于这个回答,邓公颇为满意。
第二,是关于光盘版权的问题。邓公走进车间后,叶华明告诉他公司每年都要生产一批外国电影激光视盘。邓公何等智慧之人,他马上想到了版权问题。这一问题,在当时很多国家都没有被重视。叶华明的回答是:“按规定向外国电影公司购买版权”。邓公对这一回答很是赞赏,当即表示:“一定要按国际规则办事”。
第三个问题,才是关于公司生产目标的问题。叶华明当着大伙儿的面,跟邓叔叔立下“军令状”,称今年的总产值要达到3亿多。
不得不说,邓公的这几个主要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不管是对当时的深圳,还是整个中国的经济来说,这3点都是极为重要的。
除了这些问题外,邓公还专门和车间内的一名女工拉起了家常,问对方在厂里是否习惯,工资是否满意。视察结束后,叶华明送了邓叔叔10张唱片,里面都是他爱听的革命歌曲和戏剧。
“让中国人有自己的光盘”,这是叶华明由一个国防技术专家转变成商界巨匠的原因。这一愿望实现后,他才从一线退了下来。2015年,82岁的他因病在深圳逝世。
值得注意的是,叶华明仅仅是叶挺儿女的一个代表。除了早夭及遭遇空难的一儿一女外,叶家另5个孩子也都成才了:长子叶正大,新中国第一批航空专家,中将军衔;次子叶正明,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顾问,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六女儿叶剑眉,毕业后成为《深圳特区报》主编;七子叶正光早年研究导弹自动控制技术,后涉足环保事业;八子叶启光,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在七机部二十五所工作。
都说“虎父无犬子”,叶家孩子们的成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并不是偶然。一方面,他们从小跟着父母吃尽了苦头,也学到了叶帅身上的从容与坚毅;另一方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得到各位叔伯们的教育,几位老帅教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差。叶将军若知,当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