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7月26日消息(记者朱敏 河南台记者张新昊)郑州市郑东新区白沙镇是此次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洪水来袭时,白沙镇大雍村断水断电,村委会组织村民向安全地带撤离。危急时刻,村民张进拴开着自己的卡车和铲车,将全村约2200人安全撤离。
罗富贵:“进拴,我真感激,水里站一天一夜都不吱一声。说实在的,可感动。”
罗春学:“张进拴,不要钱,无偿地来回接送村民。”
罗发征:“进拴,牛!”
张进拴,是记者在白沙镇大雍村采访两天中听到最多的名字。记者很好奇,为什么每个村民都会提到他?记者找到张进拴想跟他好好聊聊,但发现这个想法有些奢侈。因为他太忙了。
记者:“昨天几点睡的?”
张进拴:“三点,运物资。今天五点起来的。”
连续近一周的忙碌,每天两三个小时的睡眠,眼前这个一米八的壮汉已经一脸憔悴,声音嘶哑。
从7月中旬开始,白沙镇陆陆续续下了几场雨,大雍村西边的七里河水位上涨。20日,河水眼看就要漫过堤坝。河岸边,几栋大楼正在建设中。工程相关人员请来开卡车和铲车的张进拴。
张进拴告诉记者:“当时是这边工程的项目部跟我说,河水快漫出来了,你帮我们挖个沟,别让水把项目部淹了。我一看,我们村都在这儿住着,先筑个墙保证安全吧。中午12点,挖掘机调过来了,我们拦起来一个大坝,不让往村里流水。”
20日下午,雨势越来越大,当晚,河水倒灌进附近的村庄,村委会立即组织村民撤离。一天没有见到丈夫的张彩霞此时已打不通张进拴的电话,只能带着家中年老的父母和三个子女,跟着村民撤离。“自从20日就没有回过家,一直都没见到。那一天晚上,水都已经到膝盖了。”张彩霞说。
张进拴焦急地开着卡车往村口赶。村口的水位已没过膝盖,大量村民聚集在村口地势较高的河堤边等待救援,浑身湿透、瑟瑟发抖,他们身后还有更多村民正往外撤离。夜色中,他们看到一辆红色的卡车越来越近,兴奋地喊道:是进拴来了!
张进拴立马下车,与村干部接力,将村民一个一个送上车。他站在水流最急的位置,用全身力气站稳、拉人。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富贵说:“他站在水里一夜,扶着村民上车,他拦着,就怕把村民冲走。”
从村口到安置点,虽然只有大约200米,但洪水淹没的路面情况不明。张进拴担心站在边上的人会掉下去,他把速度放慢,一趟一趟将村民安全送到安置点。
张进拴:“我就从那边往这边开过来,来回摆渡。”
记者:“您那车一车能坐多少人?”
张进拴:“一车能坐30多个。”
记者:“您拉了多少趟?”
张进拴:“那记不清了,谁会记这个啊。”
张进拴不会记得有多少趟,因为当晚,全村约2200人全都坐着他的卡车和铲车安全撤离。一夜紧张的撤离,张进拴没有注意到家人是什么时候上的车,也没顾上问一句家里的情况。
记者:“你后来什么时间见到他的?”
张彩霞:“21日也不知道上午下午了,就来看了一眼,说了一句话就走了。就是拉着车,下人的时候,只能看得到,站这儿离那么远,根本听不见说的啥。”
人员安全撤离后,张进拴依然没有一刻得闲,要么开着卡车来回为村民运送物资,要么驾驶铲车在河堤上清淤、排水,每天短暂的睡眠时间也是在车上度过。
记者:“你心里怪他吗?”
张彩霞:“不怪,支持。为人民服务应该的,他平常待谁都很热心。平常在外挣钱干活,有时候就是回去很晚。”
三年前,张进拴入了党,本来就是个热心肠,家里人也习惯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常态,母亲张艳荣说:“党员就是得贡献,就得为村民、人民贡献。咱这发大水了,谁也没办法。”
看着张进拴忙进忙出,记者问他,你累吗?他的反应让人惊讶又心疼。
记者:“这么多天连着干,累不累?”
张进拴:“咋不累啊,累啊,没办法。”
记者:“刚才嫂子说你回家从来不喊累。”
张金拴:“那是我自己往回咽。”